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俁詩 李立坤 陳祥輝 郭亞杰



摘? 要:利用自制的煤體應變監測裝置,采用監測煤體表面應變的方法,開展了水氣共吸的煤體變形實驗,研究煤體在甲烷和水共同吸附下的變形規律。獲得了相關實驗數據并繪制成時間-應變變化曲線。結果表明:在水和甲烷共吸條件下,煤體發生了拉伸變形,縱向變形量大于橫向變形量,試樣臨界區的變形量大于濕區、干區。在不同甲烷壓力作用下,水汽共同作用區域的變形量大于單純氣區和液區。
關鍵詞:水氣共吸;煤體變形;應變
中圖分類號:TD712? ? ? ?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甲烷,不僅是井下主要事故的危險源和溫室氣體,還是良好的清潔能源,但因為我國煤層的滲透率較低,使得甲烷的抽采效率受到了嚴重影響。為了提高甲烷的抽采效率,增強煤層透氣性,我國學者提出過很多方案,例如密集鉆孔、深孔爆破、水力割縫、注CO2驅替及注N2驅替等,這些方案在煤礦開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無論哪種方案,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例如使用非常多的水利化措施,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造成外加水進入煤體,水在接觸到煤體后,會搶占煤體表面的甲烷吸附位點,從而使甲烷的吸附能力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必定會引起煤體變形。
Karr等學者將水分為4類。1)吸附水,指吸附于煤體微孔或毛細孔中的水分。2)表面水,指存在于煤體表面的水。3)毛細水,指毛細孔中的水。4)自由水,指存在于煤顆粒間的水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水和煤體的相互作用做了大量研究,當前一直認為,煤體與水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華力與氫鍵,其中氫鍵的作用遠遠大于范德華力。為了研究煤體甲烷吸附與水滲吸的關系,該文進行水和甲烷共同作用下,采用自制的煤體應變監測裝置,利用應變監測儀開展原煤煤樣分區變形試驗。試驗環境甲烷壓力分別為0.5 MPa、1.0 MPa、1.5 MPa、2.0 MPa。通過對不同條件下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以期為水利化措施及煤礦開采等提供參考。
1 試驗裝置及步驟
1.1 實驗裝置
該試驗裝置主要包括水汽試驗區和應變采集2部分,水汽試驗區(圖1)主要有水路、氣路、反應罐、壓力傳感器和真空泵等;應變采集部分主要有:DT85G數據采集儀、應變片和計算機等。其中,反應罐頂部設計12根應變傳導線用來連接煤塊上的應變片和數據采集儀,同時用AB膠進行連接處的密封處理,反應罐的上方有進出氣管道和固定支架,下方是進出水口,如圖2所示,DT85G數據采集儀為澳大利亞DATATAKER公司生產,具有48個普通模擬通道和4個脈沖通道,18位A/D轉換精度,直接USB接口,且與U盤兼容,可多用戶訪問,在該試驗中設置為每20 s采集一次數據,如圖3所示。
1.2 試樣制備
該試驗所用試樣為Φ50 mm×100的圓柱形煤塊,煤塊使用前先用砂紙打磨,除去表面氧化層,然后挑選較為光滑無裂隙的側面,在其軸向上、中、下部分別貼橫、縱2個應變片,共計6個,用502膠水將應變片的前端粘貼在煤塊上,用704膠將應變片的尾端固定,如圖4所示,待膠水完全凝固后,將應變片尾端的導線與導線焊接,并連接至數據采集儀,同時打開計算機開始采集數據,數據正常則開始試驗。
1.3 試驗步驟
該試驗的具體步驟如下。1)制備試驗所需原煤煤樣。2)把試樣上應變片的尾端與導線焊接在一起,將應變傳導線與數據采集儀連接。3)查看采集到的數據,如有問題重新連接對應的導線,數據正常將試樣放入反應罐。4)密封反應罐,確定數據采集周期,打開真空泵。5)待抽至真空后關閉氣泵,等待應變數據穩定。6)數據穩定后先加水至煤樣中部的縱向應變片底端,后充入甲烷氣體至一定壓力,等待應變數據穩定。7)數據穩定后先打開出氣閥門,將氣體排出,后打開出水閥門,將水排出,待數據穩定后做好記錄。8)開展不同壓力下的多組實驗。
注意事項:由于應變采集儀上裝有溫度感應片,因此在試驗過程中要盡量保持恒溫; 充入甲烷壓力較大時,導線與反應罐頂部接觸部分有可能漏氣,所以在實驗中要做好通風工作,同時保證應變穿導線的穩定;試驗結束后,先放氣后排水的順序一定不能顛倒,否則甲烷氣體可能進入排水管;貼應變片的煤面,一定要盡可能光滑,否則會對試驗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由試驗獲得的煤體表面應變的數據,可以得到下列幾組曲線(圖5),分析得出的規律如下。
2.1 同區上的變形規律
在同區的變形上,縱向比橫向更加劇烈,這表明煤樣在氣體吸附和水滲吸的作用下,縱向拉伸變形更明顯。
2.2 水氣共吸后的變形規律
進水進氣后,煤樣會有短暫的小幅度壓縮變形,受到氣體壓力和水壓的共同作用,接著在氣體吸附和水滲吸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拉伸變形,干區的縱向變形在進氣短期過程仍有一段壓縮變形。
2.3 泄水泄壓后的變形規律
在曲線規律中,臨界區和濕區變形規律基本一致,且臨界區變形大于濕區,而干區在泄水卸壓后,變形曲線呈現出大幅變化。產生該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濕區甲烷含量較少,臨界區是水和甲烷并存,所以兩者共同作用區會出現臨界區的變形較大;泄水卸壓后,干區煤體內的甲烷隨卸壓沿孔隙解吸,同時存在殘余變形,而臨界區和濕區有水的存在,即使卸壓泄水后,水的殘留以及封堵煤體孔隙導致內部氣體的封存,尤其臨界區最為明顯。
3 結論
由試驗曲線可得,煤體在水和甲烷共同存在(即臨界區)的狀態下發生的形變最大,在只有甲烷存在(干區)的狀態下發生的形變最小,而在泄水卸壓后,臨界區發生的形變最大。進水進氣后,曲線先有一段小幅度的上升,而后下降,說明煤體接觸到甲烷和水的瞬間發生了壓縮變形,而后發生拉伸變形。在吸附、滲吸平衡后,進行泄水卸壓,煤體氣體解吸、水退出,水的毛細作用導致部分滲入煤體孔隙的殘余水的留存,因此濕區和臨界區在卸壓泄水后的殘余變形較大,同時臨界區的水侵占了煤體孔隙,會封堵部分進入煤體的甲烷解吸的通道,從而導致臨界區的殘余變形最大。
參考文獻
[1]秦長江.順層鉆孔預抽煤層瓦斯區域防突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
[2]王海東.深部開采低滲透煤層預裂控制爆破增透機理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2.
[3]李全貴.脈動載荷下煤體裂隙演化規律及其在瓦斯抽采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5.
[4]周昱坤.不同狀態的二氧化碳對煤層氣的驅替作用[D].太原理工大學,2015.
[5]王圣程.外加氮氣在低滲煤層中流動的溫度效應及瓦斯增產機理[D].中國礦業大學,2015.
[6]高子善.高壓驅替相與CH_4在煤體中的吸附解吸及擴散與滲流規律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9.
[7]Karthikeyan M,zhonghua W,Mujumder A S.Low-Rank CoalDrying Technologies-Current status and New Developments[J].Drying Technology,2009,27(3):4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