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紀宇

阿牛阿呷的家鄉 “白云間”設計源泉
彝族,素有“衣冠之族”的美譽。彝族服飾華彩紛呈、底蘊濃郁,承載了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著彝族歷史文化的厚重,傳承著彝族傳統審美和工藝的精粹,被稱為“穿戴在身上的文化”。
彝族將幾千年的制衣文化傳承至今,做彝服是家家戶戶的必備技能。然而,近些年隨著民族間交流的頻繁和時尚浪潮的沖擊,彝族服飾正在被大眾的日常便服所取代,學習服裝制作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為了不讓這彌足珍貴的手藝消失,她帶著對彝族服飾的夢想,開創了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為了收集彝族傳統服飾,為這些寶貴的遺存整理建檔,她跑遍了全國彝區;為了宣傳彝族服飾文化,她創辦民族織繡專業,面向貧困家庭的彝族女孩招生;為了讓彝族農村婦女能在家接手工訂單增加收入,她和當地婦聯合作做婦女居家就業示范項目。她就這樣堅持了10多年,她就是“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阿牛阿呷。
初見阿牛阿呷,滿臉的微笑,衣著得體,舉止優雅。就是這樣一位美麗而自信的彝族女人,開創了“公司+學校+非遺/博物館+文創+基地”的服飾文化傳承的新模式。

阿牛阿呷來自四川昭覺農村,是在大涼山的一個小山村。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經濟來源僅靠農作收入,沒有錢買漂亮衣服。但是她阿媽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彝家婦女,雖然沒有念過書,卻有著一雙靈巧的雙手,用彝家祖傳的手繡技藝為阿牛阿呷縫制出一件件漂亮的衣服,用一針一線勾勒出她的美好童年。正是這些阿媽縫制的漂亮衣服,點燃了她追尋彝族服飾的夢想。
一直到上大學,阿牛阿呷都還經常穿著阿媽縫制的衣服,同學們都覺得好漂亮,也很羨慕阿牛阿呷,而那時的阿牛阿呷腦海中就已經蹦出了一個想法:農村婦女不懂漢語、就業難,但手中有技藝,可以讓她們在農閑時做些手工活,然后再收集起來拿出去賣,這樣,這些農村婦女就可以居家制作,既能顧家,又能就業掙錢,還能把自己民族傳統的手繡技藝推廣出去。不過,苦于當時還是學生,沒有資金、沒有經驗,這個想法只得暫時壓制下去。
2005年,阿牛阿呷懷著對彝族服飾的夢想,毅然決定回到家鄉,按照自己的想法建立了工作室,試叩彝族服飾文化產品研發之門,為了自己的夢想走出了第一步。

“白云間”彝族服飾設計展
然而,夢想的實現并不是像她起初想象得那么輕松簡單。彝族傳統服飾雖然漂亮大方,手繡技藝也十分精美,但在崇尚簡約時尚的當今,彝族傳統服飾做工偏于復雜,穿戴繁瑣且不便于日常生活,逐漸被生活所淘汰。這些華美的服飾甚至被視為守舊、土氣的著裝,許多人都不愿意穿著。那時的傳統服飾文化產品是沒有市場的,工作室只有投入沒有盈利,發展遇到“瓶頸”。阿牛阿呷只得暫時關停工作室。
因為初次嘗試的失敗,阿牛阿呷開始轉變觀念,從市場化產品研發轉向對彝族傳統服飾文化和彝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檔。于是,她跑了超過50萬公里,把有彝族居住的地方都去過了一遍,雖然搜尋的過程比較艱辛,但是這個過程對她來說很有意義。她搜集到了許多古老的彝族服飾,其中一套七代人穿過的服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無論是手工紡織工藝還是構圖、裁剪、刺繡都極具歷史收藏價值。
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艱辛,隨之而來更多的是遺憾。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珍貴的傳統彝族服飾被商販收走,為了便于運輸,他們只把有刺繡的局部拆走,其余部分撕掉。到20世紀90年代末,古老的傳統服飾就很難征集到了。2010年冬天,阿牛阿呷聽說離昆明很近的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的一位彝族老人有一套傳了六代的貫頭衣,他們懷著滿腔熱情,迫不及待地趕往那個村子,才到村口就聽到村里的嘈雜聲,原來正遇上這位老人的葬禮,而那套古老的貫頭衣此刻作為老人的“老衣”,被帶進了棺材,此刻已蓋棺。就這樣,與那件貫頭衣的緣分就停在了“聽說”里。諸如這樣的遺憾,在她的旅途中是很常見的。
經過了長時間的文化沉淀,一次偶然的機會,讓阿牛阿呷重新燃起了要做彝族傳統服飾傳承的決心。在2011年一次平常的聚會上,大家都穿著彝族傳統服飾而來,看見有沒穿傳統服飾的,有人就問:“你怎么沒穿衣服來呢?”就是這么簡單的話語,讓阿牛阿呷意識到彝族服飾文化產品開始有了市場,人們對傳統文化意識的回歸會促進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從而為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帶來新的希望。并且,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生產性保護這一概念。于是,她開始認真琢磨,怎樣將傳統彝族服飾文化產業化發展。
故此,阿牛阿呷開始嘗試在傳承和保護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手工產品品牌化運作,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搭建起一個設計師、民間手工藝人、市場三方對話的平臺,以解決在城市里的設計師找不著深山里的手工藝人、而走不出深山的傳承人卻空抱精巧技能生活貧苦、想購買美麗服飾文化產品的消費者買不到心儀產品的問題。這個平臺的搭建,將解決這個尷尬局面。這不僅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了解到中國彝族的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讓當地更多的彝族婦女能夠主動參與到將傳統技藝轉化為現代時尚的過程中,讓手的溫度產生價值,幫助她們擺脫貧困,真正起到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保護的作用。
2014年、2015年,阿牛阿呷創辦的公司先后與涼山州農業學校、鹽源縣職業技術中學合作,創辦“民族織繡”專業和彝族服飾特色專業,將傳統彝繡進行專業化建設。招收的學生不只學習彝繡,還會從彝族傳統服飾知識、民俗文化和民族歷史學起,然后逐漸下沉到彝繡。目前,彝繡專業學生學習情況良好,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到公司實習、工作,這不僅解決了文化課底子差的學生特別是女孩的讀書、就業難問題,更將彝繡傳承與發展推向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彝族手繡技藝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傳承人,讓這項非遺技藝薪火相傳下去。
“現在,專業的招生情況很不錯。”阿牛阿呷說,“這說明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擴大。看著教室里學習手工織繡的學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我始終相信彝族傳統服飾文化必將一代代傳承下去,因為民族的美,就是世界的美。”
非遺傳承,貴在創新,重在融入現實社會生活。只有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多與現實對接,才能夠激活非遺傳承的內生動力,使非遺充滿生機、永葆活力。
阿牛阿呷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創新是傳承的靈魂,堅持傳統并不是要故步自封,傳統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與時代結合才能走得更遠。于是經過和團隊成員長時間的討論研究,嶄新風格的彝族服飾誕生了,她開始把彝族服飾中的流暢大氣與時尚潮流精妙地融合在一起,設計出全新一代的彝族時尚服飾。

阿牛阿呷把自己的設計取名“白云間”。設計的靈感就來源于自己回鄉取材時看到的一場初雪,群山如褶,云似氈衣,如夢如幻。服飾材料自然是涼山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制品——“擦爾瓦”。“擦爾瓦”是彝語,意為“披氈”,是彝族傳統服飾,男女老少都愛穿,終年不離身,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飾之一,并且始終影響著千百年彝族服飾的演變及發展。阿牛阿呷取材“擦爾瓦”,就是要把在當地最常見的民族元素,融入到現代服飾中。
“我設計的作品,很多彝族同胞看到了都會說:這是‘彝服’嗎?我想說的是,它的確是,因為它所用的核心工藝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毛紡織及搟制技藝,它所用的面料都是依照彝族傳統工藝所制成的,版型也是根據傳統的造型所設計,彝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基因可以說已經完全融入到我的設計里面。”阿牛阿呷介紹說。
承載著彝族文化的無限美好與厚重,積極擁抱時尚潮流的風尚,阿牛阿呷把彝族服飾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的審美編織在一起,將民族文化繪進時尚潮服,用民族工藝繡織時代色彩。
2018年10月26日,阿牛阿呷攜個人作品“白云間”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擷彝鄉山間一抹亮色,為觀眾演繹了民族時尚的無限可能。阿牛阿呷說:“國際時裝周上我向大家展示的一切,在彝人生活中隨處可見。作為民族獨立設計師,我有責任和使命讓世界領略到中國彝族文化的智慧,感受到民族藝術在時尚潮流中沒有掉隊。”
現在,隨著國家大力宣傳和保護,人們對文化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傳統手工藝,重視傳承。看到彝族服飾文化發展有了希望,阿牛阿呷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她說,現在想來,當初學習美術教育的她放棄當老師的機會,毅然選擇進修服裝設計專業,走上傳承和發展傳統彝族服飾文化的道路是正確的。
“白云間”是一個新的篇章,阿牛阿呷將繼續抒寫自然給予彝人的生命饋贈,屬于她的指尖傳奇,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