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崧

《周易·說卦傳》說:“兌為口”,“為口舌”,以口舌為兌在人體之象,由此提出口舌唇齒的養生問題。《兌》卦說:“兌:亨,利貞。”意思是講,《兌》卦象征欣悅、愉悅、通達,利于守持正固。就人體器官而言,嘴部牙齒可謂堅固,口舌唇則系柔軟。《彖傳》釋《兌》卦說:“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其前句即指牙齒與口舌唇的正常狀態——亨通。在這種狀態下,身體才會欣悅而利于守持正固。
口舌唇齒為人體的咀嚼—味覺系統,關系密切,可謂同退進,共榮辱。《左傳·僖公五年》有云:“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三國志·魏志·鮑勛傳》亦有云:“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左傳》和《三國志》用唇齒的緊密關系,來說明虞、虢與吳、蜀這兩對伙伴,是以《周易》的道理為依據的,也合現代生理解剖學的原理。按,《左傳·僖公五年》里的“輔”,在人體指臉面的頰骨,車則為牙床,兩者互為依存。陸德明《周易釋文》引《荀爽九家集解》指出,《說卦傳》在兌“為口舌”之后,還有佚文:“為常,為輔頰”。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解釋說:“輔頰,取卦形;常,《九家》云‘西方神也”。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則言:“守‘常者可久悅。”就口舌唇齒保健而言,他們仍然認為保持其正常健康狀態方能“說”(欣悅)與“亨”(亨通)。
《靈樞·五閱五使》即云:“口唇者,脾之官也”,以口唇共有進食水谷、分泌津液、表達語言等諸多功能。(在傳統醫學上,齒歸于口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云:“心主舌……在竅為舌”,《靈樞·營衛生會》還說:“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陽明”,將口舌唇齒連做了一氣。傳統養生學認為,面部下端的這一組器官,亦無不系根于心、脾、肺、肝、腎等內臟系統。內臟的枯榮盛衰,當反映于口舌唇齒上,而口舌唇齒的防線堅固,則保護著五臟六腑與氣血、精津的正常運作。所以,口舌唇齒的保健養生,同五官的其他部位一樣,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決不可倚重一方而顧此失彼,給百病造成可乘之隙。
此外,從人體美學去觀察:“紅唇皓齒”大致是比“烏唇黃齒”更應給人愉悅的。依據中醫理論,若臟腑功能正常,氣血精津旺盛,則唇紅豐滿,人中(鼻下中點與上唇中點相重合處,有一凹陷溝,中醫稱“人中溝”)潤澤,口中津津,開合自如。而一副好的牙齒和牙齦,則能使面部豐滿腴潤,表情自然。如果牙齒和牙齦殘缺破損,便會使面頰塌陷,下巴尖削,面龐消瘦,皺紋倍增,表情呆板,容顏衰老,呈現一副未老先衰的樣子。可見面容豐滿健美也離不開唇紅齒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