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質量挺不錯,快百年了。”克拉克發展公司副總裁羅德·佩雷斯一邊使勁跺辦公室地板,一邊和《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說:“這里原是美軍指揮部,我們保留外觀,內部做了現代化改造。”在羅德看來,這些建筑見證了歷史,在二戰中發揮過作用,是克拉克值得保留和紀念的重要元素,“當然還有一些設施延續了軍事用途”。離克拉克發展公司不遠,“歡迎來克拉克空軍城”的大招牌十分醒目。自美軍走后,這里成為菲律賓空軍的營地。除周邊壁壘森嚴的機場外,這里沒有過多的圍墻,兩層高的士兵宿舍,零星分布在道路兩邊的草坪上,不時有身著制服的菲律賓士兵騎著摩托車從記者身邊經過。
“天使城”到了夜晚依然燈紅酒綠。據當地人介紹,除少量留下定居的美國老兵和他們當年留下的混血外,如今在克拉克更多的“外來面孔”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這是克拉克“現代化改造”的一個戲劇性縮影。根據1993年的第80號行政令,菲政府決定將克拉克改造成自由港區,第一個動作就是成立克拉克發展公司,負責改造維護和招商引資。3年后,克拉克機場正式從軍用轉為民用,對國內外航空公司開放。第一個在這里開通國際航線的是韓亞航空公司。理由很簡單,鐘愛打高爾夫球的韓國人看上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由本地或韓國人投資的高爾夫俱樂部、度假村在克拉克很快就遍地開花,不少韓國公司也隨之聚集到這里。在一些商業中心,韓國企業和餐館的招牌能鋪滿一面墻,羅德笑稱那是克拉克的“韓國城”。
除韓國商人外,日本人二戰后一直以經濟援助或“深耕”市場的方式在菲律賓存在,雖然低調,但有很強的存在感。從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到各產業工廠,日本投資的痕跡在菲律賓隨處可見,克拉克自然也不例外。目前共有50多家日本公司入駐克拉克,是當地最大的外國投資者。靠近美軍公墓的日本橫濱橡膠公司大批量生產輪胎,是克拉克主要的外資企業。羅德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日本公司大多規模龐大,一家公司在高峰時期可雇上萬名本地工人。”
在克拉克,美國投資者的身影出現在精密儀器制造和半導體行業,并形成一定規模。來自中國的投資則集中在金屬加工和電子產品領域。這樣的比重,真實反映在當地餐飲店的分布上:除主打的本土和美式老店外,韓日餐廳隨處可見,夾雜在它們中間的漢字招牌提醒著這里也有不少“中國胃”的存在。除本地華人老字號的粵菜館外,這兩年從川味火鍋到北方拉面多了不少經營新菜系的餐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投資客的增多。
整體看,目前制造業占克拉克總投資的17%,旅游業占30%,最大的投資領域還是電子、服務外包和房地產,占投資總額的38%。伴隨著亞洲地區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浪潮,這個比重還在不斷變化。鑒于菲律賓勞動力的英文良好,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將“呼叫中心”設在這里。
一面是歷史建筑、空軍基地,一面是新興的工廠、商業區。20多年的時間里,前美軍基地克拉克就這樣迅速蛻變著。“軍事化”的痕跡,將來在這里或許會越來越淡。據羅德透露,菲政府正考慮將空軍基地“部分或者全部”搬出克拉克,以提供更多的土地來發展經濟。常年作為軍事基地的歷史,使這里的土地政策頗為特殊:土地完全歸政府所有,任何投資者都無法購買,只能以每次25年的形式租用。20多年時間里,這里的企業從4個發展到上千個,工人從500人增長到11.5萬人。按照現有的投資發展速度,克拉克目前用于商業的土地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