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 偉
魯班傳說、奚仲造車傳說、柳琴戲、大洪拳、滕縣松枝鳥、張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藝、木版年畫、生氏正骨術……這些,都是滕州留給世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歷史長河中流傳、沉淀下來的寶貴文化資源,講述的是歷史,傳承的是文化,寄托的是情懷。作為古時『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通過這些非遺得以體現。



○任繼愈為滕州題寫“魯班故里”。Ren Jiyu inscribed “Hometown of Lu Ban”for Tengzhou.

○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于創新,在建筑、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Lu Ban focused on practice, did well in innovation, and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buildings and machinery throughout his life.
2525年之前,正值春秋末期,中國歷史上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魯班。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很注意對客觀事物進行觀察、研究,常受自然現象的啟發而有所發明創造。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于動腦,在建筑、機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能建造“宮室臺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戰用的“勾”;創制了“機關備制”的木馬車;發明了曲尺、墨斗、刨子、鑿子等各種木作工具,還發明了磨、碾、鎖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把他尊為“祖師”。
相傳,魯班的母親和妻子對魯班的發明創造也有很大幫助。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時,起初是讓他的母親幫忙拉住墨線頭,后來魯班制作了一個用來固定線頭的小鉤,這樣就可以一個人操作了,后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叫作“班母”,以紀念他的這一創造。木工刨木料時,前面頂住木頭的卡口叫作“班妻”,這是因為傳說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魯班傳說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0多年來,人們為了表達對魯班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征。
柳琴戲,原名“拉魂腔”,約起源于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年),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處一帶流傳了200多年。之所以叫拉魂腔,據說是因為這種戲唱腔優美,聽久了能把人的魂兒拉走。當地至今還流傳著“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諺,形容這個劇種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據考證,拉魂腔在流傳過程中,由于風土人情、語言環境的差異,在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形成了3大分支劇種,1953年,流傳于山東的拉魂腔依其所用伴奏樂器柳葉琴而定名為柳琴戲。因此,拉魂腔與柳琴戲,應是一種源與流的關系。
蘇家班是滕州歷史上有名的拉魂腔戲班。早期藝人蘇道一,年輕時就喜歡唱戲,途經蘇家的藝人他一律留宿款待。后來,蘇道一吸收了柳子戲中耍孩兒、山坡羊的詞句格式,采用了四句腔的幫腔、拉尾音翻高八度,保留了鑼鼓銃子的打擊樂,配上蘇家佃戶王清自制的第一把柳葉琴的伴奏,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從道光時期的蘇道一到清末的蘇有剛,蘇家班一直長盛不衰,后來的滕縣柳琴劇團前身柳琴戲班卜家班班首卜端品即為蘇有剛的第三代徒孫。

○大型新編歷史柳琴戲《墨子與魯班》Large-scale newly-organized Liuqin opera Mozi and Lu Ban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安林Ma Anlin,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06年,柳琴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滕州柳琴劇團編排了《墨子》《墨子與魯班》劇目,先后赴國家大戲院、中央黨校演出,復排了《墻頭記》《孟姜女》《狀元與乞丐》《姊妹易嫁》《王華傳》等多部歷史傳統劇目,為滕州市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枝鳥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Pine Bird
松枝鳥是用秫秸瓤、新舊棉花、羽毛和五色顏料等物做成的小鳥,因插在松枝上銷售而得名,是魯南地區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滕縣松枝鳥產生于滕州市界河鎮西西曹村,2006年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松枝鳥是魯班所創。據傳,魯班在放飛木鳶回來的路上,見幾個孩子在嚼食高粱秸,心有所動,拾起一截秫秸三擰兩插,便做成一只小鳥的骨架,恰巧一陣風吹來,他順手拾起地上的一縷棉絮和幾根羽毛粘在鳥身上,一只活靈靈的小鳥立馬展現出來。從此,松枝鳥便在當地流傳開來。
紅、白、黃、藍,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小鳥,棲息在翠綠的松枝之上,煞是喜人。新中國成立后,制作松枝鳥成為西西曹村主要的家庭副業。每到冬閑季節,戶戶無閑人。忙完秋收,村里青壯年便帶著此前攢好的幾萬、十幾萬只松枝鳥去全國各地銷售,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大小城鎮和鄉村。
松枝鳥原料低廉,制作起來卻十分繁瑣,共分搭架子、包肚、包頭、刷糊、印鳥眼、畫嘴、備翅子等十多道工序,缺一不可。松枝鳥的規格一般分為五種,為一鳥、二鳥、三鳥、四鳥、五鳥,五鳥最大如鴿子,一鳥最小如蟈蟈。作為吉祥喜慶之物,逢年過節,大人、小孩都手持一只松枝鳥,喜慶祥樂之感油然而生。
在今天的西西曹村,只有王德金、趙恒蓮夫婦仍在從事松枝鳥的制作。為了不讓這門手工藝失傳,他們堅持將該手工藝傳給自己的兒孫。
The legend of Lu Ban, the legend of the wooden cart invention by Xizhong,Liuqin drama, Law Hom Kuen,Pine-branch Birds of Teng County,Zhang Wang’s bamboo-wood toymaking skills, Wood Engraving Picture, Sheng Shi Bone-setting: all of these are the valu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Tengzhou has left to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have been handed down and accumulat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It is about history-telling, culture-inheritance and emotion-awareness. As an ancient “land of three kingdoms and five famous cities, it advocated a civilized promotion”, Tengzhou’s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have also been displayed through i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