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風
測繪是什么?指的是測量和繪圖。測量在古代就有了,《史記》記載:“(大禹)左準繩,右規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從“刻符陶尊”原始地圖的出現,到當今航攝遙感、衛星導航、自動駕駛,測繪留下了人類發展的足跡,地圖印記了人類發展的變遷。
10 月10 日,“測經畫緯,地圖印記——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浙江測繪地理信息展”在浙江圖書館開幕。
地圖的“前世今生”在這里呈現。人們置身世界,卻難以游歷整個世界。更多時候,我們是透過地圖來了解過去和現在的世界。中國繪制地圖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很早已開始了測繪活動。大汶口文化時期(約前4500—前2500 年)的刻符灰陶尊上繪有太陽、云朵、山峰組成的圖畫。部分地理和地圖學家認為這是先民對自然界觀察的記錄,“原始地圖”或發源于此。此次展出的《西湖圖》,繪制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 年)。該圖結合鳥瞰與中國畫手法表現西湖風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杭州西湖地圖。繪制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浙江省垣坊巷全圖》,以傳統立面形象描繪浙江省會杭州城內建筑、河渠、橋梁、官署及寺廟。而繪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的《皇輿全覽圖之浙江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采用經緯實測法繪制而成的地圖。
地圖歷經千年而不衰。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覽選取了浙江省、杭州市在新中國成立(1949 年)、改革開放(1978年)、鄧小平南巡講話(1992 年)、新世紀(2000 年)、黨的十八大(2012年)等各個重要時間節點前后的測繪發展成果,以“圖說變遷、測繪縱橫、地圖之用、神圣版圖、行業掠影”來展示浙江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測繪縱橫”單元展現了測量的主要方法和地理信息應用平臺。數千年來,人類測量地球的活動從未停止,測量方法已從地面測量發展到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衛星大地測量。依托豐富的測繪地理信息資源,浙江省相繼建成了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天地圖 ·浙江”、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政務地理信息采集和共享平臺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有效地服務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測繪經歷了傳統測繪、數字化測繪、信息化測繪的轉變,技術和裝備水平不斷發展進步,測繪地理信息資源日趨豐富,應用更加廣泛,與經濟社會發展、百姓生活越來越緊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產生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數字地圖、全息影像等新品種。“地圖之用”單元介紹了地圖涵蓋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廣泛應用于政府治理、資源管理、百姓生活等方面。導航地圖使用最多。它以電子地圖為支撐,集成各類與位置服務相關的信息,如社會生活、便民服務以及實時交通、三維場景、語音輔助等,為用戶提供信息豐富、交通便捷、體驗良好、立體化的服務。
國家版圖最為神圣。國家版圖指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疆域,正確的國家版圖是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征。“神圣版圖”單元告訴你快速識別“問題地圖”,其常見錯誤有:我國阿克賽欽地區的國界繪制錯誤;我國藏南地區的國界繪制錯誤;漏繪我國釣魚島、赤尾嶼;漏繪我國南海諸島;臺灣省底色設置與大陸不一致,違背“一個中國”原則。
“行業掠影”單元介紹了德清地理信息小鎮以及地理信息行業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