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自去年以來,中國進入創業寒冬的說法便一直不絕于耳。很多媒體報道也證實,由于缺乏后續資金來源,不少原本炙手可熱的創業項目都變成了燙手山芋。這種狀況引發了不少人的憂慮,他們擔憂這種現象的延續會影響到中國創新的發展,更有悲觀者稱,中國的創業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對于這種悲觀的看法,筆者當然完全不能同意。客觀而言,最近兩年,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8年,中國的創業確實進入了一段時間的低潮。這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首先,這與整個創業宏觀環境的變化不無關系。在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的開發已經接近飽和,而這意味著所有的創業者必須在一個存量市場展開激烈爭奪,勢必對創業提出更高的門檻要求。與此同時,全球的科技發展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范式轉換期,以4G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在走向終結,而5G時代尚未完全到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商業化落地仍有待時日,應用型創新也受到影響。
其次,這與創業的市場規律不無關系。實際上,創業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寬松的資金、寬容的監管等積極外部條件作用下,創業活動一般會很快進入繁榮期,同時也極有可能走向極端,出現非理性繁榮。然而,一旦資金和監管等環境出現變化,這種被堆積起來的虛假繁榮就會露出真面目。
這也是我國這幾年所經歷的一個過程。金融上的寬松和政策上的鼓勵推動了創業的繁榮,但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不良的現象也開始涌現,例如初創企業的虛假估值,行業前景的非理性鼓吹,創業者一夜暴富的不正常心理等問題,都在這一過程中暴露了出來。當潮水退去,一些虛假的創業者就會變成裸泳者。他們創業活動或要遭受資金斷裂風險,或要受到嚴格政策監管的懲治,而更為嚴重的是,虛假的繁榮還會帶來負面的外部性,使得整個創業環境受到損害。
從這個角度而言,創業大潮的退去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它使得人們認識到,創業并非只是一本萬利,而是充滿失敗的風險;創業不只是拍拍腦袋寫商業計劃書,而是持續的智力投入;經營企業不是人人可為,它需要精明的頭腦、持續的毅力和真正的企業家精神。總之,創業所具有的殘酷性使得這項經濟發展必備的活動回到了理性的道路。
中國的創業仍然在路上,而且隨著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備,這項活動只會越來越趨向繁榮。從權威統計數據看,中國的投融資活動仍然非常活躍,企業的研發支出也沒有減少,這表明真正的創業并未受到過分的沖擊,它只是在“脫虛向實”。
但我們也應從過去幾年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對政府而言,需尋找進一步推動創業的方法,出臺更明確的政策,并思考如何減少甚至避免此類活動的大起大落,打造一個相對穩定并不斷進化的創業環境。創業需要鼓勵,需要著眼長期,但也要防止道德風險和負外部性。
作為個人,則需要更加了解創業的本質。創業會得到獎賞,但也必須做好艱難困苦,甚至承受失敗的準備。中國如今正邁入一個新的創業黃金時代,打造新基礎設施,減稅降費、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等舉措將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但如果你自己沒有做好準備,那么無論何時都不是你的創業黃金期。▲
(作者是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