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 杜蓓蓓
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以“出人才、強素質、出成果、增效益”為目標,以勞模和職工創新工作室為引領,突出立足崗位創新實踐,積極開展各類職工技術創新活動,構建起“黨政支持、工會協調、專業主導、勞模引領、職工參與”的創新工作體系,極大激發了公司職工投身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力,職工在參與創新活動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和成長。五年來,國網安徽電力共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103項,建立了各級各類創新工作室142個,由勞模領銜的工作室62個,其中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1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安徽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14個、國家電網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示范點6個、地市級勞模創新工作室41個。各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冊骨干成員達4760人,是公司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的中堅力量。
統籌協調。把職工技術創新工作與班組建設、勞動競賽、青創賽、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等工作相結合,將創新的要求貫穿到各環節,落實到個人和班組,實現全員化、全方位、全覆蓋開展創新活動。
整體規劃。通過大力推進“六個一”工程,即健全一個組織架構、完善一批規章制度、打造一個創新平臺、組建一支支撐團隊、建設一個雙創中心(基地)、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創新平臺完備、體制機制完善、產出效應顯著、國網系統先進”的具備安徽特色的創新生態體系。
凝聚合力。科信部負責組織開展應用型科技成果征集、遴選工作,依托“科技攻關團隊”等平臺,圍繞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專業發展和生產一線難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技術人才培養和新技術推廣應用;人資部建立職工創新牽引機制和激勵機制,以提高政治經濟待遇等方式,引導職工走技術型、專家型發展道路;企協負責管理創新項目、“質量管理(QC)”征集評選工作,并指導各單位將其轉化為業務流程或進行流程優化;工會負責勞模創新工作室管理工作,引導工作室圍繞公司生產經營管理重點、難點開展攻關,組織開展創新創效主題競賽,大力宣傳職工技術創新典型事跡,營造人人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各專業部門立足專業實際,指導各單位科學選題、立項攻關,推進成果孵化;黨建部、宣傳部以青創賽、共產黨員服務隊活動為載體,開展各類創新活動,引導青年職工和共產黨員投身創新實踐。公司上下形成了各負其責、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
建設互聯網+創新一體化線上平臺。平臺集“眾創眾智、成果轉化、成果展示”等功能于一體,提供創意萌發、發酵、孵化、轉化的交流與共享平臺,實現從創意孵化、遴選——項目入孵、研發——成果驗收、轉化——成果展示、推廣應用的全過程管理,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泛社交化、智能化、可視化、移動化的雙創生態圈。
建立聯合創新機制,深入推進集群創新。打破專業和地域限制開展聯合創新活動,促成創新工作室間的“結對聯盟”,推動創新工作室與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針對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打破地域和專業限制,在不同單位之間、同一單位不同專業之間開展聯合攻關,以互幫互助的聯合型創新工作室提升創新效率。
以智能型勞動競賽推動職工技術創新活動。深入開展職工技術創新“雙越之星”勞動競賽活動,評選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選樹創新競賽先進集體和個人;連續三年舉辦運檢專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活動,評選優秀成果50項,其中有18項成果獲國網公司運檢專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
持續提升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能力素質。定期舉辦創新工作室領銜人培訓班,以領銜人能力素質提升帶動創新團隊的活力建設;連續兩年推薦優秀創新成果主創人員代表安徽省參加“海峽兩岸職工技術創新論壇”;組織創新工作室現場觀摩會和班組互訪活動,推動創新團隊、創新方法、創新經驗的宣傳和交流;制訂“進一步深化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勞模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以勞模創新引領團隊創新,以團隊創新帶動全員創新。
拓展創新工作室“創新+實訓”功能。將創新工作室和實訓室有機結合,立足班組建設具備“創新創效、實訓實踐、傳承傳播、成長成才”功能的創新工作室。通過將工作現場“搬進”創新工作室,開展模擬實操訓練,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了一大批“創新達人”“草根發明家”。目前公司70%以上的專利、獲省部級及以上榮譽的創新成果80%以上來自各級創新工作室。
在公司層面研究設立雙創專項資金。以項目管理方式運作,主要用于對未帶經費入孵的優秀雙創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遴選通過的項目,經公司雙創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后,由公司財務部門在項目管理平臺統一發布項目預算。雙創項目由雙創中心(基地)進行日常管理,配套制定雙創資金、雙創項目遴選、考核評價等管理辦法。
專業主導推廣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各專業部門采取創新成果綜合展示活動、成果推廣會等形式,開展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對接意向洽談,依據成果轉化和推廣管控環節要素,推薦技術成熟度高、應用需求大、效益顯著的成果進行轉化和推廣應用。其中兩項成果已在安徽及兄弟省市推廣應用,并被列入國網公司創新成果轉化電商化采購項目,多項成果已在國網商城平臺線上銷售。
全方位宣傳創新成果。定期收集整理各專業領域職工技術創新成果,陸續編制出版《安全生產領域勞模創新工作室創新成果匯編》等創新成果合集,以新書發布會、創新成果推介會等形式,搭建了職工創新成果展示、交流的平臺,助力創新成果走出工作室、走向更廣闊市場。
將創新成效與單位、個人績效緊密掛鉤。修訂公司《科技獎勵辦法》,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將轉化成效納入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優化員工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在技術創新工作中取得突出貢獻的職工,在績效評定時可直接歸為A檔;修訂公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司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對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將職工技術創新與崗位薪點掛鉤。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將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納入職工薪點動態積分認證文件清單,按照獲獎等級調整薪檔積分;科學設計賦分值,在公司“四級四類”人才選拔等工作中提高成果評價比重讓其在職務晉升、薪資提高方面都占有更大優勢。
鼓勵基層單位開展創新激勵實踐。鼓勵各單位充分利用地域和資源優勢,探索創新成果轉化推廣和激勵新模式,努力疏通孵化推廣的梗阻。目前,已有3項創新成果與生產企業簽署技術轉讓與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在安徽省內大量推廣應用的同時已開始在部分兄弟省市推廣,還有5項職工創新成果正在與生產企業商談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