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牧真 苗 苗/文
[基本案情]2017年7月1日,楚某好友“后某”通過微博私信,稱因身處國外電話打不出去,請楚某幫忙聯系航空公司售票員“張經理”。楚某聯系“張經理”后,對方稱機票尚未付款,僅預留20分鐘,可以代付。隨后,“后某”稱已將機票錢4988元轉至楚某支付寶,并發來轉賬截圖,表示跨國轉賬存在遲延,讓楚某先幫忙代付。之后,“張經理”稱超出預留時間,讓楚某先轉1000元定金。楚某微信轉賬后,“張經理”以微信額度已滿為由,讓楚某通過二維碼支付剩余3988元。后“張經理”表示,微信無法轉錢,但機票已出。楚某索要出票截圖,“張經理”稱沒有。最終張經理讓楚某先轉1000元,次日退錢。楚某索要退款無果才知被騙。
微博“高仿號”詐騙,是指詐騙方使用與被仿者完全相同的微博頭像,并完全照搬被仿者近期或者全部的微博內容,包括照片、圖片、簡介、博文等,同時通過添加好友功能添加與被仿者互動次數較多的好友成為關注對象。[1]最后效仿被仿者的微博昵稱,通過改變字母順序、使用相似的文字、字母、數字或者添加不容易被注意的字符,讓好友在不仔細觀察的情況下無法辨識其是否是被仿者。[2]本案中,詐騙方“后某”使用被仿者后某的真人照片,并使用與被仿者近乎相同的昵稱,使楚某不容易辨識對方是否是其好友后某。同時,詐騙方利用后某身處國外,以國際漫游受到限制為由,騙取楚某信任。楚某在收到“好友”私信后,第一反應是好友在國外不方便,生活不容易,向自己求助一定是萬不得已。一方面,楚某查看發出求助私信的微博博文及照片等內容,發現就是好友后某本人的照片后,往往不會產生懷疑,基于對朋友的關心和同情,陷入騙局,向詐騙方轉賬匯款。另一方面,由于被仿者后某身處國外,存在時差等客觀因素,發生詐騙案件時,受騙方很難及時與被仿者取得聯系亦成為楚某誤信“高仿號”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微信、QQ等社交工具,無論是通過直接盜取對方賬號的方式,還是通過粘貼他人信息、頭像、照片、文章等方式實施詐騙,由于詐騙手段已經被眾人熟知,因此人們在面對詐騙方發來的消息時,往往具有較高的警惕性,會通過電話、短信等其他形式與被仿者進行核實。而微博作為社交平臺,更側重于信息的共享、傳遞和表達,具有相對較弱的交流屬性。[3]微博私信交流作為輔助功能,不容易被人們關注。因此,在面對“好友”發來的私信時,受騙方常常警惕性不高,不會過多進行確認,容易掉入詐騙者的陷阱。
在本案中,實施詐騙行為的詐騙方“后某”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毋庸置疑。然而,對于提供服務的微博平臺以及被仿者而言,其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及在判定責任時是否應當考慮受騙方的過錯,存在爭議。對此,下文將圍繞以上問題具體分析。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加之虛擬環境所具有的廣泛性、高效性的特點,微博作為網絡社交平臺,每天要推送并共享大量信息,難以針對每一個微博用戶發布的信息及推送的私信內容進行審核或攔截。因此,如果強制要求微博平臺針對信息進行事前審查,往往會使微博平臺的監管義務過重。若認為平臺未盡到審核義務使詐騙方以高仿號實施詐騙,而認定微博平臺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將顯失公平。因此,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了網絡平臺“避風港原則”,對網絡平臺給予保護。
微博平臺通過設立“投訴舉報”這一事后檢舉程序來實現“避風港原則”。對于完成身份驗證的微博用戶而言,當被仿者發現個人賬號被詐騙方冒充后,可以通過微博平臺的“舉報”功能進行投訴。對于未進行身份驗證的用戶而言,則需根據《人身權益糾紛處理流程》的有關規定,通過線上或者線下流程舉報。即在微博平臺很難發現每一個冒充他人進行詐騙的“高仿號”的情形下,允許被仿者通過投訴舉報的方式通知微博平臺,微博平臺審查并確認被舉報賬號確實存在冒充情節的,根據情節輕重采取強制刪除、凍結賬號等必要措施。微博平臺在主動發現或者通過被仿者通知后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對“高仿號”進行限制和處理的,就無需對財產損失承擔責任。本案中被仿的后某即可以通過微博平臺舉報功能對詐騙方的微博號“后某”進行投訴。若在投訴后,微博平臺依然未對高仿的“后某”采取必要措施的,就應當判定微博平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雖然對于微博平臺而言,當其及時采取了必要措施,可免除民事責任,但微博平臺畢竟不同于微信社交軟件,詐騙方無從依據微信了解被仿者好友的具體信息,只能憑借被仿者的朋友圈動態來了解其社交習慣。而微博平臺的弊端就在于任意一人均可查看對方的粉絲列表及關注對象。為了實施詐騙行為,詐騙者往往會通過微博平臺逐漸了解被仿者的生活習慣和交際圈子等信息。由于很多社交信息均可以通過微博平臺查閱,騙子可以熟知被仿者的生活習慣及發言狀態,通過添加被仿者好友并關注被仿者常關注的賬號來掩人耳目,最終導致眾多受騙者誤信“高仿號”就是其在國外的好友。因此,對于微博平臺的相關民事責任,法律應當進一步明確規定。
法律需要適應網絡環境的高速發展;同時法律又要維護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當前,我國法律仍具有一定滯后性,尚沒有對具有較強開放性的微博平臺進行規制,難以認定微博平臺對“高仿號”詐騙負有法律責任。因此,微博平臺應當結合我國《網絡安全法》有關規定,適當調整平臺的開放性,對已注冊成功的微博賬號進行合理限制,即對訪問者可以訪問的賬號信息進行限制。允許訪問者查閱對方的發表動態,但不應輕易準許進入對方好友的微博主頁。同時,對于添加好友的功能亦應加以適度限制,設置對方是否同意的選項,避免詐騙方根據被仿者好友列表而任意添加對方好友。利用微博平臺實現對用戶賬號的適度約束,加強對用戶賬號的實時監督,及時處理用戶投訴。如果對訪問者可以訪問對方賬號的信息進行限制,那么本案中詐騙方在獲得被騙方后某真人照片的同時,也不會同時得知楚某是其好友而實施詐騙。這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本案的發生。
國家網絡信息辦公室根據我國《網絡安全法》有關規定,出臺《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了微博平臺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責任,要求微博平臺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網絡安全技術,加強用戶身份驗證,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4]可見,微博平臺在向網絡用戶提供服務前,秉承“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要求用戶在注冊賬號時必須進行實名驗證,明確只有完成實名認證的網絡用戶才可繼續注冊并使用微博賬號,避免詐騙者以他人名義實施詐騙,以此來實現事前預防的保護功能。同時,在出現“高仿號”詐騙事件后,亦可迅速查詢到詐騙者的實名信息,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并處理。在微博平臺未積極主動采取上述防御措施的情況下,若發生“高仿號”詐騙,且不予及時處理,放任詐騙者詐取他人錢財的,則微博平臺應承擔不作為的法律責任。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本身不享有代理權,但是由于被代理人的過失或者行為人利用其與被代理人間的特殊關系,使相對人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行為人享有代理權,從而與行為人實施法律行為。法律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維護良好交易秩序,規定表見代理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對于微博“高仿號”詐騙案件而言,微博“高仿號”類似表見代理人,其具有使他人相信其在微博中實施的行為是其本人行為的“外觀”,即詐騙者仿冒被仿者賬號,使得受騙方在查看已經被詐騙者精心“布置”的微博狀態、粉絲、關注、照片等欄目后,基于對被仿者的信任產生信賴,善意地相信詐騙者為自己的好友。此種情形下,如果完全排除被仿者的責任也不合理,可以參照代理制度來適當認定被仿者的民事責任。對于認定被仿者的責任及責任大小,應當考慮以下因素。
在對眾多被仿者的采訪中了解到,詐騙者往往青睞身處國外且發布定位消息的微博用戶,詐騙者仿冒的微博賬號多是曾發表過狀態并且定位在國外的。[5]也就是說,如果身處國外的被仿者在發布狀態時不進行定位,被詐騙者仿冒賬號的風險就會相對降低。若被仿者發布了定位信息,就很可能會成為詐騙者仿冒的目標。面對逐漸增多的微博“高仿號”詐騙案件,被仿者應當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識。其發布包含定位的狀態,就在暗示詐騙者自己身處國外,可以成為被仿冒的對象。該行為主觀上存在一定過錯,應承擔一定賠償責任,過錯越大,責任越大。本案中,后某缺乏安全意識,使詐騙方得知其身處國外,以及其他一些較為具體的信息,最終騙取了楚某的信任,因此應當認為后某存在主觀過錯。
由于網絡的交互性與空間性,微博平臺并不會對相近似的賬號進行提示。被仿者只有專門在微博搜索欄中進行查找,才能發現與本人賬號近似的用戶,即一般情況下,被仿者很難發現自己的賬號被他人仿冒。因此,不應過多要求被仿者的注意義務。然而,在賬號被仿冒后,具有較高警惕性的微博好友往往會通過其他途徑聯系到被仿者本人,告知其微博賬號被仿冒且仿冒者在實施詐騙行為。此時,可以認為被仿者已經知曉微博平臺中存在與本人近似的微博賬號。若被仿者采取聽之任之的放任態度,沒有采取相應的防御措施,避免其微博好友遭遇財產損失,則其主觀上具有過錯。本案中,楚某被騙之前,已經有微博好友告知有人仿冒其微博,但后某在明知有人仿冒的情況下仍然未采取相應措施,因此應當認定后某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如果被仿者在發現與自己近似的微博賬號后采取了相應措施,則此時應當考察采取措施的力度。被仿者采取措施的力度,可參照表見代理制度,以是否足以消除第三人對“高仿號”產生的信賴為標準。
實務中,被仿者以不了解避風港原則為由進行抗辯,并不能成為排除其過失的理由。在眾多社交平臺發布提示消息的同時,對于未添加為好友的第三人,或者沒有及時看到消息的第三人而言,仍然存在著第三人信賴“高仿號”就是其好友的可能性。因此,保護措施要達到有效性,還應當及時向微博平臺舉報該“高仿號”,此后由微博平臺及時進行停號等處罰,構成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相關主管部門進行處理。本案中,后某在被告知存在仿冒其微博的賬號后,應當立即向微博平臺舉報該“高仿號”,從而消除善意第三人對“高仿號”的信賴。如果其僅僅發布相應的提示消息,應當認為其采取保護措施的力度未達到足以消除善意第三人對“高仿號”產生信賴的程度,從而判定其應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總之,在認定被仿者民事責任時參考表見代理制度,既能夠體現公平原則,還能夠通過賦予被仿者一定的積極作為義務,最大程度地減少此類詐騙案件發生。
在民事損害賠償中,常常存在加害人和受害人同時存在過錯的情形,即混合過錯,此時應當適用過錯相抵原則?!盎旌线^錯既然是加害人和被害人雙方的過錯,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時,即應根據他們各自的過錯程度,確定雙方責任的大小”。[6]適用過錯相抵原則的原因,在于體現公平原則。當受害人存在一定過錯時,如果不適當減輕加害人的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
在微博“高仿號”詐騙案件中,受騙方往往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過錯。首先,由于“高仿號”是專門用于實施詐騙行為的賬號,盡管其與被仿者賬號高度近似,但仍有不同。其發布的信息往往很少,且大多是被仿者近期發布的消息,而被仿者的微博信息則豐富多彩。[7]因此,無論“高仿號”如何效仿他人賬號,經過仔細的觀察辨別,總是可以發現其與被仿者賬號的不同。[8]其次,詐騙者仿冒的微博賬號與受騙方賬號并未雙向關注,其僅僅單項關注了受騙方,即該“高仿號”并非受騙方的好友。再次,無論是否為好友,在談及借款時都應當及時和好友通過電話、視頻等“直接接觸”的方式進行確認,而不應盲目地通過網絡平臺交涉。本案中,受騙方楚某在詐騙方“后某”的請求下,并未謹慎地注意到上述四點,僅在大致查閱相關信息后,便草率轉賬,其對于被騙的結果是存在一定過錯的。對此,如果不適當根據受騙方的過錯減輕微博平臺和被仿者的責任,并不公平。因此,在認定微博平臺、被仿者相應賠償責任的同時,應當視受騙方的過錯大小進行相應的減輕。
在判定微博平臺和被仿者的責任時,適用過錯相抵原則,將受騙方的過錯作為參考因素,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適用過錯相抵原則能夠體現公平原則。在受騙方也存在一定過錯的情形下,微博平臺和被仿者的過錯會相應減輕,此時,就應當適當減輕上述兩者的民事賠償責任。另一方面,適用過錯相抵原則能夠起到一定的教育督促作用,進而減少此類案件發生。適用過錯相抵原則,本質上在于賦予受騙方一定的注意義務,督促廣大微博用戶在面對“高仿號”詐騙行為時,更加小心謹慎,避免財產損失。
注釋:
[1]參見賈平凡:《警惕!微博“高仿號”詐騙》,《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1月24日。
[2]參見澎湃新聞:《又現新騙局!通過微博詐騙,已有近百人中招被騙》, 搜狐網http://www.sohu.com/a/155454071_401685,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1月11日。
[3]同前注[2]。
[4]參見法制日報:“《3月20日起施行的〈微博客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有哪些硬要求》,光明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291445176831366&wfr=spi der&for=pc,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2月7日。
[5]參見劉言:《搜集社交信息精準詐騙 微博“高仿號”成詐騙新手段》,《中國青年報》2017年11月17日。
[6]參見王貞韶:《簡論損害賠償中的過錯相抵》,《政治與法律》1991第5期。
[7]同前注[5]。
[8]同前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