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兆水
(臨洮縣水土保持局,甘肅 臨洮 730500)
臨洮縣位于甘肅省定西市西部,北鄰蘭州市,西接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靠渭源縣,南北長123 km,東西寬47 km,總面積2 853.05 km2。臨洮縣地貌以丘陵溝壑為主,溝谷狹長,坡度上陡下緩,橫斷面呈U形,溝谷極為發育,地面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東北部為祁連山東延的馬銜山,南部為秦嶺西延的南屏山,中部為洮河河谷,海拔1 800~3 670 m。長期以來,受自然及人為因素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 817.78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98.76%,土壤侵蝕模數5 000 t/(km2·a),年土壤侵蝕總量1 408.89萬t。
進入21世紀以來,臨洮縣在堅持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同時,挑選地理位置優越、生態區位重要、水土流失嚴重、治理基礎好、群眾積極性高的區域實施了精品小流域建設。2002—2004年先后實施了花麻溝、崆峒灣、白家灣等3條精品小流域建設項目;2008—2013年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甘肅省臨洮縣大碧河項目區綜合治理;2013年開始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甘肅省臨洮縣峽口項目區綜合治理;2014年實施了五里鋪簸箕灣、中鋪等2條精品小流域建設項目;2015年實施了井兒溝和上灘兩個精品小流域治理項目;2016年實施了白家溝、百花兩個精品小流域治理項目;2017年實施了豐臺坪、火石溝兩個精品小流域治理項目;2018年實施的是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臨洮縣小洼山小流域治理工程。
截至2017年底,已經建成的花麻溝、崆峒灣、白家灣、簸箕灣、中鋪、井兒溝、上灘、白家溝、百花、豐臺坪、火石溝等11條精品小流域和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甘肅省臨洮縣大碧河項目區、峽口項目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1 302.47 hm2,其中梯田78 444.85 hm2、水保林52 228.67 hm2、人工種草10 052 hm2、封禁治理20 576.95 hm2,修建淤地壩31座、澇池80座、水窖909眼,治理程度達到58.10%。通過小流域治理增加了土壤入滲,減少了地表徑流,遏制了溝底下切、溝頭延伸,各項治理措施年攔蓄泥沙681.39萬t、蓄水2 799.23萬m3,流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增加各類枝條和飼草1 346.94萬kg,增加產值65.4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治理前的2 365元提高到2017年的7 198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減輕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的破壞,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促進了土地利用結構調整,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開始良性循環,促進了社會進步,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流域林草覆蓋度增加,自然環境逐步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1)資金、技術投入不足。投資機制不完善和投資渠道不暢,導致治理資金投入不足。近年來,農田水利投勞投入機制和組織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河流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堤防加固等)投入日趨減少,致使水利專業技術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術隊伍嚴重不足。
(2)規劃設計落后。一是規劃滯后,缺乏對小流域治理的有效指導。小流域保護與管理基本停留在水污染控制和水利工程的管理方面,許多小流域缺乏系統的規劃,前期工作薄弱,治理目標和任務不明確,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鎮規模日益擴大,對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生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這都對防洪保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已有的傳統前期工作模式已不能滿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難以有效指導河流的治理和保護。二是治理標準低,大部分小流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能力的提高,而其他功能被嚴重忽視。以往采用單一治理措施建設的一些臨時防洪工程,工程標準低,加之年久失修,防洪問題突出,許多小流域的重要河段仍處于未設防的自然狀態。
(3)招投標形同虛設。一是招標人搞虛假招標,明招暗定。招標人在招標前與投標人私下談妥低價條件,基本內容確定后才開始招標,并找來一些企業“陪標”;招標過程中,利用招標條件設置門檻,提出若干不合理的投標入門條件或在招標條件上暗做手腳,設立傾向性條款,為有意向的投標單位開方便之門。更有甚者,個別招標人先行施工,在工程進行中或者完工后再走招投標程序。二是參加項目投標的施工單位準備不足,因投標格式存在小問題導致廢標,造成投標會議失敗,嚴重影響招投標工作的順利進行,從而使項目開工時間遲滯。三是評審專家參加評標會議,短時間內難以拿出高質量的評標成果,憑直覺或者與投標企業關系的親疏打分,致使中標結果有失公正。
(4)流域管理協同性差。小流域綜合治理涉及河流保護與管理的部門很多,流域內水土資源、森林資源、植物與生物資源等管理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致使現行管理體制未能有效利用經濟手段形成一系列激勵水土資源優化配置、節約用水、節約用地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從而導致水土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水土流失嚴重,河流環境質量持續惡化。
精品小流域建設對臨洮縣發展生態農業、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減少面源污染、保證飲水安全、改善人居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植被覆蓋、加強溝道治理、減少洪澇災害、提升社會公眾服務能力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使縣域內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保障生態安全,實現生態文明。
(1)可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臨洮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臨洮縣的土地開發利用目標是: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積極推進坡改梯工程建設,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因地制宜利用園地,保護現有林地,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未利用地、復墾廢棄工礦地,積極推進農村居民點整理,實施土地整理和基本農田整治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實現耕地占補平衡;規劃生態農業,改善土地生態環境。要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搞好精品小流域建設,唯此才能保護、改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大幅降低水土資源消耗強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盡量減少土地擾動和植被破壞,尤其是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地區,通過精品小流域建設,保護和增加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可保障糧食安全。隨著臨洮縣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今后幾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將繼續減少,糧食勉強自給,遇上災害,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對外依存度將越來越大,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精品小流域建設可有效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有利于加強區域糧食安全,而充足的糧食供應更是開展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前提條件。
(3)可實現生態安全、改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優美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嚴重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積、河床抬高,能直接導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險情”現象的發生,加劇防洪壓力,直接威脅人居環境的安全。加強水生態環境建設,大力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水源地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修復工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面源污染控制,可恢復生態功能、保護飲用水源、改善人居環境。結合新農村建設,扶持和鼓勵村民集中居住并推廣應用小型、地埋式、高效率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可逐步實現垃圾定點專人收集、衛生填埋、堆肥或無害化處理,減少污染,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總之,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持續推進精品小流域治理,不斷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人居環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為實現環境優美、生態協調的新農村提供生態支撐。
(4)可促進河、庫治理,保障防洪安全。水土流失是加劇洪澇災害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稀疏植被和淺薄土壤涵蓄水源能力差,會加劇洪水災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積河、庫,會降低水利設施的調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劇下游的洪澇災害。針對溝岸崩塌、河道下切、溝頭溯源等溝道侵蝕,臨洮縣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強力推進坡改梯、造林、封禁治理和淤地壩建設,使農村河道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防洪抗旱能力有效提高,取得了可觀的小流域資源開發效益。臨洮縣應繼續加強林草植被建設,同時對生態功能較差的林地進行補植及套種等工程改良,以實現對洪水資源的有效調控和水生態環境的生態修復。還應在充分利用已建防洪設施的基礎上,采取“防避結合、以避為主”的方略,增加溝道治理工程,通過淤地壩、溝頭防護等工程措施,減少洪水對岸坡的沖刷及對周邊區域的危害。
(5)可促進水源保護和飲用水安全。臨洮縣飲用水源區面源污染特別突出,為保障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應大力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在水源地周邊進行精品小流域建設,建立生態屏障,可加大水源地周邊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和套種技術,促進化肥農藥的科學、減量施用,著重從源頭控制污染負荷,進一步保障水質。
(6)可提升社會公眾服務能力。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和治理工作的基礎,通過監測可全面掌握水土流失現狀及發展趨勢,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提供依據。當前,臨洮縣水土保持監測剛剛起步,監測力量薄弱,效果不明顯。因此,應加強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水土保持監測數據庫和應用系統,定期公告全縣及各個鄉鎮的水土保持動態信息,同時讓水土保持行業和社會公眾通過應用系統對應的門戶網站,享受高效、便捷的水土流失狀況及防治效果等數據的檢索、查詢、下載、統計與分析等服務。
(1)緊盯總目標,全面規劃、科學設計、精心施工。在新形勢下,臨洮縣精品小流域建設要緊盯“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生態安全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以改善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為目標,全面規劃工程布局,科學設計坡改梯、林草和封育等治理措施。依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方略和政策方針,結合臨洮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際,建議今后的小流域治理按照“全面規劃、科學設計、動態監測、精心施工、客觀評價”一體化模式進行。全面規劃就是將縣城周邊和重要水源區小流域全部列入精品小流域建設規劃,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規劃,形成山頂林草戴帽、山腰梯田纏繞、坡腳打壩攔泥的立體水土流失防治體系。科學設計是指在梯田、造林、封禁治理、淤地壩、小型攔蓄截排水等單項工程設計中,要對當地情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并征求流域內群眾和各級領導的意見,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設計水平和效率。精心施工是指通過招投標選擇有資質的施工單位,建設單位加強項目監督檢查,監理單位控制好工程質量、進度、資金,協調好參建各方關系,施工單位精心施工,打造精品工程,亮點工程。客觀評價是指對項目效益進行客觀分析評價,對群眾滿意度進行調查了解,關注項目實施后的效益發揮情況。
(2)結合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莊建設、旅游業發展,做好精品小流域項目儲備。精品小流域治理項目儲備要做到與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莊建設、旅游業發展相結合,確保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長足發展、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好轉。
(3)拓展投資渠道,多方爭取建設資金。建立健全以中央專項投資為主,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措的資金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土流失治理。
(4)建立和完善招投標監督機制,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發改部門要切實履行在招標投標活動中的“指導、協調、管理、監督”職責,確保招標投標活動的公開、公平、公正。監督執法部門要改變以往“重事前審批,輕事后和過程監督”的管理方式,努力實現從“行政管理”到“依法監督”的轉變,真正把監督執法貫穿到招投標工作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