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婭莉 蘇佳錄
(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知識、信息和技術被視為基礎,而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則被視為驅動力。知識經濟的興起不僅要求生產方法的創新,更要求人們適應這種新的生產方式。
“十三五”規劃強調,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創新。在“十三五”規劃時期,三個“一批”引人注目。一些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即將啟動,還將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技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先企業。以上計劃將繼續推動大規模的創業和創新。另外,規劃也指出,必須加快“兩個強國”建設——質量強國和制造強國。預計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性研究、應用型研發和戰略前沿等領域都能取得重大突破。使研發支出的投資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讓中國真正跨入創新型國家和質量及制造強國的行列,保持穩定的發展水平。
1.理論意義
本文的研究探討了創新驅動型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性。本文在對各類創業活動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理工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要求;同時,根據研究現狀,總結了理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規則和新特點。本項研究旨在不斷完善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體系,為理工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如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需求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
2.實踐意義
(1)助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創新創業教育在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創造發展“新動力”,增強“新動力”促進發展,開辟“發展新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大力推進“雙創”工作,既可以促使不合理體制的自我改革與發展,又可以提升“人財物”這些要素在經濟活動中的流動效率,實現全局性的經濟提高與增長。
(2)成為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催化劑”
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過于單一化、簡單化、模式化等問題,日常教學注重專業教育而忽視創新教育,專創融合度極低,人才的素質及競爭力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而建設創新型國家又要求高校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敢為人先、邏輯思維清晰、對自我有全面的認知、善于溝通交流的創新型人才。“雙創”工作為人們曾經的“天馬行空”打造了一個可以落地的舞臺;同時創造了更多可以展現人們“十八般武藝”的機會。創新型創業教育就像是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轉型的催化劑,進一步優化了中國人力資源的質量。
(3)提升“兩個綜合”實力
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創造能力,從看到問題出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形成系統的創新驅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創業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創新型創業教育以一種“小而重”的方式展示了中國的發展和變化。
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國外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時,除了有院校領導的重視之外,在提供創業教育基金、創業基金和教育組織方面,都有強大的條件保障。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模式存在以下共性:一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二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特點;三是網絡化的開放性教育,打破了時間、地點、形式等諸多方面的局限,打開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局面。
隨著創新和創業教育的發展,中國的許多理工科院校開始思考創新和創業教育的新模式,并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是將創新和創業課程納入教學體系,促使創新創業教育常態化;二是高校與政府相配合,邀請創業培訓機構對高校各年級學生進行創業實訓;三是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提供現實可靠的平臺;四是推動創業小團體和創業俱樂部的創辦與興起;五是提高社會對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認識;六是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推動就業,促進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于我國“985”“211”的大學來說,具有理工科優勢的高校,在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方面優勢顯著。首先,這些大學擁有許多國家重點實驗室,如本科創新創業基地、技術研發基地,同時承擔國家、省部級委員會和企業的各項技術開發的任務,從而使他們成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高產區。其次,這些具有理工科優勢的大學目前正在向綜合型大學邁進,大學設置的專業與開設的課程相對比較豐富,有利于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合理安排和利用這些優勢和資源是確保理工科大學創新和創業教育的關鍵。
創新型創業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解決和處理許多問題。但是也會因人而異,效果也截然不同。我們應該從多維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理工科高校“公式化”的特色,建立以下模式,探索創新和創業教育:T=P×S×Q[1]。其中,“T”(Target)表示教育目標;“P”(Problem)表示項目解決的問題;“S”(Solution)表示項目的解決方式;“Q”(Quality)表示團隊人員素質。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1.第一步:尋找“痛點問題”(P)
“痛點問題”是指在社會中比較嚴重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2]。根據緊急程度可以區分輕重緩急。在研究模型的公式中,如果P(問題)的值較大而其他因素不變,則獲得的T(教育目標)較大。一般的“痛點問題”應符合以下條件:第一是重要性——問題的重要性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質量,越是重要的問題,越是可以體現教育目標的價值。第二是多樣性,創新和創業教育的目標將集中在不同的問題上。第三是普遍性,也許個人解決問題的目標價值不高,但如果問題更普遍,問題的價值就會更高。
2.第二步:落實有效的解決方案(S)
有效的解決方案必須是排他性的,即不可替代的。在找到解決方案之前,我們應該做好市場調研,并比較項目和產品的解決方案。同時,解決方案的及時性會直接影響目標值。此外,原創性也是創造目標的一種方式,它開辟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式,包括五種情況:新產品,新方法,新市場,新產品和新組織。
3.第三步:打造高質量團隊(Q)
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團隊,首先,團隊中的個體應具有團隊精神、責任心和使命感。其次,大學生應積極推動專業化的整合,對國家政策和市場趨勢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此外,大學生還需要磨練自己的意志,要有思想、熱情和良心;以終身學習為人生目標,始終保持危機感和警惕性。
經過研究可以發現,機遇、創業能力和創業文化是理工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如果組織的創業能力強,則更有利于培養創業文化,員工更傾向于創業。當一個組織具有強大的企業文化時,其員工不僅要關注創業機會,還要注意積累自己的社會資本。始終對新事物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當然,有了這三個核心要素,只存在開辦企業的可能性,并不意味著你可以創業成功。
在當前“雙創”教育勢在必行的形勢下,理工科大學存在與創新和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脫節、缺乏專職管理、利益差、效率低等問題。另外,區域特征不顯著,缺乏實用平臺,指導和援助不到位,效果不強。我們應從多方面、多元化角度進行深入改革,大膽實施“創新戰略”,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造物主空間”到“造物主的學校”,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創造者”活動,推動“創客時代”的來臨。
同時,利用第二空間思維,從第三視角出發,辯證看待理工科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首先,開拓多維理念,形成“后創業”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理念。在培養自雇企業家的同時,創新和創業教育更側重于培養后企業家。其次,建立新的高校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體系,分層次分類別,最大限度地為所有學生創新和創業教育提供支持和幫助,擴大創新和創業教育的效益。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整合的新機制,實驗區資源應與國家和省部級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充分結合。我們應不斷完善創新和創業基地的使用和支持系統,建立能夠有效運作的創新和創業教育機構,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創新和創業教育的管理效率。最后建立“空間+文化”的協同機制。空間是高校“創意空間”發展的新體系,是進步與立體結構創新與創業教育的構建。為打造創新型理工院校,提高人才綜合素質不斷求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