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瓏 圖片來源/網 絡
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宮廷中的后妃都非常出名。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雖然在歷史上不是那么顯眼,但卻被稱為大清“最有福氣,最長壽”的皇后,她就是雍正帝的妃子,乾隆的生母,孝圣憲皇后,崇慶皇太后,鈕祜祿氏。

根據清廷的記載,鈕祜祿氏生于公元1692年,是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的女兒。她十三歲入雍親王府侍奉胤,初入胤府邸的時候,并不得寵。后來據說一次胤生病,鈕祜祿氏盡心盡力地照顧,這才引起了胤的注意。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她生下了弘歷,有了小貝勒,她的日子越過越好了,被封為側福晉,還經常受到賞賜。弘歷幼年便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胤自然也對鈕祜祿氏更加重視了。
傳說弘歷12歲的時候第一次隨父親進紫禁城見爺爺康熙帝,康熙一眼就看中了弘歷的聰穎過人,大加稱贊,十分喜愛,還要接到宮里讀書,親自撫養,并因此決定召見弘歷的生母。據說鈕祜祿氏進得宮來,跪在康熙面前請安,康熙一語不發,盯著她看了一炷香的時間,只說了四個字:“有福之人。”自此,鈕祜祿氏更得胤的恩寵。
孝圣憲皇后生活在清代最鼎盛的年代,乾隆皇帝又是個孝子,在母親身上可謂窮盡全天下之力供養。乾隆經常出巡,游山玩水。而每次外出,不管是南巡還是秋,他都要把母親帶在身邊,這在封建王朝時代也是不多見的。不僅如此,太后出行的座駕一定要最舒適的,太后上下車船,乾隆都一定要親自攙扶、護送。就這樣,前半生小心翼翼伺候夫君的鈕祜祿氏在后半生里三登五臺、三上泰山、四下江南,飽覽了大清江山,是清代出巡次數最多、范圍最廣的皇太后。
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五日是鈕祜祿氏的生日“萬壽節”。每到這一天,乾隆都要派專人到太廟祈福,而自己親自到壽康宮行禮慶賀,親王、重臣在慈寧門,文武百官在午門給皇太后行禮。傳統上比較重視的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等整壽,更要隆重地慶祝。鈕祜祿氏六十大壽那年,為了有一個更寬敞的祝壽場所,乾隆提前將原明代咸安宮舊址改建成壽安宮(今故宮圖書館)。北京西郊的甕山,遼代就是皇家園林,明代稱好山園。為了慶賀母親六十大壽,乾隆下令在好山園舊址大興土木,建造清漪園,把甕山改名為萬壽山。山前建起為母親祈福的大報恩延壽寺。清漪園就是后來的頤和園。這座大園子,只是乾隆送給母親的一件壽禮。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一向身康體健的鈕祜祿氏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一次偶感風寒后在睡夢中悄然離世。她享盡榮華富貴,壽活85歲,壽數之高,在清代后宮中居于首位。乾隆為她定的謚號為“孝圣憲皇后”,并普免天下錢糧一次。
一入宮門似深海,榮辱皆系帝王心。鈕祜祿氏別看地位尊崇,也有不少難處。對皇帝,要相敬如賓,琴瑟相諧,更要學會體察皇帝的心思。后宮的事也得操心,皇帝要升妃嬪的位分,還要以她的名義宣布。而且身為后宮之主,還得母儀天下、賢惠大度,有情緒要控制,有苦也無處傾訴,難免要憋幾口氣,很容易因為惱怒情緒抑郁導致肝郁氣滯。清宮之內有個專門針對后妃這種情況又非常簡單的方子來緩解肝郁—燈心竹葉湯。取燈心草3克、竹葉3克,用文火煮一刻鐘,喝水即可。據醫案記載,雖然就兩味藥,但疏肝解郁的效果特別好。道光皇帝的皇后,從嘉慶二十年開始,單單關于她的醫案記錄,就占了313頁,而且大部分的記錄都和肝郁有關。她就常年用燈心竹葉湯代茶飲,靠它來疏解情緒。我們現代女性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很多人也有這個問題,情緒對人的健康有很大影響,生氣、郁悶導致身體無力,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甚至血壓升高,惡性循環,不妨試試這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清宮中的帝后妃子們養尊處優,養生占了太醫們很大的工作范疇。他們進出都有人服侍,運動量常常不夠,經常會有脾胃不和的癥狀。而這種情況又需要長期吃藥,難以堅持,于是御醫們便發明了一種點心—八珍糕。據說,孝圣憲皇后十分喜歡食用,此糕一直在清宮流傳,后來活了74歲的慈禧也十分喜歡。
八珍糕原料:黨參、茯苓各60克,白術30克,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藥各90克,白糖240克,糯米粉300克。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用糯米粉、白糖和勻,上屜蒸糕,晾涼后可作零食隨意食用。這些藥材中,黨參大補元氣,薏米、扁豆健脾利濕,諸藥配伍藥性平和,不熱不涼,滋養脾胃,成人小孩都可食用,長期食用可補虛健體。八珍糕制作簡單,老年朋友身體功能減退,消化不良,脾胃失調,可咨詢醫生后試試。
“十全老人”乾隆活了89歲,繼承了孝圣憲皇后的長壽基因,而這基因更來自他的姥爺,鈕祜祿氏的父親,活了90歲的凌柱(公元1664年-公元1754年)。當然,孝圣憲皇后的高壽也離不開乾隆的悉心照顧以及她調節情緒、長期保持情緒健康的努力,中老年朋友們還是要在這方面向她學習,多下功夫。
(圖片2018年9月下載自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