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介平

圖1 六方葵花
在豐富的藝術形式中,有一種器具可謂將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天衣無縫”。這就是樣式豐富,制作精良并且今天仍為人們喜愛收藏的紫砂壺。紫砂壺的原材料是天然的五色土,經過加工與精心燒制后便“脫胎換骨”了。紫砂壺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而發明出來的。相傳明朝小書童供春在觀察樹瘤后便將其形狀紋路用于制壺工藝中,便有了最早的紫砂壺。
然而大自然的饋贈遠遠不止于此,在紫砂壺有了最原始的形狀后,人們逐漸將其大致設計為三種藝術形態:光貨、花貨與筋囊貨。光貨則是指表面光滑無裝飾的紫砂壺;花貨則是仿造植物、動物或瓜果等的形態;筋囊貨要更復雜一些,通過線條的運用將植物的細節之處塑造出來,顯得栩栩如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制壺工藝的進步,在傳統紫砂壺的基礎上,創新造型壺也層出不窮,在古樸的基礎上又多了時尚與現代的色彩,顯示了紫砂壺藝術的包容性與活力。
這把“六方葵花”不僅仿造葵花的形態,更是通過線條的運用將其脈絡刻畫的清晰具體,紫砂壺藝術的精湛便體現于其中了。此壺整體看上去小巧精致,呈深栗色,與以往光潔或略有修飾的紫砂壺表面不同,此壺表面裝飾有斑點,恰好符合了葵花的外形特點。壺身通過線條處理成花瓣形狀,壺嘴微微揚起,似葵花枝蔓,壺把手與壺嘴壺身一致,并未設計成以往圓環狀,而是稍稍有一些棱角,這樣才能從視覺上達到一種整體性與和諧的效果。壺蓋則設計成葵花狀,細節清楚,花瓣清晰可見,壺鈕微微突出恰似花蕊,同樣為六角形狀。與以往圓潤豐腴的壺型不同,“六方葵花”則是有棱有角,線條筆直,清新自然,有一種立體感與幾何感。手工藝人通過技術處理將點、線、面充分結合起來,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成六角形狀,尤其是壺底部微微收斂,從頂部望過去恰似一朵綻放的葵花。我們不得不驚嘆手工藝人對于大自然的仔細觀察和對空間美感的獨特感受,才制造出這樣獨特而可愛的紫砂壺。
“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陽心”,葵花因其向陽而生的特點,因此也被稱為“向日葵”。其明艷熾熱而又飽滿的花蕾,挺直的枝干與用途廣泛的果實都是人們所喜愛的。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葵花都曾出現過,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偉大的畫家梵高所作的《向日葵》。選擇葵花作為紫砂壺的外形與裝飾,其中必定包含著一種昂揚向上,樂觀活潑的美好寄托。“六方葵花”清晰的線條就猶如堅毅的葵花一般,任憑風吹日曬都不改心中方向,經過烈日與暴雨而顯得越發燦爛,正如壺頂部綻放的花朵一般,而它的堅持與不屈所換來的也必將是飽滿的果實,所有的快樂苦痛在葵花這里都將被其內化而最終必將換得收獲。
從民族文化方面上看,“六方葵花”所包含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不屈與堅韌,正如中國民族一般,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與奔放的熱血;從個人方面來看,“六方葵花”對于我們有一種鼓勵作用,人生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總要有些阻礙與困難,我們也難免頹廢與沮喪,何不像葵花一般昂首前進,迎難而上,因為不到最后一秒鐘誰都不知道結果。
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時時刻刻安慰著我們,撫育著我們,一把小小的“六方葵花”內外兼修,不僅給我們美的享受,更給予我們精神支持,或許這就是紫砂壺藝術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