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一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南地區頗多2 個縣甚至3 個鄰縣合轄分治的鎮(主要為集鎮,與現在鎮的境域不同),這是一種現今比較罕見的建置區劃現象。僅以昆山為例,讓讀者了解這些歷史上的奇特現象。昆山有6 個多縣合轄分治鎮和 1 個原屬鄰縣、1952 年劃歸昆山的也兩縣合轄分治的周莊鎮。
蓬閬鎮(今蓬朗街道),位于昆山城東三十里。宋蓬閬地屬昆山縣惠安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形成集鎮,相傳有土神牌隨瓦浦潮漂擱至今鎮地,鄉民遂呼為“牌落鎮”。弘治初年(1490),知縣楊子器巡視到此,認為“牌落”諧音“敗落”,不吉利,乃改作“蓬閬”,蓋取“蓬萊閬苑”(仙境中神仙居住地)之意。弘治十年(1497),析昆山、常熟、嘉定三縣五個半鄉(其中惠安半個鄉)置太倉州,蓬閬集鎮始為兩縣合轄,以南北流向的瓦浦河為界,河東屬太界,河西屬昆界,地為惠安鄉第十三保。據明代《〔弘治〕昆山縣志》載,蓬閬為當時昆山縣僅有的五個鎮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析昆山縣東北部地置新陽縣,太倉州升為江蘇省直隸州,析州西部地置鎮洋縣,領鎮洋、崇明、嘉定、寶山四縣。蓬閬集鎮為兩府(州)三縣合轄,以瓦浦河為界,河東屬太倉州鎮洋縣,也稱作蓬萊鎮;河西以北街楊家弄(混堂橋北)為界,北屬新陽縣,南屬昆山縣。宣統二年(1910),始建鄉制,昆山、新陽縣蓬閬鄉轄8 區25 圖;鎮洋縣設蓬萊鄉。民國元年(1912)新陽、鎮洋兩縣分別并入昆山縣、太倉縣,蓬閬鎮分屬兩縣。1949年7月,昆山縣建立蓬閬區人民政府,下轄6 鄉。1952 年9 月,瓦浦河東的太倉縣建設鄉建中、建南、建立3 村和部分建北村劃歸蓬閬區,從而結束了455 年的一鎮數縣分治歷史。

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載“昆山、新陽縣疆域圖”局部(含蓬閬鎮位置圖)

民國《鎮洋縣志》載“鎮洋縣圖”局部(含蓬萊〔即蓬閬〕鎮位置圖)

清《〔嘉慶〕安亭志》載“安亭鎮圖”

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載“昆山、新陽縣疆域圖”局部(含安亭鎮位置圖)
著名教育家、詩人和書畫家胡石予、著名詩人和教育家張景云、著名教育家、詩人和書畫篆刻家余天遂等,均為昆山縣蓬閬鎮人;著名學者、書法家方還,乃新陽縣蓬閬鎮人;而清乾隆進士朱錦如則是太倉州鎮洋縣蓬萊鎮人。
安亭鎮,在昆山城東南四十五里。宋代時已有“安亭”之名稱,秦漢時有“十里(此里非長度,指人口戶數)為一亭(人口戶數)”之制,以安名亭。北宋建隆元年(960),設安亭鄉,屬中吳軍昆山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 年1 月7 日),析昆山縣東南境安亭、春申、臨江、平樂、醋塘五鄉,置嘉定縣(以年號為名),同屬平江府管轄。安亭鄉改屬新置的嘉定縣后,改稱服禮鄉。據明代《〔弘治〕昆山縣志》載,安亭為當時昆山縣僅有的五個鎮之一;而《〔萬歷〕嘉定縣志》載,嘉定縣的市鎮中也有安亭鎮。集鎮由昆山、嘉定兩縣合轄,以南北流向的漕塘河為界,東半部屬嘉定,西半部屬昆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9 月10 日,安亭鎮區西部的昆山部分劃歸嘉定,結束了數百年一鎮兩縣分治的狀況。
明代昆山名儒歸有光的安亭王氏岳父母家世美堂和講學的震川書院均在安亭鎮的昆山界;明代嘉靖進士、仕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和山東按察司副使的張情、張意兄弟,明代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鑒定家張丑,均是昆山縣安亭鎮人;而以清乾嘉時著名文人錢元章、民國名士紳錢載之為代表的安亭“寶綸堂”錢氏家族、當代圍棋大師陳祖德等則是嘉定縣安亭鎮人。
井亭鎮,又稱井亭港鎮,位于昆山東南部的淀山湖東岸,其實與青浦朱家角鎮是一個鎮,位于該集鎮的東北部,距昆山城五十里。唐天寶十年(751),華亭縣建立,該地分屬于華亭縣、昆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縣建立,分屬于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析華亭縣西北部修竹、華亭二鄉和上海縣西部新江、北亭、海隅三鄉,建青浦縣(隸松江府),乃分屬于青浦縣、昆山縣。明萬歷年間成為繁榮大鎮,名為朱家角,一作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里。清初,青浦縣將原設在安莊的淀山巡檢司(明洪武年間建)移駐朱家角鎮。鎮區以北漕港、放生橋為界,河橋以北稱井亭港鎮,屬昆山縣;河橋以南稱朱家角鎮,屬青浦縣。放生橋橫跨于東西流向的漕港河上,由慈門寺僧性潮募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是現上海地區最長、最寬、最高的五孔石拱橋,被稱為“滬上第一橋”。橋壁柱石上刻有橋聯:“帆影逐歸鴻鎖住玉山云一片,潮聲喧走馬平溪珠浦浪千重。”點明了一鎮、一橋由兩縣共轄的情形。1949 年5月,昆山縣井亭鎮劃歸青浦縣朱家角鎮,結束了數百年一鎮兩縣分治的狀況。

民國《江蘇省通志稿·方域志》載“青浦縣圖”局部〔含朱家角(井亭)鎮位置圖〕
清代學者官員王昶、名御醫陳蓮舫、清末小說家陸士諤等,均是青浦縣朱家角鎮人;以清道光年間儒醫馬之伯為代表的井亭馬氏家族,乃昆山縣井亭鎮人。
陳墓(今錦溪)鎮,位于昆山西南境,距城區四十五里,集鎮面積一平方公里,是蘇州葑門外一巨鎮。秦置郡縣后,其地分屬吳縣、婁縣。南朝梁大同二年(536)昆山縣建立后,其地分屬吳縣、昆山縣。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乃分屬于長洲縣、昆山縣。相傳宋孝宗趙昚(1127~1194)攜陳妃途經錦溪時,陳妃不幸病亡,遂于境內五保湖中筑水冢葬之,并在湖畔建蓮池禪院,命僧守護,御命改錦溪為陳墓。陳墓集鎮從宋代起就兩縣合轄分治,以南北流向的界涇(市河)為界,河西稱上塘,宋、元、明和清初均屬長洲縣〔清雍正二年(1724)起改屬元和縣〕吳宮鄉寶座里上二十都,民國元年(1912)元和縣并入吳縣,吳縣設陳墓鄉,陳墓集鎮隸屬之。1949 年5 月,陳墓鄉屬吳縣淞南區,1950 年3 月,改屬吳縣甪直區;河東稱下塘,宋、元、明、清均屬昆山縣全吳鄉第五保一都成區,清宣統二年(1910),昆、新兩縣推行地方自治,廢舊鄉、保、都設新市、鄉,昆山縣設陳墓鄉,陳墓集鎮隸屬之。1949年5月,陳墓、淀西2 鄉屬昆山縣張浦區,同年11 月改屬淀西區。1952 年9 月,吳縣甪直區的陳墓鎮劃歸昆山縣淀西區,從而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一鎮兩縣分治體制。

民國《江蘇省通志稿·方域志》載“元和縣圖”局部(含陳墓鎮位置圖)
陳墓鎮的六大望族中丁氏、王氏宅第在上塘,屬吳縣;而陳氏、朱氏、陸氏、李氏宅第下塘,屬昆山。著名天文史學家朱文鑫、烈士陳三才,為昆山縣陳墓鎮人;而法學家朱文焯、“民國狀元”朱雷章,則是吳縣陳墓鎮人。

清《珠里小志》載“朱家角鎮區圖”
周莊鎮,位于昆山境內西南部,距城區33 公里。地域唐代以前屬吳縣。唐通天元年(696)析吳縣地置長洲縣后,地屬蘇州長洲縣蘇臺都(后為鄉)貞豐里。五代后梁開平三年(909),吳越王錢镠割吳縣南境與嘉興縣北境置吳江縣后,乃分隸吳縣和吳江縣。北宋元祐元年(1086),周迪功郎(佚名)在此經農設莊,遂有周莊之名。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金和(二十相公)隨宋室南渡,定居于此,人煙逐漸稠密。元代至順年間(1330~1332),吳興富戶沈祐及其子萬三由湖州南潯鎮沈家漾遷來定居東莊,躬耕起家,后從事貿易,遂成江南巨富,當地也繁榮興盛起來,遂成市鎮。清雍正二年(1724),析長洲縣東南部地置元和縣,周莊鎮遂分屬于元和縣、吳江縣。集鎮以油車漾、壩基為分界,東五分之四屬元和縣蘇臺鄉貞豐里,西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久詠鄉。民國元年(1912)元和縣并入吳縣,吳縣劃分為7 市21 鄉,中有周莊鄉;同年吳江縣設18 市鄉,中有周莊鄉。1950 年1 月,吳江縣蘆墟區周莊鄉析為峴南等小鄉,周莊鄉原第一保劃歸吳縣,即周莊鎮西屬吳江縣的鎮區境域劃給周莊鎮,從而結束了數百年一鎮兩縣分治狀況。同年3月,周莊鎮屬吳縣甪直區管轄。1952 年9 月10 日,吳縣甪直區周莊鎮劃歸昆山縣淀西區。
名儒陶煦家族、著名民主革命先驅、南社詩人、作家、新聞報業界先驅和政治活動家葉楚傖等,均是吳縣周莊鎮人;而著名詩人、名醫和書畫家費公直、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沈體蘭則是吳江縣周莊鎮人。

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載“昆山、新陽縣疆域圖”局部(含陳墓鎮位置圖)

清“周莊鎮圖”局部(元和、吳江分界處)
甪直鎮,別稱甫里,在昆山城西南三十六里。秦置郡縣后,其地域分屬吳縣、婁縣。漢至三國相沿不變。南朝梁大同二年(536)昆山縣建立后,其地分屬吳縣、昆山縣。唐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析吳縣東部地置長洲縣,乃分屬于長洲縣、昆山縣。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境域分屬長洲縣依仁鄉仁義里、吳宮鄉寶座里和昆山縣全吳鄉第五保。歷經南宋、元、明,沿襲不變。明王鏊編纂的《〔正德〕姑蘇志》中,就載有“長洲縣甫里鎮”,并曰“巨鎮也”;而《〔嘉靖〕昆山縣志》卷四·市鎮中也有“甪直鎮,或名甫里市”的記載,為昆山縣七個鎮之一。可見明中葉已成大鎮,以東美橋、界浦、北港為分界,以西的中市、西柵和南柵,屬長洲縣〔清雍正二年(1724)起為元和縣、民國元年(1912)起又為吳縣〕,稱甫里鎮,占鎮區十之七八;以東的東柵,屬昆山縣,稱六直(甪直)鎮,占鎮區十之二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蘇巡撫陳宏謀將元和縣丞移駐甪直鎮,而將巡檢司移駐周莊鎮。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管理需要,以新陽縣丞移駐甪直鎮,而將元和縣丞移駐元和縣章練塘鎮。清中葉起兩縣鎮名經常混亂使用,清末起則鎮名不分,均稱甪直鎮。清宣統二年(1910)推行地方自治,昆山縣設甪直鄉。民國元年(1912)11 月,吳縣劃分為7 市21 鄉,設甪直鄉。1949 年5 月4 日,吳縣成立淞南區人民政府,駐甫里鎮,轄淞南、甫里等4 鄉;同日,昆山縣成立甪直鄉人民政府,隸屬張浦區。1950 年1 月,昆山縣甪直鄉劃分為南港、稍里、安頭、唐村4 個小鄉,隸張浦區,甪直鄉名從此成為歷史。1950 年3 月,吳縣淞南區改名為甪直區,下轄甪直、陳墓、周莊3 鎮及11鄉。1952 年9 月10 日,昆山縣張浦區南港鄉所轄之甪直鎮北港與交界弄以東的市鎮部分,劃歸吳縣甪直鎮,從而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一鎮兩縣分治體制。

民國《江蘇省通志稿·方域志》載“元和縣圖”局部(含甪直鎮位置圖)

清《〔元和〕甫里志》載“六直鎮圖”

清《〔光緒〕昆新兩縣續修合志》載“昆山、新陽縣疆域圖”局部(含石牌鎮位置圖)

清《〔光緒〕常昭合志稿》載“常昭全境圖”局部(含石牌鎮位置圖)
甪直鎮吳縣界有著名的嚴氏、沈氏、殷氏、許氏等望族,名士紳沈柏寒、名醫殷季達、金里千、戴百平和原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沈達人等,均是吳縣人;鎮東昆界,則有戴氏望族,國際著名電磁理論和天線輻射專家戴振鐸就是其家族的杰出代表。
石牌鎮,位于昆山城北三十里。秦代,石牌地域分屬吳縣、婁縣。西晉太康四年(283),析吳縣虞鄉建立海虞縣,隸吳郡,石牌七浦塘(以下簡稱河)北地屬海虞縣。晉成帝六年(330),海虞縣東置雙鳳鄉,石牌河北、河東地屬雙鳳鄉境。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婁縣地置信義縣,石牌河南地屬信義縣;梁大同二年(536)分信義縣置昆山縣,石牌河南地屬昆山縣境。隋海虞等六縣并入常熟縣,石牌河北、河東地屬常熟縣雙鳳鄉境。《〔弘治〕昆山縣志》卷一鄉保,村的記載中積善鄉二保已有石牌村。清雍正二年(1724),析昆山縣境設新陽縣,石牌河南地屬新陽縣境,鄉、保未變;析常熟境設昭文縣,石牌河東地劃歸昭文縣雙鳳鄉境,河北地仍屬常熟縣境。石牌集鎮形成于清嘉慶年間,位于七浦塘與茆沙塘交匯點上。《〔道光〕昆新兩縣志》卷八·市鎮中,始有“石牌鎮”的記載;《〔同治〕蘇州府志》卷三十、卷三十一鄉都圖圩村鎮二、三,新陽縣、常熟縣均有“石牌鎮”。當時集鎮隸屬三縣,同轄分治,以七浦塘為界,河北街屬常熟縣,河南街屬新陽縣,河東街屬昭文縣。民國時期,以七浦塘為界,河南屬昆山縣,河北、河東屬常熟縣。1951年6月,石牌鎮的常熟縣境劃歸昆山縣,結束了一鎮兩縣同轄分治的歷史。
民國時期昆山銀行經理朱孟豪(朱福元父親)、著名書畫收藏家、昆侖堂主朱福元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楊友仁,均是昆山縣石牌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