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徐天寶

10月26日,王曉明在本刊協辦的“齊州大講堂”作主題講座
隨著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汽車行業的產業格局正在重塑。作為交通工業領域的專家,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智能制造”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新趨勢,汽車不再是單一的工業產品,而是未來的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汽車產業組織的重心正在從制造向服務轉移。基于此,山東汽車工業的未來發展必須做好積極應對。
“新的汽車時代正向我們駛來。”采訪伊始,王曉明開門見山地對記者說。這也是他在各地演講中多次強調的觀點。
1913年,美國人亨利·福特發明流水線生產方式,以汽車整車制造企業為中心、以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銷售模式為特征的汽車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此后雖經歷了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及日本豐田公司帶來的精益生產方式革命,但總體上都是強化而不是改變原有的產業格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包括中國、印度等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步入汽車社會,全球汽車保有量規模由10億輛向20億輛邁進,傳統汽車大規模生產、大規模使用模式受到越來越強的資源、能源和環境約束。
“以電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技術革命與以平臺化、共享化為特征的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正在顯著改變汽車的生產方式、銷售方式和使用方式。智能制造正在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新趨勢。”王曉明給記者介紹,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最先受到影響的是消費者減少了汽車的使用:電子商務和網購的普及,改變了居民的消費偏好和日常生活出行方式,減少了人們外出購物的用車需求;社交網絡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溝通效率,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與此相關的出行量;基于互聯網的在家工作方式,減少了不依賴于辦公室的白領人員往返于家和工作場所之間的通勤出行。
王曉明說,汽車電動化對汽車產業的影響,表面上看是一次汽車驅動系統的技術變革,從長期影響來看,會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首先,汽車電動化使得傳統燃油發動機、變速器等主要零部件被儲能電池、電機以及車載充電器等零部件替代,傳統零部件配套體系發生很大變化,傳統整車企業的核心“產品定義權”被分割;其次,電池廠商通過掌握動力電池的設計和產品標準,正在進入整車企業的核心“產品定義”領域,通過接受不同品牌整車企業的訂單,推進產品標準化、通用化和模塊化;最后,隨著標準化的推進和模塊化生產方式的確立,水平型分工將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垂直型分工的組織形態將逐步被打破,整車領域的進入門檻將有所降低。
“為了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制造業出現了由單純制造模式向服務型制造模式轉變的新趨勢。在服務型制造模式下,制造企業以‘產品+服務’形式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王曉明分析。
“汽車工業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導者。未來,汽車不再是單一的工業產品,而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一部分。用汽車革命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王曉明說,正是基于此,汽車工業的發展才尤其引人關注。
眾所周知,傳統汽車產業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組織、整車制造、產品銷售和服務的完整產業鏈與流程管理體系。汽車產業悠久的工程師文化,使得汽車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環節在傳統的產業流程中擁有無可替代的中心地位。
王曉明認為,隨著互聯網和新一輪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數字化、網絡化和平臺化對傳統汽車產業鏈的滲透,汽車產業的傳統流程正在被改變。數字化的核心是利用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反饋的閉環,通過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完成汽車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等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決策和控制。借助數字化的虛擬和仿真、網絡的數據和信息集成、平臺的數據分析和實時決策,汽車產業在新的“物理層、數字層、平臺層”框架體系下,正在獲得前所未有的流程創新能力。
今天,以滿足個性化消費和出行服務為中心的汽車新產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首先,隨著汽車消費側出現消費者從買車到租車、從購買汽車產品轉向購買出行服務的趨勢,傳統整車企業通過產品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其次,隨著汽車電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平臺化的發展趨向,傳統整車企業通過垂直分工體系對供應鏈的控制力逐步減弱;第三,隨著具有典型互聯網模式、對消費者偏好和需求有充分了解的平臺公司崛起,以傳統整車企業為中心的產業流程正在改變,產業重心正在從汽車制造向出行服務轉移。
“福特的流水線生產是典型的生產決定消費模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的制造模式。隨著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產品的極大豐富,消費者的話語權越來越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成為制造模式創新的重要因素。”王曉明說。
山東的汽車工業雖然已經擁有一些著名品牌,像中國重汽、中通客車等,但是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日新月異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山東汽車工業應該如何應對?政府主管部門和國有企業的作用如何發揮?
王曉明認為,在萬物互聯和智能化的浪潮下,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疊加正在突破汽車社會的傳統模式,改變汽車產業的傳統格局,其背后的根本邏輯是效率的提升。只有效率大幅度提升了,才能用更少的資源和環境代價滿足更多人的個性化交通出行需求。
在新老格局的轉換過程中,政府部門首先要從戰略高度考慮未來交通出行變化對汽車價值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影響,把汽車產業格局變化放在交通出行革命、能源革命、新型城市化、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統籌考慮,組織跨行業、跨領域的相關機構和專家學者對汽車產業的中長期格局變化進行前瞻性、趨勢性、情景化的研究,準確把握汽車產業格局變化的內在規律和外部推動因素,為相關戰略、規劃和政策的制定準備理論基礎。
在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和產業政策創新上,一方面要順應汽車產業格局的趨勢性發展,管理上放寬行業和市場準入,產業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創新,以新型產業平臺發展為重點,激發更多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面向未來智能出行的產業生態體系;另一方面要對汽車產業格局變化帶來的產業沖擊、就業沖擊和社會沖擊未雨綢繆,在傳統汽車產業主體的轉型方面考慮制定專門的支持性政策,在汽車國有企業改革的設計方面考慮發揮國企在就業結構調整上的“穩定器”作用。
在產業管理上,要順應新產業格局下業務模式的變化,由對汽車產品的一致性監管向產品和服務一致性監管并重轉變,由對傳統汽車企業的管理向汽車企業和平臺管理并重轉變,探索借助硬件和出行服務平臺對汽車產品和服務一致性監管的新模式。
“山東的汽車工業缺少轎車品牌,這是短板,也是發力點。同時,我們注意到山東的一些國企像濰柴集團等,都在布局前沿的新能源產業,這也是國企競爭力的提升。預祝山東汽車產業在新能源領域早日實現突破。”王曉明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