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古滕客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家三代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國慶情緣,不論是五六十年代的游行慶典,七八十年代的閱兵儀式,還是新時代的旅游,都隱藏在人們記憶的深處。三代人的國慶情緣,每個人為之奮斗的夢想,匯聚而成的,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父親出生于建國后的第一個國慶節。對父親來講,國慶節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天不僅是他的生日,而且他的名字還是“國慶”,父親和母親結婚也是在國慶節。所以,父親一生重要的節日都與國慶節有關。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日子艱難,很多生活用品都是憑票供應。蘿卜、大白菜一度成為我家餐桌上的主菜,家家戶戶都在腌制咸菜。現今的人們,恐怕很難設想當時的情形。
父親說,那時過國慶節,沒有什么彩燈,只是用白紙糊個燈籠,請位先生畫上畫兒,就完工了。父親記憶最深的,是當年的國慶游行方陣。方陣由工人、農民、學生等各個階層組成,其中還穿插著打腰鼓的,舞獅子的和踩高蹺的。當年的公私合營讓老百姓非常有沖勁,無論什么行業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為新中國的發展而奮斗,讓中國不再受外國人欺負!
說來也巧,我也是伴隨著東方紅的音樂呱呱落地的。國慶節的第二天就是我的生日。我出生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買上一身新衣服,換上一雙新鞋子,吃上一頓好吃的……生逢國慶的我,似乎更有理由滿足自己的生日愿望。我兒時過生日,母親都會準備幾個好菜,父親會給我5元零花錢。我喜歡叫上小伙伴,跑向附近的小商店,買水果糖解饞。記得我十幾歲一個生日,母親帶我去一家影樓,拍攝了當時流行的沙龍照,讓我高興了很多天。
我那時的國慶節,就是一個狂歡日。滿街掛著紅旗,大人給小孩一些零用錢,讓他們瘋狂地消費一把,買一輛小汽車玩具啦,一本小人書啦,一根棒棒糖啦,讓他們高興一會兒。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國慶節的閱兵式。從1984年的小平同志閱兵,到1999年的江主席閱兵,再到2009年的甲子大閱兵,我每一次都是早早地就等在電視機前。兵種在變化,武器裝備在更新,這無疑是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強盛的最好證明!
兒子作為一名標準的“九六后”,剛剛工作的他,對父親和我說的這些都沒有太多印象。一提到國慶節,他想到的就是旅游了。兒子說:“平時生活那么忙,難得趕上放假,當然要出去放松一下。”兒子說他要和同學去一趟蘇杭,趁著放假到江南水鄉休養一下。
“不過我有好多同學‘國慶節’都在加班,”兒子邊說邊打開手機,給我看了他的朋友圈,“這個是在醫院實習,這個今年剛考上警察,他們都是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放假。”兒子手機上一條又一條“曬工作”的狀態,也許沒有風景自拍的照片好看,但正是這些工作人員的堅持,才能讓我們有一個完美的黃金周。
三代人的國慶情緣,見證著不同的生活變遷,見證著中國夢的逐漸實現!我為生活在這樣的國度,感到驕傲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