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蓉,賈振華,魏聰,常麗萍,張倩,李鑫頡,吳以嶺
脈絡學說主要研究脈絡病變發生發展、基本病理變化、臨床證候特征和辨證治療用藥規律,以胸痹心痛、心悸、心積、心水、中風等為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腦梗死等臨床重大疾病。提出脈絡學說核心內容——營衛理論,揭示了脈絡病變的生理、病理、傳變及治療規律。“損其心者,調其營衛(《難經·十四難》)”作為指導脈絡病變防治的總則,包括調營衛、氣血、陰陽、臟腑、氣機氣化、邪正虛實等多個方面。“調其營衛”雖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但尚缺乏對調和營衛氣血治療脈絡病變的用藥規律總結。本文通過挖掘歷代醫家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腦梗死的用藥記載,以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為指導初步總結歷代醫家調和營衛氣血治療脈絡病變用藥規律。
1.1 資料來源 參考《中醫內科學》和《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查找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腦梗死的相關病名、證候、癥狀,檢索中國方劑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等數據庫中有關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腦梗死的治療方劑。相關中醫檢索詞見表1。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將檢索到的方劑,依據《中醫內科學》排除與冠心病癥狀相似的胃脘痛、妊娠心痛、產后心痛等相關方劑;排除與心悸密切程度較低而癥狀相似的奔豚、卑惵相關方劑;排除表證中風相關方劑;對數據進行逐條人工篩選,以保證檢索范圍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1.3 中藥名稱規范化 參考2015年版《中國藥典》及《中藥學》教材,進行中藥名稱的規范化和統一化處理。如干葛規范為葛根,土元規范為土鱉蟲,天蟲規范為僵蠶,棗仁、炒棗仁規范為酸棗仁,京芎、芎藭、貫芎等規范為川芎。為避免藥物統計頻率降低影響數據的分析,將炙黃芪、酒大黃、炒白術等藥名,規范為黃芪、大黃、白術等,將棗、南棗、紅棗規范為大棗。同一植物的不同使用部位,如橘白、橘紅、橘皮、橘絡等統一為陳皮。同一藥物的不同炮制方法,如炙黃芩、黃芩炭、酒黃芩規范為黃芩。炮制方法導致藥性有較大區別時,則不做統一處理,如生地黃、熟地黃。由于甘草、炙甘草在心悸中功效區別較大,將生甘草規范為甘草,炙甘草單獨錄入。藥物的不同產地者,如廣玉金、川郁金等統一為郁金。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2013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方劑名稱、出處、藥物組成、功效、主治等數據的錄入,錄入完成后,由雙人對錄入數據進行審核以確保其準確性。運用頻數分析對中藥使用頻率進行分析,并統計治療不同疾病方劑中使用頻次前50位單味藥。頻率是指單味藥在全部方劑中的應用比例。
2.1 治療冠心病單味藥頻次統計結果 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出方劑489首,涉及中藥262味,使用頻次前50位統計結果見表2。
2.2 治療心律失常單味藥頻次統計結果 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出方劑925首,涉及中藥359味,使用頻次前50位統計結果見表3。
2.3 治療心力衰竭單味藥頻次統計結果 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出方劑290首,涉及中藥184味,使用頻次前50位統計結果見表4。
2.4 治療腦梗死單味藥頻次統計結果 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篩選出方劑855首,涉及中藥209味,使用頻次前50位統計結果見表5。

表1 不同病名的相關檢索詞

表2 治療冠心病單味中藥頻次前50位統計表

表3 治療心律失常單味中藥頻次前50位統計表

表4 治療心力衰竭單味中藥頻次前50位統計表

表5 治療腦梗死單味中藥頻次前50位統計表
2.5 調營衛氣血用藥分類 整理歷代醫家數據挖掘的結果與脈絡學說營衛理論相結合,將藥物歸為以下類別,見表6。
脈絡學說是指導脈絡病變防治的系統理論,其核心內容——營衛理論[1-2],即“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靈樞·營衛生會》),“營衛不通,血凝不流”(《傷寒論·辨脈法》),“血脈相傳,壅塞不通”(《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損其心者,調其營衛”,分別從生理、病理、傳變、治療等不同方面揭示了脈絡病變防治的核心內涵,有別于六經辨證以營衛論述表里陰陽、衛氣營血論述外感溫熱病病程階段。“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概言營衛雖有循行部位不同、功能有別,但兩者循脈相偕而行、環周不休、互根互用、相互貫通、交會生化,對維持氣血正常運行和氣血津液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氣化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營衛不通,血凝不流”指出營衛氣血失于正常運行則可導致血液凝滯失于流通的病機變化,進一步發展導致“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指出脈絡病變的病理實質為“不通”,揭示了血管病變發展演變的病理過程。“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指出了(血)脈絡病變的治療原則。
“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靈樞·邪客》)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素問·痹論》),“衛氣之行……周于五藏”(《靈樞·衛氣行》)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度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靈樞·營衛生會》),說明營衛相偕而行,循脈達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營屬陰血,不僅是血液的重要組成物質,且具有氣之流通與調控作用,促使血液正常滲灌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衛氣屬陽,其溫煦充養衛護作用對維持脈絡結構、功能正常發揮著重要作用,衛氣司開闔有助于維持(血)脈絡伴隨心臟搏動發生的舒縮運動。“人身不過表里,表里不過陰陽,陰陽即營衛,營衛即血氣”(《類經》),“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營衛氣血失于和調流暢是引起多種疾病的內在因素,也是血管病變的主要成因。既往研究結果揭示,營氣與血管內皮功能、衛氣與血管外膜及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具有密切相關性,從實驗角度證明營衛失常在血管病變中的重要作用[3-5]。
外感六淫衛陽郁閉,內傷七情營血暗耗,陰陽失調、臟腑氣機紊亂均可導致營衛不通而出現脈絡瘀阻不通,正如《壽世保元》所說:“血榮氣衛,常相流通,何病之有,一窒礙焉,則百病由此而生”。衛陽不足、衛氣郁閉則血液失去溫煦推動,營血虧虛則臟腑失去滲灌濡養,營衛失常則血凝不流,脈絡瘀阻,發于心可致胸痹心痛,發于腦可為中風偏枯。《素問·舉痛論》言:“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表明心痛的發作與營血不足有關,《靈樞·刺節真邪》所言:“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即指出營衛虛衰與中風發病的密切關系。營陰虧虛不能營養心血,心血心陰不足而不能滋養心神,心悸怔忡常與心煩失眠并見。“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心主身之血脈,心氣虛乏運血無力是慢性心力衰竭發生的中醫病機之本,多種原因導致的脈絡瘀阻為其病機中心環節,血不利則為水,脈絡瘀阻日久導致其末端津血互換障礙,過多的津液不能回流而發為水腫,或心氣虛乏、心陽式微、溫化無權、津聚為水,瘀血水飲阻滯氣機又耗損心氣,形成本虛標實氣血水交互為患的惡性病理循環,出現慢性心力衰竭的各種癥狀。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故“調其營衛”對于治療脈絡病變具有重要意義。

表6 調營衛氣血用藥分類
“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指出了調和營衛是血管病變的主要治療原則,此處“心”字應包括“心(肺)—血—脈”循環系統在內,“調其營衛”亦涵蓋更廣泛的內容,如調營衛、氣血、陰陽、臟腑、氣機氣化、邪正虛實等多個方面。本文以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腦梗死為脈絡病變代表疾病,系統整理歷代醫家治療方藥記載,并結合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挖掘調營衛氣血治療血管病變的用藥規律[6-9]。分析發現歷代醫家治療血管病變,針對衛氣虧虛、衛陽不足、衛氣郁滯、營血虧虛等基本病機視其輕重主要應用人參、黃芪等益氣固衛,肉桂、干姜、附子、桂枝等溫補衛陽,枳實、薤白、旋覆花等理氣解郁、通暢絡氣,當歸、白芍、阿膠、生地黃、熟地黃等補益營血。營血瘀滯者多用川芎、赤芍、丹參、紅花等藥物以活血通絡,瘀血日久阻滯絡脈者多用土鱉蟲、水蛭等蟲類藥物搜剔絡瘀以暢通氣血。若衛氣失于布散,郁閉于內久而化熱者可應用黃連、黃芩、大黃等宣暢衛氣、疏散郁熱。對于陰液虧虛,水不制火所致的虛熱,多用知母、玄參等藥物以養陰清熱。營衛交會生化失常致痰濁阻絡者多應用瓜蔞、半夏、膽南星、石菖蒲等藥物以祛痰通絡,營衛氣化失常發為水腫者多應用葶藶子、澤瀉、防己等利水化濕以通絡。若營衛氣化失常導致的痰瘀水濕等邪氣久聚絡脈,稽留不去,息而成積,則多應用三棱、莪術、鱉甲等藥物以散結通絡。針對營衛虧虛,風寒濕邪侵襲所致脈絡痹阻及中風偏枯之癥多應用防風、獨活、羌活等以祛風除濕[10-12]。衛陽不足溫煦無力、衛氣郁閉、營血瘀滯或痰濁水濕阻滯脈絡均可引起脈絡絀急,于此則多用全蝎、蜈蚣、蟬蛻、僵蠶、鉤藤等蟲類藥及藤類藥以祛風解痙通絡。肝氣疏泄維持全身氣機條達,疏肝理氣多用柴胡、吳茱萸、川楝子等。營衛氣血失常則心神失養,寧心安神多用龍骨、茯神、百合、柏子仁等,營衛皆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之氣,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營衛化源充足,健脾多用甘草、白術、茯苓、葛根、山藥、薏苡仁等,養胃多用砂仁、神曲、枳殼、木香等,肺朝百脈,肺之宣發肅降功能異常在血管病變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多用荊芥、桔梗、苦杏仁等藥物以治肺,腎藏真精而主元氣,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多用巴戟天、枸杞子、肉蓯蓉、杜仲等以補腎,營衛氣血失常,腦絡瘀阻則腦神失養,故多用犀角、牛黃、冰片等藥物以開竅醒神。從臟腑相關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對于提高脈絡病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代表性藥物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亦體現了調營衛的治療原則,人參、黃芪補益衛氣,附子、桂枝溫固衛陽,降香、檀香、冰片、甘松芳香宣衛,麥冬、玉竹、五味子養陰和營,丹參、赤芍、乳香、紅花活血通絡,水蛭、土鱉蟲搜剔絡中之瘀,全蝎、蜈蚣、蟬蛻祛風解痙以止脈絡之絀急,葶藶子、澤瀉、香加皮利水滲濕消腫,又伍以黃連清心安神、龍骨重鎮安神。三藥均有保護血管的作用,用于臨床均取得了顯著療效[13-17]。本文系統整理歷代醫家調和營衛氣血治療血管病變用藥規律以期為臨床及科研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