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佟西玉 卞美玲 韓翠霞
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和戰略高度,針對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理念,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山東省提出的以“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四化”(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為要點推動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對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的細化、深化、具體化,為我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徑。
新時代、新起點、新矛盾、新理念,對國有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涵。轉方式,不但要將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同時還要考慮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消費行為、文化、社會關系等各個方面的協調;調結構,不僅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國有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等。

轉換思維方式。思維決定方向,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思維是一切工作的源頭,思維方式影響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進而影響到工作格局和工作業績。要打破思維慣性和思維定勢,樹立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思維方式;樹立市場觀念、成本觀念,提高經營意識和風險意識;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
轉換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增量增效轉換成存量提效或減量保效,發展動力從產能驅動轉換成市場導向驅動,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綠色發展。從長期看,各類產品市場供大于求將是常態,市場空白或供不應求均是曇花一現。企業持續發展的空間不是填補市場空白或進入供不應求的市場,而是采取產品差異化策略或低成本優勢,企業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轉換管控方式。進一步深化國有投資公司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管理流程,縱向充分授權,橫向清晰分工,集團公司重點管控戰略方向、產業布局、內部協同,專業公司重點管控產業發展、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基層單位重點管控安全生產、節支降耗、產品質量。明確界定權責邊界,減少交叉重復,避免多頭管理和“齊抓共管”,做到權責清晰、責權分明、管控適度、管服結合;制定管理手冊,完善崗位責任制,明確工作流程和工作標準,并嚴格貫徹執行。
轉換資源配置方式。內部資源配置方式由行政計劃配置轉換到以市場化配置為主、內部協同為補充的配置方式,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內部市場化建設,樹立所有生產要素皆有成本的觀念,逐步建立完善內部生產要素市場,發揮市場機制在內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向創效價值高點流動;一手抓內部協同,在市場機制失靈方面加強內部協同,推進區域協同、產業協同、產品協同和服務協同等,維護企業整體利益,確保集團公司戰略目標有效落實。打破內部行政分工限制,用好內部共享平臺,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集團宏觀調控有度、基層單位有活力的資源配置方式,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配置成本。
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圍繞國有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確定投資結構,制定投資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投向,即投資區域、產業領域、產業定位等;明確投速,科學評估投資能力,控制投資總額和投資節奏;明確投效,科學評估項目贏利能力,按照市場化配置原則,將有限資金優先投向投資回報率高于企業平均收益率的產業和項目。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突出主業、專業發展、適度多元,在自身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尋求可持續發展。一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寧錯過不錯進,明確產業優先發展思路和原則,謹慎評估、科學決策,避免遍地開花和齊頭并進。二是利用“僵尸”企業處置和虧損企業治理相關政策,有序退出不符合公司發展戰略、與主業關聯性差、無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三是完善實體經濟、資本運營、物流貿易三位一體發展布局,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著力點,深化“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實現供需兩側的有效銜接和動態平衡。四是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充分發揮集團公司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優勢,從全球戰略視野謀劃做優做強資本運營,實現資本最大限度增值,同時將集團公司過剩產能和目標市場轉移到境外。五是逐步調整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在資源優勢區域重組發展主導產業集群,發揮產業規模優勢和協同效應。六是優化資源整合和業務布局,利用境外平臺拓展對外貿易,堅持效益導向、風險可控、產業協同,以控市場、控渠道、定標準、定價格為目標,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物流貿易產業轉型升級、提質提效。
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堅持市場化導向,產銷平衡,協調一致。長期跟蹤并深入研究分析市場,建立完善市場價格分析決策模型,提高價格生成和價格調整的科學性,同時根據市場預測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強化產品質量管理和品牌意識,堅持質量優先、綠色生產,提高市場信譽和品牌形象,走高端化、差異化的路子,在細分市場尋求最大效益空間。
調整優化資產結構。一是積極做好企業辦社會職能移交,剝離移交公益性資產;做好“僵尸”企業處置和虧損企業治理,采取優化整合、清算注銷、股權轉讓、技改扭虧等措施,實現不良資產處置出清或向良性轉換。二是加大對“兩金”占用考核力度,促進應收款項及時清收、庫存有效降低,提高資產利用效率。嚴控貸款規模,發展融資租賃,積極推進債轉股,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三是以突破體制機制制約瓶頸為目標,通過兼并重組、引入戰投、股改上市等方式,讓外資、民資、管理層等各類資本參與到國企管理和發展中來,優化調整產權結構,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企業決策效率和內生動力。
調整優化人員結構。減少管理層級,優化管理流程,精簡組織機構,建立完善人力資源科學化市場化的引進、培養、使用、退出機制,確保人才隊伍適應轉型發展需要。在產業結構、組織結構基本調整到位的基礎上,對標市場先進、兼顧企業實際,按照標準化、模塊化的思路,對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全面精準定編定員,確定并相對穩定組織體系架構和員工總量基數。規范完善崗級管理制度,暢通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人才的縱向職業發展通道和橫向交流輪崗渠道,做好人才梯隊建設。持續深化開展減員增效工作,完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促進富余人員顯現化,為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騰出空間。堅持外引內培相結合,解決結構性缺員矛盾,圍繞集團發展戰略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調整優化分配結構。堅持效益決定工資,參照勞動力市場價位,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職工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促進分配向高產高效單位傾斜。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內部收入分配科學合理、規范有序。堅持市場化導向原則,持續深化內部市場化建設,減少行政干預和人為調整因素,提高基層單位分配自主權,嚴格以定編定員為基礎,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提高職工獲得感和滿意度。堅持拓寬職工收入渠道,采取項目跟投、技術入股、成果轉化收益分紅、股票期權、增量獎股、核心員工持股等方式,對核心人才和管理骨干實施有效激勵,多渠道增加職工收入。
通過以上“四轉”“六調”措施,國有大型企業才能走出傳統發展方式的窠臼,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