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圖片提供/壹 圖

困擾匡先生的故事,也許很多老年朋友都似曾相識。
我今年70多歲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成家,也都人到中年了。大兒子沒有穩定的工作,一直在老家。二兒子和小女兒都在城里工作。我退休前在文化部門工作,現在沒事看看書,寫點東西,老伴照顧家,也算老而無憂。哪承想,因為錢的問題,最近和孩子鬧得很不愉快。
多少年來,我和孩子們在錢上都不大計較,誰需要錢了來找我,我都會幫一把。最早是二兒子買房,我掏了八萬。幾年后,小女兒買房子,我掏了五萬。兩年前二兒子買車,我又掏了三萬。孫輩們也是這樣。大兒子家的孫女考上大學買電腦,我掏了一萬。去年二兒子家的孫子也上大學了買電腦,我也給了一萬多。平時的幾千幾百的錢,就更不用說了。就這樣,孩子們只要張嘴,要多少,給多少。
現在的情況是,二兒子和小女兒都有了自己的樓房,還不止一套。可大兒子還在老家,最近也想買個樓房。我就想把我的宿舍平房賣了,可以賣三四十萬吧,幫助大兒子買個大點的房子,我們老兩口也老了,將來就和大兒子住在一起。沒想到,二兒子不高興了,說我的宿舍賣了也該三家都有份,怎么能就給一家呢?我說:“你哥哥條件不好,就該幫幫他,過去也沒少幫你們啊。再說,也不是白給你哥哥,我們還要在那里住到老。你怎么這么沒良心?”為此,二兒子跟我生氣,說我偏向。更可氣的是,居然還傳出話來,說我手里起碼還有幾十萬。不錯,剛退休那會兒老伴經營過一個小店,有些積蓄,但也都幫他們了,現在就是我們老兩口那點退休金,哪還有多少錢?怎么越是幫他們,他們越沒夠了?說起來,真是讓人又氣又惱。您說,事情怎么會變成這樣?這可讓人如何是好?
乍聽起來,匡先生的孩子確實有些可氣可惱。老人辛辛苦苦一生的積蓄都給了兒女,兒女怎么能越來越沒夠呢?再說,好女不穿嫁時衣,好兒不吃分家糧,總是惦記老人手里那點錢,算什么好兒女?難怪匡先生又氣又惱。
可是,仔細想想,也不能都怪孩子,就是讓匡先生生氣的二兒子也不是多沒良心。匡先生和子女的經濟關系,真的就像匡先生說的那樣是模糊數學,父親兜里的錢似乎就是孩子的錢,而且似乎父親兜里的錢從來沒被掏光過。如此,從孩子們的角度想,誰不惦記父親的錢?于是,就難免冒出“三家都有份”的說法。
難道匡先生幫孩子還幫錯了?雖然不能說幫錯了,但確實有點心理誤區。就是說,表面看來,似乎只是個錢的問題,根源卻是心理上存在誤區。
那么,匡先生的心理誤區在哪里呢?
用心理學的話說,匡先生在處理家人關系上的心理誤區叫作自我界限模糊。所謂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范圍,既要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自我界限模糊,就是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范圍,似乎總是期望與他人融為一體,在心理上依賴他人,也想讓他人依賴自己。
具體說來,自我界限模糊有很多表現。其中一個表現就是“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一家人不分彼此”。一家人是應該親密一些,但別忘了,“親兄弟,明算賬”,一家人也需要有每個人的自我界限。父親應該在父親的位置上,子女應該有子女的樣子,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如果彼此的自我界限不清,就會生出許多麻煩。
回到匡先生的問題上來,表面看來,匡先生的模糊數學似乎是經濟上的界限模糊,其實,從心理根源上說,反映了匡先生和子女在心理上的界限模糊。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家庭親子關系上的一個普遍特點。
這種親子關系上彼此自我界限模糊,具體的表現就是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親子之間有一條永遠也沒有斷開的心理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于是,在親子關系上彼此依賴,缺乏獨立,分不清彼此界限。而且,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啃老現象,其中的一個關鍵心理因素,就是親子心理一體化傾向,就是親子關系心理界限模糊,從而導致了親子關系上的麻煩,導致了啃老現象。
這樣界限模糊的親子關系,必然導致很多麻煩。如果一個家庭就一個子女,麻煩也許還少些。當一個家庭有幾個子女的時候,這種心理上的自我界限模糊,就不單單表現在縱向的親子關系上,還會表現在橫向的兄弟姊妹關系上。于是,家人關系上的麻煩就錯綜復雜了。這種錯綜復雜的家人心理關系上的彼此界限不清,也就必然會最終導致經濟利益上的彼此界限不清。家人經濟利益上的紛爭也就在所難免了。
具體說來,匡先生與子女在經濟上似乎是模糊數學,可是,匡先生現在要幫助大兒子的時候,似乎不再是模糊數學了。匡先生為什么覺得應該這樣幫助大兒子?顯然是自己算了一筆賬之后,才覺得應該幫助大兒子了。可是,這筆賬只是匡先生自己心里清楚,對家里其他人來說,可就不清不楚,很難不生出許多麻煩。
為今之計,匡先生該如何是好?
不錯,如果有的是錢,如果可以無限地滿足子女的需要,當然盡可以和子女繼續模糊數學。但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用說一般人手里沒有多少錢,即便錢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繼續模糊下去總不是辦法。
還是那句話,親兄弟明算賬,親父子也要明算賬,而父母與幾個子女更要明算賬。
說到這里,匡先生也就領悟到,重要的不是跟孩子們生氣了。現在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心理上劃清自我界限。先反思自己過去在哪里存在自我界限模糊的表現,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在親子之間嘗試劃清自我界限。這樣,不僅可以免去許多經濟紛爭,還可以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少一些依賴性,多一些獨立性。就是現在對大兒子的幫助,也應該在心理上劃清自我界限的前提下來具體操作。二是經濟上不再模糊數學。自我界限不再模糊了,接下來找個合適的時間,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心平氣和地開一個家庭會議,把問題擺到桌面上來,來個“一家人明算賬”,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必要的話,還可以達成文字協議。如此明算賬,如此劃清界限,一家人才會多一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