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施京京
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標準化法制體系不斷健全,標準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標準體系日臻完善,標準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更加順暢,標準化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全社會標準化意識不斷增強。70年的歷史畫卷,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標準化事業創造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也見證了標準化工作者的矢志不渝、砥礪奮進、不斷創新。
70年波瀾壯闊,伴隨著新中國的騰飛,我國標準化事業經歷了“起步探索”“開放發展”和“全面提升”三個階段,這也是祖國發展變化日益強大的縮影。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是我國標準化事業的“起步探索期”。這一時期標準主要服務工業生產,由政府主導制定并強制執行,誕生了標準化領域的多個“第一”,如第一項標準《工程制圖》、第一個標準化管理制度《工農業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第一個標準化發展規劃《1963-1972年標準化發展十年規劃》。
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是我國標準化事業的“開放發展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標準化開始放眼世界、走向國際。我國加大了采用國際標準力度,標準化工作開始納入法制管理的軌道,并確定了強制性標準與推薦性標準并存的標準體系。
1978年,我國恢復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員身份,重返國際舞臺。1984年,全國采用國際標準工作會議首次召開,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成為我國國家重要的技術經濟政策。1988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把標準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兩類,同時確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標準體系。2001年,為履行入世承諾、強化統一管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成立。2008年和2011年,我國相繼成為ISO、IEC的常任理事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迎來標準化事業的全面提升期。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標準助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國務院相繼出臺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的發展規劃。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確立了新型標準體系的法律地位,形成了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機制。
這一時期,我國更加積極地履行國際標準組織成員義務。我國專家相繼當選了ISO、IEC和ITU三大國際標準組織的領導職務。我國與許多區域標準組織、國家標準化機構都建立了廣泛的合作機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和技術專家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我國對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貢獻不斷加大。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國家標準36877項,備案的行業標準62262項,備案地方標準37818項,團體標準9790項,企業自我聲明公開的標準114萬項。我國已經組建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1321個,專家有近 5萬名,承擔國際標準組織的秘書處達89個,主導制定國際標準583項,國際標準組織注冊的中國專家近5000名。
回顧我國標準化事業發展歷程,三個歷史性的轉變熠熠生輝:
實現了標準由政府一元供給向政府與市場二元供給的歷史性轉變,改變了過去政府制定什么標準、企業就執行什么標準的局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更加突出了市場主體在標準化工作中的作用,新確立了團體標準法律地位,更好滿足了技術創新活躍、市場需求旺盛領域對標準的需要。
實現了標準化由工業領域向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全面拓展的歷史性轉變。目前我國的標準體系實現了農業、工業、服務業及社會事業各領域的全覆蓋,在國家標準中農業標準的占比達到11.4%,工業標準占比達73.5%,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的占比達到15.1%,服務領域的標準占比正在不斷提升。
實現了國際標準由單一采用向采用與制定并重的歷史型轉變。一方面,我國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努力做到能采即采,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數量超過萬項。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向ISO、IEC提交國際標準的提案,提案的年度增長率已經達到20%左右,成為了國際標準提案最活躍的國家之一。
標準化工作改革是為了理順政府和市場在標準化資源配置中的關系,讓標準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標準化改革六項措施。按照整體推進與分步實施相結合,我國將標準化工作改革分成三個階段推進,每兩年作為一個階段,2019年至2020年作為第三階段,目標是基本建成結構合理、銜接配套、覆蓋全面、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新型標準體系。當前,各項改革總體進展順利,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按照“一個市場、一個底線、一個標準”的改革目標,經過評估清理,原有的11224項強制性標準,包括強制性國家標準、強制性行業標準、強制性地方標準,除了部分例外的領域(比如食品安全、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強制性行業標準和強制性地方標準,都已經廢止或者轉化為推薦性標準。強制性國家標準從原來的3600項壓縮至2111項,強制性標準體系呈現出單項標準覆蓋面寬、總體數量大幅減少的特點。
我國對10萬余項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以及計劃項目進行了全面集中復審,確定了需要廢止的國家標準及計劃2355項,行業標準及計劃4886項,地方標準及計劃5130項,標準滯后和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賦予團體標準法律地位,出臺培育團體標準相關政策,加強團體標準規范管理,團體標準從無到有。目前已有2600多家社會團體發布了9700多項團體標準,如智慧交通、共享經濟、養老服務等領域都誕生了團體標準,提升了標準供給能力,有效滿足了技術創新和市場發展的需求。
全面取消企業標準的備案,建立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領跑者制度。目前,已有22萬多家企業在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公開了114萬多項標準,涵蓋195萬種產品,其中119個產品型號入圍第三方評估機構2018年企業標準領跑者名單,為消費者合理選擇好產品提供了指引,為企業公平競爭營造了良好環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標準制定權,增強了地方標準供給與服務能力,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建立標準化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國務院批準浙江、江蘇、廣東、山東、山西等5省開展地方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各地方在新舊動能轉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及城市建設管理等多領域大力開展良好標準化實踐,獲得了積極成效。
砥礪前行,昂揚奮進。下一步,我國將積極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狠抓改革措施的落地,確保到2020年底前完成改革方案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標準化工作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改革驅動、創新引領,堅持融入國際、走向世界,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彰顯新的擔當作為。
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標準化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眾多民生領域的標準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在消費者領域實施《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消費品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相關標準近6000項,尤其是輕工、紡織行業的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了86%和94%;在養老家政、物流快遞、社會保險等領域不斷填補標準的空白,發布實施了400多項標準。
在兜住安全底線方面,標準化工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涉及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水平,為國家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構筑了安全屏障。截至目前,我國強制性國家標準共有近40 0 0項,涉及食品、消費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等領域。
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方面,標準化工作堅持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和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標準升級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農業領域,我國發布實施了3400余項國家標準,建設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500多個,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工業領域,我國大力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布實施了1000多項國家標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我國積極推進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發布了206項節能國家標準,通過標準的有效實施,實現節能量達到1760億度電;實施化解產能過剩標準支撐工程,發布實施100多項標準,有效支撐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點行業的產能過剩。服務業領域,我國發布實施國家標準5000多項,對規范服務業發展、提升服務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標準化工作堅持創新引領、協同發展,通過健全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緊密互動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相繼發布實施兩個技術標準科技專項五年規劃,健全了科技研發與技術標準研制緊密結合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的力度,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推進研制了300多項國家標準,有效促進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推進實施新材料標準的領航行動計劃,在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領域基于創新技術的研制,完成50多項新材料的國家標準,推進了新興材料的應用。
在社會治理方面,標準化工作堅持試點先行,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國發布實施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的“十二五”行動綱要》《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的發展規劃》,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500多個,制定實施1100多項標準,初步形成了覆蓋廣泛、重點突出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在推動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標準化試點工作和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等方面進行了良好的標準化實踐。
在國際貿易方面,我國積極推動采用國際標準,在機械、化工、輕工、電子等41個行業領域,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采標體系,有效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特別是在家電、特高壓輸電、信息技術、中醫藥、服裝等領域積極向國際標準組織提交標準提案,為完善相關領域的國際貿易規則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的建設中,我國正重點從五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我國圍繞提升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和促進消費升級,持續開展國際標準的比對分析和轉化工作,把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推動一批重點行業的標準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了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國家標準委制定了《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工作計劃》,從2017年到2020年安排國際標準轉化計劃項目達1000多項。截至目前,林業機械、起重機械、土方機械等領域國際標準的轉化率已經達到95%以上。
我國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分等分級等作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圍繞鄉村振興推進安全優質、綠色農產品的供給;通過農村綜合標準化改革工作和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推進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標準體系,完善鄉村治理標準,促進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我國主要圍繞產品、工程、服務等傳統產業領域,大幅提升標準水平,以高標準推動高質量發展,健全工業產品以及一些重點消費品的質量安全標準,筑牢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優化制造業高端化標準體系,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倒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重點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標準制定工作,實施新材料標準領航行動,加快完善人工智能、物聯網、網絡安全、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機器人、智能制造、可持續金融、電子商務等標準體系建設和應用,構建了由基礎通用標準、整車標準、關鍵系統標準、充電接口、基礎設施等方面組成的中國電動汽車標準體系。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急需先進標準體系支撐,我國制定發布了132項標準,其中國家標準84項、行業標準48項,規范了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我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與利用、綠色生產與消費、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加強能耗、能效、水效等強制性國家標準的更新和升級,提高準入門檻,同時提高大氣、水、土壤等質量標準的水平,支撐打贏污染物防治的攻堅戰。
站在新的起點,我國市場監管部門及廣大標準化工作者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深入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努力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抓緊制定實施中國的標準化戰略,更好支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全面標準化建設,提升標準水平,完善標準體系;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準化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與相關國際標準組織和國家標準化機構的合作交流,努力為國際標準化的創新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揚帆破浪一路歌,春華秋實滿芬芳。70年風雨兼程,留下了標準化工作者光輝的足跡。展望嶄新的未來,我國標準化事業任重道遠、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