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飛
(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410081)
從話語權研究的發展脈絡來看,關于話語及話語權的單個研究已初具規模并形成一定理論體系,文化話語權基本理論研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學術角度對文化話語權的基本內涵、內容以及構成要素等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化、權威化的文化話語權理論體系。總體而言,文化話語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基本內涵方面,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術角度對文化話語權進行了深度解讀:駱郁廷、史姍姍從結構學的角度出發,定義文化話語權為各種具體話語權力的集合,是一個國家自主提出、表達、傳播本國文化話語、維護本國文化安全、主導本國文化發展、維護本國文化權益和根本利益的權利和權力[1]。王穎、姜鑫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出發,定義文化話語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國內擁有對自身文化的文化主權,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文化地位、權利[2]。劉海燕從發生學的角度定義文化話語權是“文化”、“話語”和“權力”三者的有機結合,認為文化話語權對內表現為文化話語的創造權,對外表現為文化話語的表達權和傳播權[3]。
在基本內容方面,駱郁廷、史姍姍認為文化話語權主要由文化話語的表達權、文化話語的創造權、文化話語的傳播權、文化議題的設置權和文化發展的主導權五個方面所構成,認為表達權是話語權的基礎,并認為其實質是文化主體的利益訴求權,文化創造權是話語權的靈魂。傳播權是話語權的重要內容;文化發展的主導權是文化主權的體現[4]。唐登蕓從文化話語權的價值和作用出發,認為文化話語權的基本內容是相對穩定的,包括文化發展與繁榮的權利;控制輿論的權利;文化話語創造、表達與傳播的能力[5]。
綜上所述,學術界從文化話語權的基本內涵、基本內容等多角度對文化話語權進行理論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為深入研究文化話語權的建設提供了學理支持。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我國文化話語權建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阻礙。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話語權的構建,主要的挑戰來自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
1.國內層面問題。
首先,從話語主體和話語主題的角度出發,魯玲萍分析文化話語權建設受阻的原因,一方面,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不足;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和提煉不足妨礙了中國文化話語權的提升[6]。其次,從話語載體和話語客體的角度來看,趙慶寺認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等傳統文化的實踐載體缺失削弱了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基礎;傳統文化的國際認同薄弱約束了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塑造[7]。再次,從話語環境的角度來看,劉海燕認為政治經濟實力不強,文化話語支撐面薄弱;傳統文化轉型不力,文化話語欠缺現代性;政策體制束縛過多,文化產業沒有競爭力以及網絡化全球化沖擊下,文化滲透和圍堵對抗加劇[8]。對此,王康娟、陳文指出新中國成立前期,我國對文化建設的不夠重視,國家政策引導的偏差導致了文化話語權建設發展的緩慢[9]。
2.國際層面問題。
從國際局勢和現狀出發,趙慶寺認為西方文化話語霸權不利于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彰顯。同時,王康娟、陳文也指出西方國家借助傳媒和技術優勢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其意識形態,形成全球文化話語霸權,擠壓了中國文化話語權的發展,文化話語權“西強東弱”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10]。從文化的特性與緊張的國際競爭關系出發,魯玲萍指出中國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質被國際社會誤解為吞噬以及文化軟實力的激烈競爭導致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傳播的敵視是中國文化話語權增強的最大阻力[11]。其實,魯玲萍只是從表面淺析了當前文化話語權建設的困境,沒有抓住國際社會文化競爭和文化抵制的深層次本質。
綜合關于文化話語權建構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學界主要是從話語權的構成要素和話語權的對象、領域兩大視角出發,提出文化話語權建構的對策和建議,為新時代文化話語權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南與實踐指導。
1.話語權的構成要素視域。
話語內容是話語權的核心要素。從話語內容層面,謝清果認為我們要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資源,從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兩方面雙管齊下,才能建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話語體系[12]。趙慶寺也認為要立足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煉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價值理念,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增強文化話語說服力[13]。駱郁廷、史姍姍也提出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推動文化認同向價值認同的轉變[14]。魯玲萍創造性地提出了在對中國文化進行創新的同時,要大膽學習外來優秀文化[15]。王康娟、陳文提出深入挖掘和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面向世界的文化[16]。
話語主體是話語權中最活躍的要素。在話語的言說主體層面,謝清果認為政府、民間機構及普通民眾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應實現聯動,各自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話語生產機制[17]。魯玲萍指出要加強文化教育與建設,增強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18]。王康娟、陳文提出大力培養專業的文化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掌握者、創新者和傳播者[19]。張芹提出創新是文化發展的源泉,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文化話語權建設的內在要求[20]。
話語載體是話語權的重要媒介。在傳播載體層面,趙慶寺認為要加強文化品牌、文化融資、文化合作、文化人才、文化集團等方面的建設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擴大文化話語的輻射力[21]。謝清果認為需要立足時代發展前沿,發展外向型傳播媒介,整合媒介資源以打造多元化的傳播矩陣[22]。駱郁廷、史姍姍也高度關注網絡文化話語新陣地,提出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增強網絡議題設置和引導,提高網絡調控能力,從而增強網絡文化話語主動權[23]。王康娟、陳文具體提出結合現代傳媒技術,以網絡、影視、手機為主,通過建立專門的網站、優秀的影視作品、公益廣告等方式,力爭將網絡發展成提升文化話語權的新的重要載體[24]。
話語環境是話語權的重要場域。在話語環境層面,劉海燕提出樹立文化自信是爭取更大文化話語權的保障。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從而有底氣的弘揚中華文化[25]。張芹也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必須堅定的文化信念,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我們才能擁有更強的文化話語權利,更自信的文化話語權力[26]。
2.從話語權的言說對象視角。
王穎、姜鑫從國內、國際以及網絡三大領域創造性地提出了促進中國文化話語權建設的策略。分別是,一、中央應制定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從思想上提高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利用現代化技術和媒體,傳播中國文化;加強文化教育,培養人才。二、發揮民間組織和華人華僑等民間力量,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三、認識并發揮網絡對文化話語權建設的重要作用[27]。蘇娟從國際和國內兩大視野出發指出,一方面,國家應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規制建設,增強文化議題的設置權,從而在國際文化話語平臺上由被動變主動;另一方面,國家應繼續努力提高政治、經濟硬實力,為提升文化話語權奠定堅實的基礎[28]。陳春燕、阮先鳳從語言學角度,提出以語言教學為媒介,構建中國文化話語權。同時,在深入認識中國文化在我國語言教育中的缺失的主要表現的基礎上,從教育學立場提出三大對策。其一,完善教育制度;其二,加強教材建設;其三,做好配套改革。陳江生從先進政治文化的獨特視角,對政治文化內涵,重要性等進行了詳細闡述,為我們從政治、經濟等視角出發,對文化話語權提升之道進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第一,文化話語權的應用研究亟待加強。從總體而言,研究成果在理論層面小有成就,但在應用層面確鮮有實質性進展。首先,縱觀文獻研究的發展脈絡,學界關于文化話語權研究的歷史還不是很長,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成果主要集中以小論文、評論等形式,而系統而全面的研究文化話語權的著作很少,專業性論文只有幾篇。其次,就文獻采用的研究方法而言,定性分析較多,定量分析較少,研究觀點缺乏相應的數據支撐,理論觀點缺乏相應的案例支持,導致整個研究的理論基礎薄弱,從而給實踐性應用帶來很大的挑戰。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理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展現其生命力和價值。我們應加強對文化話語權的理論體系建設,并重視理論成果的實際性轉化,為文化話語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文化話語權的解構研究不夠深入。任何一項研究都必須從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角度注入不同的思維和靈感。文化話語權研究也不例外。一方面,深入掌握和理解文化話語權的相關概念和理論,是進行文化話語權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雖然研究者們都十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基礎性作用,并從發生學、結構學、傳播學等角度對文化話語權的概念進行了論述,但從整體而言,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碎片化的趨向,缺乏關于文化話語權概念和實質的明確界定。同時,在理論方面尤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在于學界對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傳播載體兩個基礎性概念之間的區分不明顯,在大量的研究中有混淆使用的現象,從而必然導致某一方面在文化話語權建設中作用的弱化和失值。
同時,各學科體系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相互作用是學科建設的重要路徑。僅從自身學科角度出發而得出的研究成果必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文化話語權的研究,應拓展研究思路,注意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文化話語權的提升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需要學者們從傳播學、政治學、心理學以及等不同領域進行探索,以多學科的理論成果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改進。
第三,文化話語權的價值研究有待拓展。學術界對文化話語權價值的認識和研究十分深入。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都是從宏觀的角度進行論述,指出文化話語權價值主要關乎意識形態和文化建設方面,指出文化話語權對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意義,從而促進關于提升文化話語權的研究呈現“井噴式”的發展。但是缺乏從微觀角度對文化話語權價值的考究,從而也導致了我國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提升國際文化話語權和國家文化話語權研究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平民文化話語權的研究。其次,發現了它的價值,就要研究如何發揮其價值。如何打破文化話語權研究長期圍繞國家、政府如何作為的主體壟斷局面,發揮平民在文化話語權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時期文化話語權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第四,文化話語權的問題研究有待深化。關于文化話語權建設的問題,學界從國內和國際兩大視野,充分認識到了當前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建設面臨著“內憂外患”交織的困境。從對已有的研究結果的梳理中發現,關于文化話語權所面臨的國內問題的分析角度多且全面,系統圍繞話語權構成要素展開,自我認識相當深刻,找到了很多的問題。而對文化話語權所面臨的國際問題的探討則相對較少,且聚焦于西方文化話語霸權一方面,缺乏創新性認識和獨特見解,從而可能導致我們對文化話語權的國際危機認識不夠全面。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前提。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因此,擴展研究視野,深化問題認識深度,是提升文化話語權的重要方面。
文化話語權的建構研究有待創新。通過對大量相關文章的閱讀和梳理發現,長期以來,很多研究者把對文化話語權的建構主要集中在傳播學視域之下,從主體、渠道、內容等維度分析文化話語權建設的困境,提出話語權的提升之道,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在較多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的研究所提出的對策和建議有殊途同歸之感,異曲同工之妙,和分沓重復之嫌。在當前日新月異、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們需要開拓研究視野,拓展研究思維,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統籌規劃文化話語權的提升之路。
第一,以“中國故事、中國聲音”為核心,構建中國化話語體系從話語內容方面來看,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照搬。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提升文化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只有始終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以及創新,才能為文化話語權建設奠定更為堅實的生成基礎。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共享的世界,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我國的文化話語權研究也要擴寬研究視野,認識到本國與國外在文化話語權方面既存在競爭關系,也是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伙伴關系。只有始終堅持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學習和借鑒,才能為文化話語權建設開拓更加廣闊的運行空間,從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第二,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方針,打造大眾化話語陣容關于文化話語權構建中話語主體的研究成果方面,存在主體的固化和定向化。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以國家單一主體作為中心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然而,文化話語權的建設,既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但同時,文化是大眾的,共享的。文化的發展、文化話語權的建設也是每個個人所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因此,我們對文化話語權建設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從國家的立場出發,同時也可以細化到校園、社區、黨政機關等社會的各個職能部門,具體化到學生、黨員、群眾等各個社會主體,打造新時代文化話語權建設的強大陣容,通過自上而下的有力指導和自下而上的積極響應,共同攜手致力于文化話語權建設,從而使文化話語權建設之路走的更穩更遠,最終迎來我國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第三,以“網絡互聯、網絡互通”為契機,創造現代化話語載體關于文化話語權建構中話語載體的研究,學者們都敏銳地捕捉到了互聯網時代給文化話語權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但缺乏對互聯網成為意識形態話語權爭奪的主戰場,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意識形態話語權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的戰略思維,缺乏對互聯網挑戰的應對之策的研究。新時代特征的把握21 世紀互聯網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文化話語體系建設的外部環境和技術條件,同時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介對文化話語體系內部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新時代文化話語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抓好和用好互聯網時代的機遇,文化話語權建設全方位融入互聯網思維,實現官方媒體、民營媒體以及自媒體、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從“相加”到“相融”的飛躍,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使其成為黨和國家的最強傳聲筒,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文化話語權建設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要警惕和重視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要求我們加快網絡文化安全的機制建設,凈化網絡環境,剔除有害噪音、雜音,防止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開創網絡新氣象,讓“中國聲音”傳的更遠、更廣、更深。
綜上所述,學術界從文化話語內容、載體、主體等方面為新時代文化話語權建設提出了可行之道,對文化話語權建設具有重要價值。但同時,關于話語環境建設、話語表達方式等方面作用于文化話語權建構的研究相對薄弱,有待充實。此外,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三者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從經濟、政治視域對文化話語權建設展開深入研究,挖掘經濟和政治發展對文化話語權建設的重要作用,是文化話語權研究的又一新視角。文化話語權的建構研究仍是當前和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