吳春波
2018年1月17日,華為任正非簽發華為司發通知〔2018〕 015號文件——《對經營管理不善領導責任人的問責通報》。這份文件很簡短,但內容卻很沉重:
公司一直強調加強經營質量管理,杜絕作假。
近年,部分經營單位發生了經營質量事故和業務造假行為,公司管理層對此負有領導不力的管理責任,經董事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對公司主要責任領導做出以下問責,并通報公司全體員工。
任正非罰款100萬(元);
郭平罰款50萬(元);
徐直軍罰款50萬(元);
胡厚崑罰款50萬(元);
李杰罰款50萬(元)。
這已經不是任正非第一次簽發文件懲罰自己了,所以在華為內部并未引起多少關注,大家已習以為常。但當日這個通報就被轉發到互聯網上,引起了一輪不大不小的熱議。文件的內容就來自互聯網上的截圖。
以上只是任正非們承擔間接管理責任所受到的處罰,直接責任人受到的處罰,肯定比此要嚴厲得多。
毫無疑問,華為是個敢激勵、會激勵的公司。華為還是個敢懲罰的公司,這是被很多人忽視的一面,也是很多公司欠缺的一面。激勵與約束是華為文化、機制與管理的雙翼,兩者均衡才會有力量。
某媒體就此事發表的文章題目是《華為罰了任正非100萬(元)》。其實,本人認為把標題改為《任正非罰了任正非100萬元》,或許更合適,也更符合標題黨的風格。
從本質上講,既不是華為在懲罰任正非們,也不是任正非在懲罰任正非們,懲罰他們的是華為的制度。華為這些年在管理與機制上的變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任正非的華為變為華為的任正非,由“讓任正非守望華為”變為“讓規則與制度守望華為”。表面上是任正非們在懲罰任正非們,實質上是任正非們制定和守望的制度在懲罰任正非們。如此解讀,雖然有點繞口,但這就是本質。
故此,我們也能夠理解一個現象——為什么任正非在華為獲獎的次數寥寥無幾,而受到的批評與懲罰卻很多。
如同華為的獎勵形式多種多樣一樣,華為的懲罰也是多種多樣。
如果員工出現嚴重違章違紀現象,依據制度,將受到應有的懲罰。包括但不限于警告、通告、罰款、降薪、降獎金等級、職位降級、勞動態度考核等級下調、績效考核等級下調、扣發獎金、賠償損失、無權獲得當年度虛擬受限股分紅、收回以往年度虛擬受限股分紅、記入員工紀律處分數據庫或記入員工個人誠信檔案等,直至除名或送交司法機關處理。
所以,在華為內部的電子公告牌上,與員工相關的獎懲信息占了很大的篇幅,一邊是表揚、晉升、破格晉級,一邊是懲罰、通報與處理。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交相輝映。
這還沒完,除了懲罰當事員工外,華為還要依據管理責任線懲罰員工的直接主管、間接主管乃至間接主管的主管。如前些年,華為員工提前就餐現象嚴重,一經發現,哪怕只提前就餐一秒,也要罰款1000元。除此之外,直接主管也要受到處罰,降薪100元。
組織不敢施罰,管理者不敢言罰,被罰者不能認罰。面對員工或干部的違規違章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兩眼都不睜做鴕鳥,或者用念其初犯、年輕、身為功臣等理由為其開脫。即使有懲罰,也是高高舉起的是拳頭,輕輕放下的是手掌,再溫柔地加以安撫。忍讓、寬厚、仁慈、以人為本等,一直被中國式管理奉為圭臬與楷模。
如果說,華為在使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舉措激勵員工,調動員工積極的正能量,那么也可以說,華為在使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舉措,約束員工,抑制員工消極的負能量。
敢于懲罰的公司,實際上是對員工與干部的保護,進而形成并強化干部與員工的自律意識與他律機制,保持隊伍持久的活力與戰斗力。
(摘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