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廣
(水利部 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 100055)
為規范和加強生產建設項目監測,保證監測質量,為水土保持方案落實及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防治效益發揮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撐,水利部一貫高度重視和嚴格要求監測與評價工作。2002年,水利部發布實施《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 277—2002),提出了生產建設項目監測的原則、內容、主要指標、時段與方法等。2009年,水利部印發《關于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意見》(水保〔2009〕187號),對監測的目的、分類、內容和重點、方式和手段、頻率、報告、成果公告及其管理等進行了規定,提出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提綱》《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提綱》示范文本。2015年,水利部印發《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規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監測的主要階段及其主要工作、監測項目部組建與人員進場、擾動土地監測、取土(石、料)棄土(石、渣)監測、水土流失監測、水土保持措施監測、監測成果要求等。嗣后,水利部通過相關文件規定了監測成果的主要內容及其示范文本。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新要求,基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積淀和最新發展,在水利部的指導下,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會同有關單位,經調研、總結和征求意見,編制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標準》(GB/T 51240—2018,以下簡稱《監測與評價標準》),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8年11月1日批準,自2019年4月1日起實施。現就本標準的主要內容及其學習心得進行簡要介紹,并提出遵守執行標準的意見和建議,以便與同行交流探討,為生產建設項目監測的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監測與評價標準》共10章14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定、監測范圍與時段、監測內容、監測方法與頻次、監測點布設、重點對象監測、水土流失防治評價、監測成果及要求等。
從內容來看,《監測與評價標準》的主要章節為第4—10章。
第4章,監測范圍與時段。本章清楚、突出地強調水土保持監測范圍,不僅必須完整地包含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而且必須涉及建設與生產造成擾動和危害的其他區域;指出監測分區應以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區為基礎,結合工程布局進行劃分。關于監測時段,本章指出監測工作周期應涵蓋生產建設項目的整個過程,對建設類項目,監測應從施工準備期開始至設計水平年結束,監測時段可分為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試運行期;對建設生產類項目,監測應從施工準備期開始至運行期結束,監測時段可分為建設期和生產運行期2個階段,其中建設期可分為施工準備期、施工期和試運行期。
第5章,監測內容。本章規定監測內容應包括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措施等,突出強調了項目建設的各種情形(如擾動、占壓、損毀)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及其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措施對主體工程安全建設與運行,以及對周邊生態環境所發揮的作用。
第6章,監測方法與頻次。本章分別闡述了相關對象、現象及其指標的監測方法和頻率,主要包括降雨與風力、地形地貌、地表組成物質、植被等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地表擾動、棄土棄渣、取土(石、料)等建設活動擾動,水土流失狀況及其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其發揮的生態環境作用等。其中,著重說明了應用于生產建設活動的水蝕量和風蝕強度的監測方法及其適用情形,如水蝕量監測包括徑流小區法、測釬法、侵蝕溝量測法、集沙池法、控制站法、微地形測量法等,風蝕強度監測包括測釬、集沙儀、風蝕橋等方法。
第7章,監測點布設。監測點的布局應反映項目所在區域的水土流失特征,應與項目構成和工程施工特性相適應,應按監測分區,根據監測重點,兼顧項目所涉及的行政區進行布設,應統籌考慮監測內容、盡量布設綜合監測點。監測點的數量應滿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監測與評價的要求,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土壤流失量的監測點的布設應根據項目(點型、線型工程)特點,根據抽樣設計,確定監測點的最低數量,設計監測樣地的規格。
第8章,重點對象監測。本章針對棄土(石、渣)場、取土(石、料)場、大型開挖(填筑)區、施工道路、臨時堆土(石、渣)場等重點對象,提出了施工期間的監測指標及方法、土壤流失量監測方法、施工結束后的監測重點等。
第9章,水土流失防治評價。包括水土流失和防治效果2個方面。前者主要從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地表擾動面積、棄土(石、渣)狀況及水土流失面積、分布與強度的動態變化方面進行,后者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防治效果及防治目標達標情況等。本章強調了防治評價應按監測分區、監測時段進行,統計相關指標,并與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措施體系、防治目標進行對比,及時分析目標達成情況,及時把監測結果、結論及其原因通報建設單位及相關各方。
第10章,監測成果及要求。本章明確指出監測成果包括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監測報告、圖件、數據表(冊)、影像資料等,并明確監測圖件主要包括項目區地理位置圖、擾動地表分布圖、監測分區與監測點分布圖、大型棄土(石、渣)場、大型取土(石、料)場和大型開挖(填筑)區的擾動地表分布圖、土壤侵蝕強度圖、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圖等。
為指導和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監測與評價標準》針對監測內容及監測方法,分別提出了對應的監測記錄表、統計表、報告表,以及相關報告的主要內容等。
監測記錄表和統計表包括地表組成物質、植被、地表擾動情況等水土流失影響因素監測記錄表,水力侵蝕測釬法、侵蝕溝法、控制站法的監測記錄表,風力侵蝕測釬法、集沙儀法、風蝕橋法的監測記錄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等。
報告表和報告主要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其中,《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的內容主要包括綜合說明、項目及項目區概況、監測布局、內容和方法、預期成果和工作組織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綜合說明、項目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況、監測布局與監測方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評價和結論等。
為加強和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保證監測成果質量,協助建設單位落實好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控制生產建設活動引起的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嚴格規范標準制定過程的基礎上,在嚴格規范術語、監測方法、數據記錄與計算方法、水土流失評價方法和監測報告內容的同時,《監測與評價標準》特別強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對監測實施的指導性及與相關技術標準的關聯性。
《監測與評價標準》突出強調監測所采集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防治評價所采用方法的科學性、合理性,集中體現在如下3個方面:
(1)強調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的背景狀況。《監測與評價標準》第3章規定,開展生產建設項目監測應掌握施工準備期前一年期間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狀況。要求對區域水土流失影響因素、水土流失狀況、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防治效果等進行全面調查和掌握。這些“施工準備期前一年”的狀況,既是項目施工建設的自然地理背景狀況,也是防治生產活動引起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背景狀況,更是進一步實施監測、開展評價的背景狀況。
(2)強調生產建設活動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布局及其設計。監測點是為定位、定量、動態采集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子、治理措施狀況等而設立的具有確定位置和面積的野外樣地,其布局、數量、規格及配置的設施設備直接影響著監測數據的質量和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為獲取真實、準確、豐富、代表性強的數據,《監測與評價標準》既專章規定了監測點布設,又在相關章節對監測點的標志、穩定性、分類等提出了要求,還對監測點所采用設施設備的基本要求、所采集數據的記錄和計算方法、監測頻次等進行了規定。
(3)強調以點為主、點面結合監測和分析水土流失狀況。《監測與評價標準》第6章指出,點型項目水土流失面積監測應采用普查法,線型項目水土流失面積監測宜采用抽樣調查法,重點區域和重點對象不同時段的土壤流失量應通過監測點觀測獲得;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計算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土壤流失量。其中,項目建設過程中土壤流失量,即各監測分區和整個監測范圍的水土流失量,可在分析監測點空間分布的基礎上,通過各個監測點土壤流失量擬合得到。
《監測與評價標準》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操作與實施的指導性,突出反映在監測方法和頻次、監測點布設、重點對象監測等方面。
對監測方法和頻次,《監測與評價標準》基于監測內容及其指標,詳細說明了影響因素、水土流失狀況與危害、水土保持措施的監測方式方法、主要指標數據的采集方法及其記錄表、監測點與項目區土壤流失量的計算與擬合方法,為項目監測的總體設計、指標數據采集、分析處理及評價等提供了方法保證。
對監測點布設,《監測與評價標準》基于監測范圍及其分區,明確了總體布局、各類監測點數量及規格、土壤流失量監測點的類型及規格、監測設備及其布設點位(斷面)等,為定量監測和評價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奠定了技術基礎。
對重點對象監測,《監測與評價標準》基于重點對象可能發生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屬性,規定了主要監測指標及其監測方法。尤其是針對擾動面積、大型棄土(石、渣)場的棄渣量、取土(石、料)場的廢棄料,以及土地整治、邊坡防護、植被恢復、水土流失,明確提出應通過實地調查、量測、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等方法獲得數據,并通過拍攝照片或錄像等獲取影像。
《監測與評價標準》與相關標準的對應性與關聯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與《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GB 50433—2018)、《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 50434—2018)相輔相成,體現在監測的范圍、分區、時段、監測點布設、監測方法與頻次、防治評價等各個方面。
二是與《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 277—2002)及水利部相關文件一脈相承,相關文件主要是指《關于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意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規程(試行)》,以及相關監測成果主要內容及其示范文本。
三是支撐《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規程(試行)》。《監測與評價標準》規定的監測內容與指標、方法與頻次、防治評價等可為自主驗收及其必須的技術資料提供數據、方法和技術支撐,主要涉及水土保持設施建設完成情況及其質量、水土流失防治等驗收內容,水土保持監測資料、水土流失防治指標、重要防護對象、水土保持設施等驗收合格的條件。
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將科技研發成果通過一定的途徑轉化為技術標準。技術標準的實施和運用(即標準化工作)又促進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技術標準實施過程中,科技研發成果不斷地轉化為生產力,信息反饋又反作用于技術標準的修訂,進而促進技術標準發展。為規范和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與評價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從事水土保持監測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技術標準、規范、規程,提高和保證監測質量。為此,應在學懂、弄通、做實及補充完善等方面下足工夫。
(1)抓緊做好標準宣傳與貫徹。《監測與評價標準》的發布實施,意味著建立了監測與評價工作的新的秩序和方法,對于原來沒有規定的,需要通過管理和技術的措施建立起來;對于原來既有的規定,需要向新的管理狀態和技術方法過渡。因此,應抓緊時間全面開展標準宣貫,以利于把標準的新規定新要求灌輸給生產建設單位、監測機構和管理機關,推動大家學懂、弄通標準的規定;以利于交流研討標準涉及的主要知識、理論和方法,促進從業人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利于盡快建立與標準相適應的工作秩序、技術語境和工作方法,保證和推進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標準。
(2)嚴格遵照執行標準。為確保監測質量和監測成果的準確性、科學性,監測的方式方法、使用的設施設備、必須材料的體例與內容等必須遵守《監測與評價標準》,始終堅持用正確的技術監測、用真實的數據說話、用科學的方法評價,杜絕監測過程中的大而化之、監測數據中的似是而非、防治評價中的含含糊糊,切實發揮監測在協助落實水土保持方案、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3)切實做好意見收集與整理。當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已經全面社會化、市場化,從事監測工作的機構涉及科研、教學、設計等多種性質的企事業單位,大家在執行本標準的過程中,將會有各種各樣的認識與體會。為及時解答問題、解釋疑惑,不斷補充和完善相關內容,改進和研發更科學的技術方法,標準的主編單位應組織參編單位和主要起草人主動收集、整理各單位和個人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并與主要審查人、主編部門、管理機構商榷,提出補充和修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