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葉 (海南省文化藝術學校 570100)
在傳承戲曲的過程中,為了使傳承更有活力,為了使戲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更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們應該積極采取創新措施,借助綜藝節目平臺傳承戲曲,積極培養戲曲接班人,注重對戲曲藝術的推陳出新,戲曲要保持與時代同步。
近些年來,戲曲類綜藝節目呈現出了一定的優勢,其在戲曲的傳承方面貢獻了一定的力量。比如《錦繡梨園》《好戲連連看》《我愛滿堂彩》《叮咯嚨咚嗆》《國色天香》《金聲玉振》等等,這些綜藝節目有著一定的觀眾群體,也有著良好的口碑,促使國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帶來新的機會。前述電視節目通過把當下廣受好評的真人秀節目同戲曲表演結合的形式,將原本面向小眾群體的戲曲表演活動推廣大社會公眾面前,由此所收獲的節目反響也是不同尋常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種節目的播出,使得原本對傳統戲曲表演興趣不高的青年群體,也開始對戲曲文化加以關注。從此種類型節目成功的原因來看,在于其采取了深受公眾歡迎和認可的真人秀方式,并且并沒有邀請專業的戲曲表演藝術者來擔任演出嘉賓,而是邀請了諸多跨界明星參演,節目組將這些擔任表演嘉賓的跨界明星安排作為傳統戲曲文化的學習者,這些明星學習戲曲表演的整個過程完整地呈現給了電視機前的每一位觀眾。這樣一來,這些節目通過利用這些跨界明星,巧妙地解決了傳統戲曲對于年輕觀眾群體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不過在看到這些節目取得成功的同時,必須冷靜地看待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表現為:因為參與前述節目的明星基本不具備任何傳統戲曲表演基礎,因此,為了取得較好的節目表現效果,節目組通常會選擇社會公眾廣泛知曉的戲種。同時,隨著此類節目的不斷發展,同類節目暴露出明顯的同質化傾向,由此也導致了節目的娛樂內容占比要高于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展示占比。對于電視觀眾而言,這些節目在其眼中變得不倫不類,既沒有讓觀眾從節目當中體會到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無法讓觀眾從節目中感受到作為表演嘉賓的明星的戲曲精神。面對這樣的情況,節目組應當積極創新,確保此類節目能夠彰顯出濃郁的傳統戲曲文化氣息,并讓觀眾從中感受到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藝術魅力。在這個問題上,《喝彩中華》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該節目的編創人員沒有選擇跨界明星作為嘉賓,而是邀請執著于戲曲表演的普通民眾來參與節目,由此實現了對“競技”成分的削弱,由此突出了戲曲文化本身。
戲曲自古以來是口耳相傳的,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但是由于戲曲在當代的發展空間有限,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學習戲曲,這直接導致了戲曲傳承后繼乏人。對此,一方面要加強宣傳,突出“戲曲”與“國學”等傳統文化的根脈關聯,強調“戲曲”作為綜合藝術對孩子綜合素養提高的好處;另一方面則要通過文化專項資金的撥付、公共政策的傾斜,大力扶持戲劇團體,給予戲曲人才在職稱評定、綜合考評方面一定的支持和優惠,整體提升戲曲行業的吸引力和美譽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戲曲發展,為傳統戲曲繁榮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對于中華傳統戲曲的發展而言,其必須平衡好繼承同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戲曲從業者應當意識到,對于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并非意味著要確保傳統戲曲文化一成不變、固步自封,而是應當在發揚其中優秀元素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堅持創新,而為了能夠真正達成創新的目的,則還應當立足于對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優秀元素的掌握之上。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編創人員而言,應當積極學習和借鑒先人對于戲曲文化的創作經驗以及創作技巧,以此來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
目前來看,部分劇目盡管標榜創新,但實際上乃是完全運用西洋式處理方式對劇目進行再處理,由此使得傳統劇目變得光怪陸離,而且影響到了公眾的藝術審美。因此,中華傳統戲曲編創者在踐行編創創新的過程當中,應當對于傳統劇目的藝術內涵做到了然于胸,在此基礎之上方才能夠實現不斷的編創創新。
當然,一味地守舊也是行不通的。在中華傳統戲曲當中,才子佳人戲是經久不衰的創作題材,盡管說這個題材符合大眾的欣賞習慣,不過由此也會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甚至可以說,才子佳人戲過多,乃是導致傳統戲曲文化逐漸走向沒落的內因之一。如若戲曲編創人員未能實現對戲本創作的創新、戲曲表演者未能實現舞臺表演活動的創新,則會直接削弱了戲曲文化的藝術生命力。有鑒于此,戲曲編創人員應當立足于傳統劇目的“戲橋”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賦予其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由此將確保戲曲藝術實現推陳出新。同時,不管是對戲曲劇本的改變還是新創,均應當立足于繼承的基礎之上,不斷豐富創作思路。
要想讓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則必須堅持創新,可以說,這也是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在當下以及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對傳統戲曲文化進行創新的過程當中,編創人員和表演人員均應當善于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和不足,在把握戲曲創作藝術規律的基礎之上,發揚傳統戲曲文化中的優秀藝術元素。當然,應當看到的一個問題是,任何創新活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創新亦是如此,其不但要面臨創新過程當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同時亦會受到質疑。但這絕非創新活動止步不前的理由,廣大戲曲工作者應當穩扎穩打,在發揚傳統戲曲文化優秀元素的基礎之上逐步探索出創新的方向。
對戲曲文化愛好者的情況來看,老年戲曲文化愛好者對于戲曲文化的要求較為簡單,其通常對于傳統的戲曲演繹強調非常認可。不過對于年輕群體而言,其通常會認為傳統戲曲文化的演繹形式、演唱強調太過陳舊,因而難以做到接受和認同。特別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文化價值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年輕群體更習慣于用西方審美準則來評判戲曲文化。面對這些情況,對于戲曲文化的創新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戲曲文化的創新目的在于實現和時代的同步發展。也就是說,戲曲文化應當做到對優秀傳統繼承和發揚的同時,在編創方面做到與時俱進,應當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現實社會中為什么欣賞戲曲的大都是老一輩的戲曲愛好者,而中青年觀眾的戲曲需求到底在哪?怎樣的傳統戲曲是他們可以接受的?這些問題,不是戲曲藝術名家能僅靠主觀臆測來判斷的,這需要一系列市場的調查找出具體原因、意見,并最終找出適合的推廣方式,讓年輕人接受傳統的戲曲藝術。作為廣大戲曲工作者不能將問題的癥結均歸咎于年輕群體對于傳統戲曲文化的漠視,而是應當洞悉這一現象下所暴露出的深層次原因,即,時代觀念的差異,使得現今時代的年輕人很難對傳統戲曲文化的演繹方式做到簡單的接受和認同,這就需要戲曲工作者對于年輕群體進行培養,如宣傳媒介的創新、推廣方式的創新等等,以此來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
以上,本文對戲曲傳承與創新進行了論述。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對戲曲等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為此,戲曲傳承必須要遵循時代的發展,以開拓創新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