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更易出現和癡呆癥早期時相似的大腦結構變化,及時診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或許有助于預防癡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打呼嚕,在中老年人群中很常見,是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睡眠時會出現上呼吸道阻塞,造成血氧水平降低。
這項研究針對83名中老年志愿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血氧水平較低的志愿者更易出現大腦左右顳葉變薄的情況。大腦顳葉對記憶非常重要,癡呆患者的該區域會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指出,30%~50%的癡呆風險是由抑郁、肥胖、吸煙、睡眠障礙等風險因素導致的,而及時診治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或許有助于預防癡呆。由于癡呆目前尚無有效療法,早期干預至關重要。
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蘑菇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數量,從而提高人體的血糖調節水平。
此前有研究發現,丙酸鹽和琥珀酸鹽能夠改變基因表達水平,從而改變葡萄糖的代謝情況。研究者比較了實驗小鼠攝入蘑菇之后血糖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攝入蘑菇會導致腸道中普氏菌(一種能夠產生丙酸、琥珀酸等脂肪酸的細菌)的數量增加,這些脂肪酸會改變一系列的基因表達,導致血糖的水平發生改變,最終起到穩定血糖的作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給小鼠喂的飼料中加入的是白色紐扣蘑菇。
研究者認為,通過對這一機制的深入研究,可以為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方法。
加拿大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智能支架”,能監測血液通過動脈時的細微變化,識別動脈狹窄早期癥狀,有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這種疾病。
為預防動脈栓塞和心臟病,部分患者需要植入支架。而數據顯示,這些患者每3人中至少有1人會再次發生動脈狹窄,導致并發癥風險大增。
為此,研究人員改進了舊有支架作為微型天線的功能,并添加了一種特殊的迷你傳感器,以連續追蹤檢測血液流動情況。相關數據可通過無線傳輸發送到外部閱讀裝置,實時提供并不斷刷新動脈血流信息,以判斷是否發生動脈狹窄。制作智能支架所使用的材料為醫用級不銹鋼,外形與普通支架相似。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新支架的豬模型測試,下一步可以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了。

骨質疏松癥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骨密度、骨質量下降和骨微結構破壞,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病情嚴重時易發生骨折。骨鈣的流失是骨質疏松癥發病的原因之一,所以補鈣成為預防和治療該病的關鍵。
日本研究人員針對骨質疏松癥和骨折的高發人群,開發出了一款具有長效預防作用的營養饅頭。鈣在人體內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最佳補鈣模式是鈣+維生素D。研究人員從成年人預防骨折的角度制訂設計方案,以一頓飯三個小饅頭為主食推薦食用量,每個饅頭含40千卡熱量,含有鈣340毫克、維生素D 20微克。制作饅頭的原料是日本秋田縣產的小麥和北海道產的小豆,實現營養素與可口味道并存。“防骨折饅頭”目前已在日本秋田市內零售商店上市,研究人員建議老年人和女性經常食用。
專家認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一長壽國,其功能性食品的研發具有獨到之處,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美國一項新研究證實,大腸桿菌并不完全是“壞家伙”,它們能產生一種幫助細胞攝取鐵的化合物,從而增加人體吸收鐵的能力。
盡管有一些大腸桿菌菌株能夠導致疾病,但是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是無害的,并且大量棲息在人體的腸道中。這項研究起始于利用秀麗隱桿線蟲(一種天然富含大腸桿菌的線蟲)開展的實驗。在線蟲和人體細胞中的進一步實驗證實,向飲食中添加腸桿菌素,即便在沒有加入鐵的情況下,也會顯著地增加細胞中的鐵水平。研究人員認為,腸桿菌素可以結合到一種位于宿主線粒體內部的ATP合酶上,從而將鐵吸入到宿主細胞中。
研究者認為,大腸桿菌可以讓其宿主受益,這項結果將有利于人們開發出有效治療缺鐵性貧血的方法。
美國和意大利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研究結果稱,人的胃中有一種消化酶能用于開發新型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可以治療耐藥細菌感染,幫助遏制日益嚴重的細菌耐藥問題。
人體會產生許多抗菌肽,以幫助免疫系統抵抗細菌感染,但這些肽自身通常不足以用作抗生素藥物。研究人員認為,除了抗菌肽,人體內其他一些蛋白質或許也能用來殺菌,他們在人類蛋白質序列數據庫中尋找與已知抗菌肽結構類似的蛋白質序列,利用一種算法搜索了近2000種人類蛋白質,找到了800種可能具有抗菌能力的蛋白質,最終確定了由胃壁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這種蛋白質與胃酸混合后轉化為胃蛋白酶及一些小片段。這些小片段可以殺死培養皿中培養的多種細菌,包括沙門菌和大腸桿菌等食源性病原體,以及綠膿桿菌等,且在類似胃部的酸性環境以及中性環境中均顯示出殺菌效果。
研究人員分析說,人類的胃會受到多種致病細菌的攻擊,研究抵御這些攻擊的防御機制很有意義,希望這一發現有助于開發出治療耐藥細菌感染的新型抗生素。
新加坡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針對老年人的研究,分析了快樂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研究人員使用了新加坡一項全國代表性的縱向調查(2009年、2011年、2015年3次)中4478名年齡大于60歲的參與者的數據。研究人員將2009年的快樂指數作為基礎,根據標準對參與者的快樂指數進行打分,并以此評估了快樂指數與總死亡率的關系。結果發現,快樂指數每增加1,總死亡率降低9%,快樂的老年人死亡率比不快樂的老年人低19%。
這項研究是較少的針對亞洲老年人這方面的研究之一。研究人員認為,旨在維持老年人快樂的活動、政策和項目也許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