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佳 (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10000)
21世紀初,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的要求,并開啟了雙語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應著力“適應國際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由此可見,高校國際化發展刻不容緩,雙語課程建設存在合理性和重要意義。10多年來,雙語課程建設蓬勃發展。自2008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設立300多門雙語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雙語課程建設日益成為評價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與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實行雙語教學能夠充分體現“教學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使學生適應全球化發展,有效的獲取世界更新的學科知識。
設計學在中國起步時間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學科,更具有國際化以及多元化的特點,它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新的資訊。通過雙語教學的運用,可以直接使用原版教材,原汁原味的呈現國外優秀案例與經驗。在全球化愈來愈盛行的當今社會,要求高校更多的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
浸入式雙語教學起源于加拿大,最初在上個世紀60年代,把法語作為媒介來向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生教授法語的一種實踐。經過30多年的實踐,CLIL教學法在魁北克地區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據加拿大普查結果顯示,1971年,魁北克地區以英語為母語的青年人中,有一半人掌握了法語,到2001年,掌握法語的青年人比例已經達到80%。浸入式雙語教學要求學生有全部或者一半的時間內,全部浸入在第二語言環境中,進行第二語言的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的積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關于浸入式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方法有了統一的認識。一般來說,浸入式雙語設計的原則:融合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習得性原則。融合性是指,雙語教學不是簡單的語言、或者是單詞語法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將語言內在的文化性,以及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貫穿在整個學習中,從而使語言學習“內化”。第二,浸入式雙語教學擯棄傳統“教”與“學”的區隔——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而是強調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老師可以以提問或者是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口”,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以討論或者陳述的方式進行交流。最后浸入式雙語教學達到“習得性”要求在語言的學習中避免將母語作為中介,通過母語習得的方式,在交流中輸入大量英語。用英語認識事物、辨別事物、理解事物最后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自藝術類專業雙語課程建設開展以來,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首先,藝術類專業雙語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傳統雙語課程強調語言的學習,忽視英語授課和專業知識學習的有機結合,將雙語授課簡單的理解為“外語詞匯擴充+知識點中文講解”。這種教學方式,將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學習完全割裂。其次,藝術類課程雙語教學運行難度比較大。一方面師資隊伍中,能勝任雙語教學的老師少之又少。既要對專業知識熟悉、專業理論精通,也要英語口語流利,運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專業知識。同時具備以上兩種素質的老師極為少見。另一方面,雙語課程建設中,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過程設計、教輔資料收集基本靠授課老師自身,由于搜尋路徑較少、可借鑒的資料有限,要求任課老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增加老師教學準備的工作量。第三,由于藝術類學生大部分為藝術類招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傳統填鴨式英語教學使得他們無法真正將英語運用在實踐中,或是成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對專業英語學習興趣不強,造成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學生普遍反映聽不懂或者不會說,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適應藝術類課程的要求,將“語言與內容融合”(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簡稱CLIL。CLIL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不同的教學主題模塊,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體驗和情感體驗,為藝術類課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CLIL”教學法不僅僅強調語言學習的內容,更注重將語言作為一門工具,把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擺脫傳統的、孤立的外語教學模式。
景觀設計類的雙語教學其本質是專業教學或者說是學科教學,而非英語語言的學習,因此其教學目的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而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高。通過雙語授課,旨在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環境,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外語獲得更多關于本專業的最新科技信息和研究趨勢。在授課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語言的學習,不尊重學生本身的英語基礎能力和接受能力,會使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無法完成教學目標。同樣過分遷就學生的英語能力,只考慮教學效果,英語比例大量縮減,這樣也就失去了雙語教學的意義。
雙語課程建設中,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以庭園景觀設計課程為例,根據課程本身強調實踐性的特征以及藝術類學生英語掌握程度,教學過程中,課程以英文教材為主,選取英國著名景觀設計師,同時也是優秀的景觀教學專家Rosemary Alexander編寫的《The Essential Garden Design Workbook》。這本書深入淺出的闡述了庭院景觀設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如何進行前期場地分析,從垂直、水平、架高、地平等要素找尋合理的庭院景觀設計方案。同時如何選取合適的硬質景觀鋪裝材質以及軟質景觀中植物配置要求與原則。教材充分展示了從最初場地規劃到最終方案完成的全部設計過程,內容詳盡且完整。在雙語教學課件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藝術類學生的英語基礎,教學課件以PPT為主,PPT中主要以英文為主,配以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教學參考資料以中文為主,可以參考武文婷編寫的《小庭園景觀設計》以及日本豐田美紀《庭園與建筑設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補充,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設計類雙語課程主要通過一課一專題互動式的教學,采取“專題”授課的形式,將理論知識與專題實踐有機融合,既能夠完成理論教學的完整性與連貫性,又能將這些知識在實踐中運用。在理論授課過程中,教師多采取中英文搭配的方式展開,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興趣。在實踐環節,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設計方案的陳述與表達。庭園景觀設計課程可以分為“景觀前期分析”、“景觀平面要素和垂直要素設計”“庭園景觀細部深化”等幾大模塊,用專題的方式對相關知識展開闡述。
其次,在課程安排中,創建設計小分隊,每一個小分隊完成特定的設計主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PPT制作和方案英語表達的能力。通過“團隊合作”的力量去推動學生“想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設計類雙語課程打破單一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考核指標。教師對學生能力的考核不再局限于若干張圖紙上的平面圖、效果圖的表現形式。CILI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設計。教師可以以“workshop”的方式引入課堂,提供一套完整的項目任務書,學生在進行前期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完成設計方案。學生不僅僅是把自己的設計方案呈現給教師,更需要用英語表達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理念推演、設計目的、解決途徑。具體而言,庭園景觀設計雙語課程的考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1)學生的平時成績(占最終成績的20%)(2)課堂中學生的討論、發言、以及師生的互動(占最終成績的20%)(3)設計作業最終成果以及匯報表現評估學生對該課程掌握情況(占最終成績的60%)這樣的考核方式既有助于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實踐性,也擺脫了傳統模塊式的枯燥應試模式。
正如上文所說,設計類雙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不是以英語水平提高為最終目標,CLIL更注重英文授課環境的營造,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不需要限定母語與外語的比例,“多母少外”或是“少母多外”的教學形式都可以運用在授課過程中,在授課的過程只需要把握好中英文之間的關系,兩者有機結合。具體來說,在授課的前期,教師可以著重強調本次課程內容中的主要核心詞匯、專業術語以及常用短句。通過示范性的通讀,結合PPT或者板書的形式,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迅速的掌握這些專業詞語的閱讀、聽說與寫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涉及一些理論性知識較強的部分,亦或是相關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以中文的授課方式為主,便于學生的理解,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在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教育背景下,雙語課程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是學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藝術類專業雙語教學模式與方法、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剖析,以庭園景觀設計課程為例,對設計類專業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建構進行探討。藝術類學生英語基礎水平較差,英語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因此藝術類學科中雙語課程建設尤為艱難。基于CILI理念的浸入式學習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將“語言和專業知識”相結合,通過營造英語式的學習環境,以專題為單位展開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在加強學生理解和掌握庭園景觀知識的同時,開闊了視野。最后,教學相長,雙語教學建設過程中,也培養了一批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國際化教學理念,同時又熟練外語的雙語授課教師,為雙語建設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