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雪純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37)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其價值和意義早就超出初衷。千年來,它指導著我國的農事活動,為農耕文明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如今,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更多的是作為文化符號,本文將通過解析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探討它在當下的時代價值以及對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創新。
二十四節氣是祖先們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來的關于時節和氣候的劃分方法。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自古就具有深厚的農耕傳統,“靠天吃飯”則是農耕社會的主要特點。為了保證莊稼在合適的時間進行種植和收割,先民們根據氣候和物候變化發明出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事活動。
據記載,歷史上最早對氣象進行研究的是在三皇五帝時期,那時的帝王非常注重對天文農時的觀測和研究。《尚書·堯典》中有書“日中、日永、霄中、日短”,恰好對應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直至夏朝,出現了有關節氣和氣候變化的記錄文字,是后來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基礎。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則明確提出了二分二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八個節氣,已經為二十四節氣奠基了較為成熟的基礎體系。
而二十四節氣的說法被系統的提出是在西漢,經過了紛亂的戰國時代,西漢淮南王劉安召集了大量學士共同編撰《淮南子》,該書第一次詳細列出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之后鄧平的《太初歷》則將二十四節氣正式定為立法。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極大得促進了我國農業文明的發展,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明。
二十四節氣作為華夏民族的獨特發明,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包括其命名的文學性,和其所代表的民族性。
詩歌在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從《詩經》開始,先賢們就已很重視農耕、生活與文學詩歌之間的聯系,如《碩鼠》《七月》等。二十四節氣除了指導農事活動外,還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學內涵。一方面,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本身就具有文學性,如“立春、雨水、驚蟄、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白露”等名稱,在內涵和意境上已經被賦予了人文藝術色彩,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既能精準的概括時節和氣候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因此常被各朝代的文人墨客引用,作為賦詩題材。
二十四節氣是人類對時間的具化,而詩歌則是人們對世界的具化。世界和時間,文人和二十四節氣,在久遠的歷史中,一直彼此影響,共同譜寫世間萬物的生長與成長規律。文學與節氣的關系,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早有提及,“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樂,心亦搖焉。”當大自然的時節發生變化時,人們的內心情感也隨之變化。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本身具有文學性,于此同時,文人墨客也常會在時節變化的時候,有感而作,以時節為賦。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它與昆曲、中國古琴藝術等其他38項民俗藝術一同代表著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明,代表了先人在氣象科學上的成就。現如今,雖然科學技術促進了氣象科學的進步,更為精準的天氣預報代替了二十四節氣,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它所具有的東方意蘊和民族特性將會在時代的長河中永遠散發魅力。
進入現代社會后,不管是農事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人們都更依賴于天氣預報等更為科學的現代科技手段,但是二十四節氣在經過漫長的歲月沉淀后,不但沒有被遺忘,反而在新時期所擁有的時代價值越來越受重視。
二十四節氣仍然在廣泛的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一方面,一些以農耕活動為主要生存手段的地區,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祖宗傳下來的時令節氣,《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就是用來專門指導農事活動的民間歌曲。“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立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稻苗”,正是這些流傳于民間的俗語歌謠,推進了農耕文明的繁榮。
另一方面,民間仍然在傳承和保留著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風俗習慣。比如冬至時吃餃子不凍耳朵的習俗至今還在北方地區頗為流行,還有立春時一些地區“打春牛、送春牛圖”的習俗。這些風俗習慣伴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誕生,經過千年的沉淀已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正是這些傳統文化凝聚著中國人的心,塑造著中華民族的氣血。
除了社會價值,二十四節氣現如今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種現代設計當中,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與商業融合在一起,發揮出不可小覷的經濟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風元素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各種現代設計當中。包括傳統的水墨、中國畫、傳統書法等藝術。二十四節氣所擁有的獨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也使它在設計界頗受歡迎,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設計層出不群,包括但不限于室內裝修、書籍封面設計、茶具設計甚至服裝等,幾乎涵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二十四節氣蘊含的文化也影響著城市文化,有助于幫助建筑師了解城市人文、歷史、傳統等特點,從而緩解千城一面的現狀。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使得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設計具有了較高的經濟價值,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文藝復興”。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近年來傳統文化的復興趨勢,中小學也都設計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課程與活動,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詞歌賦,就具有非常高的學習價值,既能幫助孩子們認識和了解節氣知識,還能同時培養孩子們的文學和藝術素養,可謂一舉多得。
并且二十四節氣不同于其他的傳統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隨地讓孩子們對天氣和時令進行觀察和記錄,還有利于開發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將二十四節氣的學習引入校園,培養孩子們從小認識自然、尊敬自然的美好品德,并且有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如今,二十四節氣已經可以適用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僅能夠指導農事活動,還能豐富人們的社會活動,更新人們的生態觀念,對于我們的社會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二十四節氣在新時期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價值,如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等等,都彰顯了它善于與時代結合永遠散發魅力的特點。相信未來,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通過應用型人才的宣傳和創新,會繼續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
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蘊含著中國美學,通過發掘和全面梳理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得繼承和創新中國文化。而且將二十四節氣的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既有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會大大的豐富和拓展現代設計領域的表現力,相信在未來,二十四節氣會在這一領域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