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冰 (石家莊市藝術學校 050000)
中國傳統戲曲起源于先秦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之上,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入世的態度,記錄了中華民族偉大而輝煌的歷史。但是,在工業文明和全球一體化大潮的沖擊下,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與挑戰。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傳統戲曲進校園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開創了新途徑。在新的歷史階段,如何有效捍衛民族文化傳統,如何在年青一代學生中培養傳統文化的審美欣賞群體,為傳統文化的生存營造穩定的社會土壤,成為學界廣泛深刻討論的議題。筆者認為,對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要繼承發揚,就必須要普及戲曲教育,從娃娃抓起。而戲曲進校園,是事半功倍的聰明之舉。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概念,義務教育階段不可或缺。戲曲作為傳統文化,對塑造學生早期審美觀,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形式。戲曲以唱腔、形體、服裝、道具等綜合性的表現形式,以及虛實相間的程式化設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舞臺審美風格,以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尤其是中小學生,學習空閑時間較多,文化教育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小學教育的全部,戲曲進校園也就成為了中小學師生的期待。對中小學生的戲曲普及,應該側重于基礎知識以及經典唱段和片段。
因為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所以用戲曲啟蒙學生的藝術興趣,有利于全面開啟學生們音樂、舞蹈、表演、美術的天賦,同時用藝術的熏陶,促進文化學習。大學期間也是戲曲進校園的好時機。不能想象,如果中國的大學生都不了解中國戲曲,繼承傳統文化從何談起?當然,大學生對中國戲曲的了解應該偏重于有歷史厚重感的劇目,以及至少十首經典唱段、片段。但是,這里所提及的戲曲教育,不只是指藝術院校內的教學,而是拓展開去,面向社會,廣泛宣傳中國戲曲的價值,并傳授戲曲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戲曲,演唱中國戲曲,熱愛中國戲曲,給戲曲注入新的活力。
戲曲藝術面向社會,進入的渠道有很多,例如;小學、中學、大學、老年大學、各級活動中心、社區等。比較之下,筆者認為近幾年來興起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是個非常不錯的舉措。戲曲教育工作者進入中小學的課堂,面對面展示中國戲曲的特色,激發學生了解戲曲的好奇心、利用孩子的活潑好動易于模仿的特點,手把手地引導孩子們學習唱、念、做、打,在師生積極互動中,“沉浸式”體會戲曲的獨特魅力。
艷美的扮相、華麗的戲曲服飾色彩繽紛、絢麗斑斕,女性著裝的鳳冠霞帔美輪美奐,條條飄帶、層層流蘇、長長的水袖,一定讓女孩子們驚艷;文官們紫袍官衣儒雅端莊、武將的大靠、開氅威風凜凜、箭衣英氣勃勃也會引起男孩子們的關注。如果展示服裝能夠為孩子們量身定做,來一場戲曲服裝秀,一定能激發孩子們對戲曲的好奇和興趣。
在這樣的心態下,開展各式各樣戲曲常識講座更會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校園是培養孩子們文化知識、道德品質、健康人格、美德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對戲曲經典劇目的背景了解、內容把握、主題精神的體會、舉手投足地練習,會加深對劇目中歷史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質的理解和潛移默化。
譬如《長坂坡》中“義”、《竇娥冤》中“孝”、《穆桂英掛帥》“保家衛國”《孟母三遷》“良好環境對人的積極影響”等劇目都可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獨特立體的生動呈現。專業老師把這些劇目的劇情講給孩子們聽,然后手把手教授給孩子們演繹出來,以戲曲的形式為孩子埋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雁蕩山》可以與男孩子武術課、課間操結合;《天女散花》可以與舞蹈相結合;《大碗茶》《前門情思》類似的京劇的唱腔創作適合孩子們身心特點的音樂歌曲。唱段、數板、臺詞、折子戲,身段組合、戲曲廣播操如此把戲曲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結合在一起,同時拉近了孩子們與戲曲的距離,從而真正喜歡戲曲,主動演繹戲曲,了解戲曲,達到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經過一系列活動,選撥一些天賦條件好、自己又喜歡學戲曲的苗子,設立學生戲曲團,由專業老師進一步授課。時機成熟,把戲曲課堂由校園推向生活小區、敬老院、市區休閑廣場,由學生們把能體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改變后的戲曲新劇目演繹出來,帶給觀眾們不一樣的新鮮氣息,吸引、帶動更多的人們了解戲曲、喜歡戲曲、主動欣賞戲曲,擴大傳統戲曲的受眾群體,形成戲曲家校合作,創造全民傳承戲曲音樂的社會時尚。
戲曲進校園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的文化生活,同時讓孩子們了解我國豐富的優秀的文化遺產,從而增強孩子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還給孩子們帶來更加新奇的審美體驗,拓寬了培養孩子 興趣愛好的選擇空間,讓他們的身心從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中得到了更好的滋養,擁有了更為凸顯的中華氣質。
戲曲進校園,對于傳承中華文化、弘揚華夏美德,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好事。這樣好的活動,我們大家都參與進來,相信有各級領導的支持,各有關部門的配合,有辛勤園丁們的無私付出,戲曲的百花園一定會是萬紫千紅滿園春。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重視,并把弘揚傳承和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四個自信里面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文化自信,那么我們憑什么自信呢?是因為我們這個文化里面有優秀的文化精髓,有值得我們學習傳承和領悟的東西,作為戲曲文化的傳承者、教育者和傳播者,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