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詩觀:詩的內(nèi)核和散化表達,使散文詩具有彈性之美。首陽山,偃師明珠,史河寶藏。
——題記
沒有人知道,在伊洛之水的懷抱中,首陽山是何等地享受溫情?
沒有人知道,群山之間,首陽山的仰望是何等地依戀清風?
沒有人知道,古絲綢之路上,首陽山最初是怎樣地情義厚重?
和首陽山對視,用今古和靈魂,以及所有的生命去感受;
用瘦弱的想象,梳理它的奇秀與蒼青——用仰慕傳遞它的體溫和親情。
首陽山,一手牽著商末,一手握著周初,將兩個朝代的呼吸,纏繞在自己身上。
將伯夷和叔齊兄弟間的忠厚與謙讓,寫在天空,延伸在山路上……
品德高尚的兄弟,靜臥在山間,高風亮節(jié)的靈魂,給山體帶來溫暖。
亂世滄桑,人間冷暖,心系子民。這里是永久的記憶和美談,天地間的永恒。
后來的名士,慕名而來,讓生命永遠守候于此。讓名聲安頓,感恩山的深情。
采薇的情景不老,孤獨遠去的身影不老,美好的故事不老。
老去的只是時間。不老的是山之魂。
伊水洛水環(huán)抱這方厚土。
水是萬物之母,給了二里頭最初的靈性。
那些陶器玉石,那些銅刀銅鈴,閃爍一個時代的青銅之光,燦爛著悠久華夏的文明。
那是最早的政治高地——夏朝。
那是智慧的土壤,凝聚科技的先進與歷史的珍貴;伊洛之水哺育了它,陽光雨露書寫了它……
這方土壤,將精巧的設(shè)計,布局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那些武器,藏匿著金戈鐵馬;那些酒展,盛滿了風土民情。那美麗的二身龍蛇花紋,將精湛的藝術(shù),綿延到今天。
那些被時光呵護的色彩,和此刻的陽光遙相輝映。
二里頭是高傲的。更應(yīng)該是華麗寶貴的。
二里頭遺址,是厚重和珍稀,永遠和水土的共鳴。
烽火硝煙,已無影無蹤!
景山之南,嵩岳之北。
龍(門)鳳(凰山)之間,玄奘故里,靜靜地懷戀著夢鄉(xiāng)。那是一處永恒的失眠,定格在歷史的脈絡(luò)里。
鳳凰臺飄動著美麗的翅膀,那是向西的方向。陳家少年,壯志滿懷,承載著陽光雨露,仰望古都。
一路向西,偉大的夢想。肩上,是大唐王朝的托付;腳下,是生命的自我追求。
17載艱難向前,踏平高山,理順流水。每一步,都是血汗?jié)茶T的印斑。
19載隔世獨處,尋覓密密麻麻的經(jīng)典,用盛世的聲音,編譯成善卷。
一代大師,為一事而一生。這份執(zhí)著,平靜而熱烈。
時光如風,撩撥我的敬仰——
在佛光寺,有皇室的恩德;在鳳凰臺,有昔日飛翔的吉祥;在晾經(jīng)臺,有當年文化的景象;在陳家花園,我依稀看到了當年遠離家鄉(xiāng)的夢想與目光……
北魏佛塔千萬座,唯有永寧寺塔在心中!
永寧寺,以當時規(guī)模之大,立起北魏尚佛崇禮的脊梁。孝明帝熙平元年,永寧寺誕生。18年之后,一場惡火將它撕咬殆盡。
此刻,面對毫無氣息的塔基遺跡,再現(xiàn)的是那肅穆的場景:舉朝之禮佛,祈平民安康,風調(diào)雨順。眾人仰慕永寧寺塔年輕挺拔的身影……當年的景觀刻畫在后人腦海中。
也許,那殘缺的身軀,還留存著堅定的骨骼,留存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雨千年,骨子里的平和,滋潤著永不褪色的影像。
那些不曾死去的表情生動精致,呈現(xiàn)出藝術(shù)魅力,裝飾了一代代人的凝思和想象。
目光中的殘土塔基,表情默然,而內(nèi)部卻不停地生長著聲響:蒼天恩惠,五谷豐登。
永寧寺塔,心中的燈盞,不曾倒下,照亮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