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玉
中郵建技術有限公司
隨著在網絡中不斷地進行工程建設、割接等網絡操作,不可避免的會帶來一些小區的鄰區關系出現漏加、單向、多加等現象。另外,日常優化過程中對天線的調整也會帶來鄰區關系的變化。所以鄰區優化工作一直是網絡優化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對鄰區的優化主要通過測試分析、后臺性能分析、地理化觀察分析以及鄰區自動優化工具等方式來進行。主要優化內容包括:漏配鄰區、單向鄰區、多配或少配鄰區、鄰區外部數據配置錯誤等。L T E網絡是快速硬切換網絡,合理的鄰區關系對網絡來說非常重要。鄰區關系過少,會造成大量掉話;鄰區關系過多,會導致測量報告的精確度降低。因此定期進行鄰區關系優化是十分必要的。

4G相對2/3G能夠提供基于大數據采集的ANR功能,ANR功能可以自動采集E-UTRAN系統內,以及E-UTRAN與UTRAN,E-UTRAN與GERAN異系統鄰區關系數據,采集的數據準確度很高,為鄰區優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參考。受控ANR通過對采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人工甄別篩選,剔除偽基站數據,人工甄別排除越區信號等有害鄰區,實現未定義鄰區的精確添加,相對2/3G時代的人工規劃,大大提升優化效率,降低網規網優復雜度,節約運維成本。
受控ANR的數據采集是根據現網的“無對應的鄰區關系導致無法發起同頻/異頻/異系統切換過程的次數”,開啟系統內受控ANR功能。
受控ANR開啟方法:(這里僅列出各廠家通用參數)

表1 三種鄰區規劃方法效率對比
第一步:設置ANR公共參數。將ANR優化模式設為受控模式,上報需要處理的鄰區給維護臺,需要維護人員手工確認才會進行鄰區關系更新(注意:外部小區不受控);將事件ANR模式設為BASED_NCL(基于NCL Neighbor Cell List),避免VoLTE用戶反復進行ANR測量,造成QCI1丟包率惡化;將ANR受控模式下切換策略設為FORBID_HO(禁止切換),避免切換至質差小區造成切換成功率惡化;將CA UE選擇模式設為ANR_UE_CAP,允許CA終端進行ANR測量。
第二步:設置添加/刪除鄰區相應參數。(以下是建議值,可按需自行調整)
鄰區上報數據采集時間:建議以n×24小時為周期;
鄰區采集電平準入門限:與現網切換電平門限一致;
鄰區刪除門限:與現網切換電平門限一致。
第三步:添加外部小區PLMN黑名單。現網發現多起異常終端ReportCGI中PLMN/CGI/TAC全0的問題,可通過此參數進行規避。
第四步(可選):設置頻點級ANR指示。
如果現場存在不需要添加某個頻點為鄰區的場景,例如高鐵場景、室分高層小區場景、多載波組網場景等,需要執行這一步。
應用舉例:在高鐵專網場景下(公專網異頻),如果公網小區要開啟ANR,且添加了高鐵的異頻頻點(開啟高速用戶遷回時需要配置),需要設置不允許ANR自動添加高鐵的異頻鄰區,防止公網用戶切入專網造成擁塞。
數據采集實例:以系統內為例,開啟ANR開關,跟蹤n×24小時統計,能夠統計到未添加鄰區關系的小區測量次數,結合測量次數和小區間距,判斷是否添加,注意避開高鐵小區。查詢外部小區,可以找到ANR自動添加的外部小區,ANR標識為“是”,且小區名稱一般是空。經驗證核對ANR添加的外部鄰區頻點、PCI、TAC與現網一致。

圖2 系統內受控ANR數據采集實例
根據4G協議中規定的終端規范,UE在檢測到信號更強的PCI時,由于鄰區漏配,又沒有開啟ANR功能,UE始終上報MR消息,eNodeB不會發RRC_COON_RECFG給UE,UE不能正常切換。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終端上報的MR消息,對滿足切換條件的漏配鄰區數據進行檢測和優化處理。
根據對網管counter統計到的“無對應的、區關系導致無法發起同頻/異頻切換過程的次數”>500,且其中切換成功率低于98%的情況,開啟受控ANR。實際實施過程中,各地市上報的統計漏配鄰區數據舉例如下:

表2 各地市統計到的漏配鄰區統計示例
開啟受控ANR功能后跟蹤72小時,共收集到未定義鄰區數據120萬條,篩選其中測量次數大于500的同頻鄰區信息,按照距離人工審核,城區距離小于1公里,郊區距離小于3公里的同頻鄰區,經緯度錯誤、越區覆蓋、疑似偽基站等分析結果,甄別分類如下:

表3 各類同頻鄰區問題分析判別結果舉例
占比最高的前三種是郊區距離大于3公里、城區距離小于1公里、郊區距離小于3公里的鄰區。占比最高的郊區距離大于3公里,鄰區占比達到5 4.4%。

圖3 同頻鄰區甄別分類
累計添加2669個同頻鄰區后,有1590個小區提升明顯,“總切換成功率”從99.32%提升至99.47%,“同頻切換成功率”從99.35%提升至99.50%,“無對應的鄰區關系導致無法發起同頻切換過程的次數”從556.6萬次下降至287.2萬次,“同頻切換次數從2825.7萬次下降至2493.8萬次”。另外,2月18日添加同頻鄰區并跟蹤3天指標,切換成功率未明顯抬升,發現存在TOP小區,刪除了461條高失敗的同頻鄰區(兩兩鄰區對成功率小于90%),指標回升。

表4 同頻鄰區優化效果

圖4 同頻切換成功率變化趨勢
開啟ANR功能后跟蹤72小時,共收集到未定義鄰區數據83萬條,提取了測量次數大于500的同頻鄰區信息,城區距離小區0.5公里,郊區距離小于2公里的同頻鄰區等,甄別分類如下:

表5 各類異頻鄰區問題分析判別結果舉例

偽基站或索引不到 140鄰區距離小于0.5公里 121鄰區數目過多且測量上報次數低于1000 114異頻點切換策略暫不添加 109本站鄰區或共站址 15源小區經緯度錯誤 15鄰區經緯度錯誤 9目標小區工參經緯度存在偏差 8合計 5607
占比最高的前三種是城區距離大于0.5公里、郊區距離大于2公里、目標小區是高鐵小區。占比最高的城區距離大于0.5公里,鄰區占比達到6 2.1%。

圖5 異頻鄰區甄別分類
為優化異頻測量策略(基于鄰區數過多,以及部分終端測量頻點能力不超過6個),省內要求異頻測量鄰區頻點不多于5個,共計添加異頻鄰區舉例如下:

表6 同頻鄰區按頻點分類
使用受控ANR分析方式,累計添加同頻鄰區后,跟蹤指標變化情況,添加了同頻鄰區的349個小區中,有235個小區同頻切換成功率提升明顯。無對應的鄰區關系導致無法發起異頻切換過程的次數,從日均82.9萬次下降至47.1萬次,日均異頻切換次數維持在417萬次左右,日均異頻切換成功率從99.48%提升至99.63%。

表7 異頻鄰區優化效果

圖6 異頻切換成功率變化趨勢
收集到的漏配鄰區數據,由于是直接讀取終端的上報消息,數據準確度很高。通過地理化呈現,可以推斷出本小區的覆蓋距離,從而發現是否越區覆蓋。
對于規劃經緯度錯誤導致鄰區配錯的基站,本小區與周邊小區切換次數會很少,開啟測量上報后會統計到大量的漏配鄰區,通過漏配鄰區的地理化呈現,可以發現經緯度錯誤問題,并大致推斷出基站實際位置所在區域。
考慮到系統自動采集但對典型問題如偽基站數據、經緯度錯誤等是不能自動發現處理的,對鄰區漏配和規劃經緯度錯誤兩種情況,均需要人工甄別判斷,這是自動ANR和人工分析方式無法實現的功能。
由于4G基站的覆蓋距離多集中在3公里范圍內(城區1公里,郊區3公里),對收集上報的漏配鄰區,計算與本基站平均距離,對平均鄰區距離超過8公里,且鄰區分布較集中的情況,判斷源小區可能經緯度錯誤。對發現的經緯度錯誤基站,發給地市維護人員核查確認,證實其中5個站工參經緯度錯誤,3個站屬于越區覆蓋較嚴重,對經緯度錯誤基站完善了鄰區并更新了工參,越區覆蓋的小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地市后續會現場調整,控制越區覆蓋。

表8 分析出的經緯度錯誤基站示例

圖7 源小區經緯度錯誤示意圖
與經緯度錯誤小區分析方法類似,分析漏配鄰區與本小區站間距大于4-6公里的,判斷本小區或鄰小區越區覆蓋,一般還要收集本基站和鄰基站的實際站高、天饋下傾角等從而分析越區覆蓋原因,發給地市進行現場勘查整改。大數據平臺發現的越區覆蓋小區,舉例如下:

表9 分析出的越區覆蓋鄰區示例

圖8 越區覆蓋小區示意圖
現網對4G偽基站缺乏有效的分析發現手段,通常是測試分析發現。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漏配鄰區數據可以輔助發現,具體實施過程,可以篩選出現網數據索引不到的eNBID-cellD,對不符合現網規劃原則的(如eNodeBID是個位數的),判斷其屬于非本網絡合法設備如偽基站的可能性較高,數據分析定位后,去現場掃頻排查定位。疑似偽基站數據舉例如下:

表10 分析出的偽基站數據示例
利用受控ANR功能采集測量上報未定義鄰區海量數據后,通過分析計算操作,精確定位現網的鄰區漏配、疑似偽基站、越區覆蓋等問題,有效提升切換成功率,為無線網絡鄰區優化提供精確數據依據,并輔助定位解決網絡優化中的越區覆蓋、規劃經緯度錯誤、偽基站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