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瑩
(中交投資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范載體,主要以農業科學技術開發、示范及推廣為工作內容。通過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提升農業企業和個體農民的綜合素質,使得區域農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從而實現產業升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是我國當前階段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必經之路。
目前,國家級的農業綜合開發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的數量已達50個以上,省市縣級別的農業科技園也有近萬個。各級農業科技園自試點建設以來,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企業孵化培育、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技術密集。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的培育、引進、轉化和示范載體,必然會聚集多個高科技農業科學技術和研發企業。第二,資金密集。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和孵化在其研發、試驗和推廣的過程中,經歷多次失敗重新研發屬于常態,這時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維持科研項目的正常運轉。第三,園區產業鏈條的完整性。現代農業科技園肩負高科技農業的產業化,所以基本上具備產業鏈條上的研發、生產、營銷及后續運營服務等環節。第四,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園區能夠在特定的區域內采用政策、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實現政府部門、社會企業、科學教育機構及農民等權利主體的相互融合,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發展,構建新的生產發展模式。
在園區規劃階段,就要明確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的具體范圍、建設內容和運營內容。首先,要圍繞核心區開展建設,該區域也是技術創新的核心區域,主要負責引入、開發和應用各種農業高新技術,及培育具有顯著優勢的新品種種子等。其次,示范區應建設成為核心區與輻射區之間技術銜接的橋梁,確保當地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的規模化生產。最后,在輻射區推廣新型農產品作物,通過技術輻射,全面確保對地方農產品的產出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提升農業產品的整體質量與產量,達到創產高收的目標。不僅要突顯地方自身的特色,還要鼓勵農業模式朝向多元化發展,充分結合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條件、不同農作物資源優勢與不同的產業結構來推進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1]。
在園區建設過程中,需要結合本身區域的產業布局情況,全面構建“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業基地、農戶”三位一體的合作發展模式,確保三者利益形成共同體,從而促進地方農業整體效益的顯著提升[2]。通過園區內的科技優勢來培育新品種、新作物、新產品,并在當地的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業基地進行推廣應用,利用其種植能力、生產能力、銷售能力、售后服務能力等實現新品種、新作物和新產品的產業化,從而實現具有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一體化的農業經營、企業化的農業管理及社會化的農業服務。[3]
本評價體系對象是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的總體情況,運用專家評分、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等,選擇一級指標5 個,在此基礎上再分解成二級指標18個,用百分制記分。結合模糊綜合評判法結果和多位專家打分結果,確定一級、二級指標的權重。通過這種方式,開展園區的綜合評價,為農業的科技園區評價及考核提供參考。[4]
1.模式與管理評價指標
(1)發展模式。農民、企業、園區及中介機構間的關系是否為合作共贏型,是否形成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其運行制度是否有借鑒意義。
(2)相關政策。是否擬定有關政策,包括各項與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環保有關的政策,這些政策是否有效開展,是否能讓園區形成有效的社會凝聚能力。
(3)組織保證。有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是否給予高度重視,是否由政府相關領導來帶頭,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是否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或者專項規劃中。
(4)管理制度。是否擬定園區建設和管理制度并實施,其效果是否有利于促進園區發展。
2.示范能力評價指標
(1)區域經濟代表性。園區內的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是否和所在區域經濟的特色和優勢保持一致,是否能夠帶動區域的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區域優勢帶動度。園區的現狀和發展,是否對當地經濟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升級產業結構、形成農業品牌具有促進作用。
(3)現代農業的引導度。在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質量管理方式、市場營銷方式等方面是否科學,是否做到合理高效的配置生產要素,是否在人才引進、標準應用和專利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勞動生產率水平如何。
3.科技能力評價指標
(1)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近三年引進科技成果的數量是否達標,其轉化科技成果的效果如何,是否與相關農業高校和科研單位建立穩定有效的合作關系。
(2)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核心區的自主研發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的綜合能力如何,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的能力如何。
(3)“三區”技術推廣能力。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之間的科技推廣渠道是否暢通,聯動效應是否有效。
(4)人才引進和培養能力。園區人才結構是否合理,園區機制是否能夠吸引各類人才入園開展研究及創業,培訓設施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各層次的培訓體系,是否針對農民開展崗位培訓。
(5)科技項目執行能力。園區是否承擔省級以上的科技項目,是否順利推進并完成目標。
4.環境建設評價指標
(1)生態環境。農用化學品以及污染源的控制是否達標,是否能夠利用農牧業所產生的二次資源,農業生態環境是否達到有關標準,農產品無公害水平如何,其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水平如何。
(2)基礎設施。是否合理布局生產區和生活區,是否合理配置水、電、氣、通信、交通等配套設施,設施利用水平如何。
(3)服務體系。園區技術成果轉讓的質量和效率是否已達到有關標準。
5.整體效果評價指標
(1)規劃與實施方案完成情況。建設目標和任務是否如期完成,實施方案是否順利執行,實施效果如何。
(2)經濟效益。核心區的農產品銷售額的水平和增速如何,上繳利稅水平和增速如何;示范區和輻射區的農業產值水平和增速如何,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速如何。
(3)社會效益。園區建設對提高當地農民就業水平和生活質量的帶動作用如何,對促進當地直接就業和間接就業、社會穩定的作用如何。
綜上所述,現代化和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能夠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并且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的專業化發展,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的重要路徑。科學評價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情況,及時總結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將為今后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指明方向,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水平和建設效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