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昭蓉 (四川省廣元文化館 628000)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讓群眾文化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在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西部科技水平還不發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館如何在新時代時期開展數字化建設、促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的不斷升級,我們迎來了非常重要的時代—互聯網、新媒體、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出現改變和融合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即將運營的5G將利用超快速率和超大容量把我們推向萬物互聯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黨的十九大特別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在基層實現共建共享。
經濟欠發達地區因受某些客觀因素制約,人民群眾獲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效率和方式受到一定影響,加之傳統的文化館管理模式、宣傳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不同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通過數字化建設,將便于區域性文化資源整合、解決資源傳承、共享問題,降低文化服務成本,避免文化資源重復開發。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逐漸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一)建設上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同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數字化建設起步晚,意識不強。目前,文化館業務人員主要來自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文學、理論研究、非遺(或其他)等專業,仍然以藝術門類的專業干部為主,缺乏掌握數字化、信息化專業知識的人才,數字化技術更新較快,欠發達地區招引的專業人才培養跟不上信息化發展需要,提供不了相應的發展平臺,導致留不住人才。農村基層文化骨干人才隊伍基礎薄弱,專業出身的幾乎沒有。
(二)運行管理上缺乏資金支持。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革命老區,歷史文化資源深厚,生態資源豐富,工業經濟相比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經濟基礎薄弱。當地政府更多的發展重點是抓經濟,個別地方也非常重視文化的繁榮發展,提出了“公路鐵路為文化讓路”“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發展”等文化發展思路。一方面文化館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沒有經濟效益,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數字化建設、運行、管理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受地方經濟水平影響,數字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信息量少,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另一方面鄉鎮文化站在機構改革中劃歸鄉鎮政府管理后,鄉鎮領導對文化工作重視不夠,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
(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在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文化館服務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部分縣(區)館、街道(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仍以傳統服務形式為主,服務覆蓋的范圍比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化發展不平衡,沒有形成統籌的管理平臺。很多地方街道(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工作人員編制不到位,幾乎是兼職,存在在崗不在編、在編不在崗、專業人才匱乏,人員老齡化等現象較為突出,文化陣地被利用的很少,導致文化資源利用率低,老百姓享受不到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四)數字化網絡服務單一。“數字文化即文化的數字化共享。它是依托各公共、組織與個體文化資源,利用VR、AR、3D等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等平臺實現文化傳播的時空普及與內容升級,具備創新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與共享模式。”經過“十二五”時期的不懈奮斗,數字文化設施和內容不斷豐富,特色服務和工作品牌不斷推進,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欠發達地區數字化資源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服務類型比較單一,人民群眾參與線上線下體驗不強,缺乏活躍性;內容比較單一,相關知識涵蓋少,缺乏延展性;層次比較單一,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更高的文化追求,缺乏品牌性。
要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群眾消費升級的新需求,提供更多優秀文化作品,通過文化交流合作,借鑒經濟發達地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效能建設中的經驗做法,不斷提升欠發達地區文化館服務效能,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一)加大投入力度,夯實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革命老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建議國家、省針對革命老區縣級兩館提檔升級、鄉鎮文化站標準化建設、社區文化中心、非貧困村文化室基礎設施建設予以項目、資金支持。二是加大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建議國家、省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免費開放配套資金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針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制定專項實施意見,適當提高免費開放補助標準和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動室運行補助經費標準,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水平。
(二)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深入挖掘并整合地方優質文化資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從群眾的被動參與到“我要知道、我要參與、我要互動、我要評論”的轉變;二是打通與國家支撐平臺資源對接通道,實現資源互聯互通,選取高水準的國家級文化數字資源,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豐富的各類數字文化服務,同時將特色文化融入國家數字文化平臺中,加快了地方文化宣傳推廣;三是完成市級與區縣平臺互聯互通工作,實現“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讓“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展示中心,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配送中心和體驗互動中心;四是建立文化扶貧數字化平臺,為貧困地區配送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實現對全域基層文化陣地的網絡化管理,利用PC終端、手機終端宣傳扶貧政策,在有條件的村開發文化產業,以文化扶智、扶志,讓文化成果共享。
(三)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一方面提升注重館內現有業務干部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專業水平,打造一支多專多能的干部隊伍,另一方面,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中,通過人才引進等途徑,引入一批數字化技術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文化館通過組織隊伍參加數字化、信息化高層次培訓班,提高理論知識水平,通過參觀優秀地區好的做法,學習好的經驗,不斷開闊視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為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提供支持。
總之,“十三五”時期,是落實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和推進公共數字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完善數字化建設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下,積極認識和思考欠發達地區提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路徑,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不斷開發文化館的服務潛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