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炎
特朗普又“闖禍”了。
今年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聲稱,美國除了與墨西哥就邊境安全和非法移民問題公開達成的協議外,還與墨西哥另外達成了一項有關移民的秘密協議。不過,白宮方面拒絕透露任何細節,墨西哥也對此予以否認。
外界由此懷疑,這份“秘密協議”是否真實存在。為了回應外界質疑,特朗普在白宮回答提問時特意從胸前口袋里掏出一張折疊的紙以證實這份秘密協議真的存在。掏出紙后,特朗普還特意揮舞了幾下,可就在揮舞瞬間,《華盛頓郵報》攝影師賈賓·博茨福德抓拍下了一張照片,進而曝光了文件的部分內容。
美國和墨西哥肯定都沒想到,秘密協議竟然就這樣被泄露了……
秘密對政治的重要性無須贅述,一步不慎,就可能引發危機,甚至滿盤皆輸。放眼世界,有多少國家、政要都因為政治秘密泄露吃過大虧。然而,在外國政壇上,無意中泄密事件還是經常發生。
特朗普的秘密暴露在媒體的鏡頭下。這些拍攝鏡頭除了會記錄政客們或瀟灑或狼狽的瞬間外,有時也會“碰巧”記錄一些政壇秘密。
2015年,當時上任的希臘新財長察卡洛托斯在布魯塞爾參加歐元集團緊急財長會,其間記者無意中拍到了一張他手中拿著的字條,內容可能涉及決定希臘未來命運的談判要點。
在這張“泄密圖片”里察卡洛托斯手中拿著一個淡藍色的文件夾以及一張酒店便箋紙。失誤之處在于,這位新財長將便箋紙上寫有筆記的一面“大大方方”地沖外了。
將記者拍到的這張圖片放大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英文詞句,比如“政治局勢”“沒有必勝信心”和“給民眾的信號”等。媒體認為這是察卡洛托斯談判發言的草稿。
察卡洛托斯出生于荷蘭,在英國長大并接受教育,這也就解釋了他為何用英文書寫字條而非希臘文。媒體將察卡洛托斯的“不小心”歸咎于從政經驗不足,這才是他剛剛上任的第二天。
作為新財長,在上任第二天竟然發生這樣的“烏龍”,好在察卡洛托斯的泄密并沒有造成多大的實際惡劣影響。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察卡洛托斯這樣“好運”,有時暴露在鏡頭下的秘密會給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普京與軍方高層在索契舉行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有兩家國有電視臺前來報道,在電視臺的播出畫面中,一名俄羅斯軍官正在查看一份機密檔案,把鏡頭放大可以看到這份檔案無意中泄露了俄羅斯正在研制可攜帶核彈頭的魚雷。雖然電視臺緊急刪除了這段視頻,可是那幀畫面的截圖卻流傳開來,俄羅斯機密武器的情報不脛而走。此時,其他國家也紛紛議論:這個機密武器究竟是要對付誰。
鏡頭意外泄密讓人防不勝防。既然防不了,不如好好加以利用。有些“聰明”的國家就會故意利用鏡頭中的秘密讓有心人士“中圈套”,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美國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時,就曾通過用鏡頭中的照片泄密誘始德國上當。當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了美軍所用的各種軍徽和臂章,但是雜志剛一上市,就受到軍方干預,被迫停售、改版。幾天后,改版的《國家地理》雜志又重新發行。人們稍加核對便發現,改版后的雜志刪去了一些部隊的軍徽,因此,許多人斷定軍方干預是因為《國家地理》雜志泄漏了新組建的部隊這一重大軍事秘密。
《國家地理》雜志的停售改版,引起了德國軍方的高度重視。德軍仔細研究改版前和改版后的《國家地理》雜志和其他情報后確認美國新組建了一個集團軍群。誰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美軍為了欺騙德軍而做的假裝無意泄密,其目的是為了掩蓋盟軍打算在諾曼底登陸這一真實意圖。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行動已經開始,戰斗打響數周后,德軍仍然以為諾曼底是佯攻方向,從而使得諾曼底方向抗登陸防御兵力空虛,盟軍一舉登陸成功。諾曼底成功登陸對于二戰的意義無需贅述,可誰能想到背后還有“鏡頭泄密”的功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美國商人在途經德國首都柏林時,應一位商界朋友之邀出席一個大型宴會,宴會上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同桌一位德國軍界的高級參謀。就在這位德國軍界的高級參謀酒已喝得差不多時,美國商人又一次同他碰杯。這次碰杯讓高參雅興頓起,他傲慢地對美國商人說:“美國支持英國和法國也挽救不了他們失敗的命運。我們將在凡爾登發動一次決定性進攻。”宴會結束后,美國商人急速地趕到了倫敦,立即將聽到的消息報告美國駐英國大使館,接著美國又向法國進行通報。德軍高參的大嘴泄密導致了德國在隨后的凡爾登戰役中遭到了慘敗。
對待影像中的無意泄密,有人可能還會喊冤,畢竟被拍到的人也算是半個“受害者”。然而,有些秘密的泄露則完全是因為大嘴巴導致的禍從口出。
比如日本總務大臣野田圣子。野田在上任不久便曝出涉嫌巨額逃稅的丑聞。這樁泄露信息事件起因于幾名金融廳官員與幾名總務省官員之間的“大嘴”聊天,總務大臣野田圣子后來獲知詳情后同樣“沒有管住嘴”。一次,野田在與多名媒體記者閑聊中無意泄露了這件事。此事很快引發輿論質疑:不少人批評金融廳作為監管機構,豈能輕易泄露這類信息,而野田身為內閣大臣更應遵守信息披露規范。
面對輿論炮轟,野田最后決定退還部分薪水以示對泄露信息事件承擔責任。
在政壇上,無論如何高明的防范措施也總可能會有不經意的泄密事件發生。因為保密措施是“死”的,而人卻是“活”的。泄密可能常常就在人不經意間。這些無意中泄露的秘密既讓人感嘆“處處留心皆情報”,同時又啟示人們“一不留神就泄密”。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