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37)
姚永樸,字仲實,出身文學世家桐城麻溪姚氏,是桐城派末期的主要作家。姚氏自幼勵志于學,專治于經(jīng),融會貫通漢唐注疏及宋元明清諸儒學說,在諸史、音韻方面也頗有造詣。《文學研究法》1是姚永樸先生任北京大學教席時編寫的一本文學研究教材,也是桐城派作家唯一一部系統(tǒng)闡述桐城派文論的的著作。該書借鑒了《文心雕龍》的體例,來闡述桐城派的古文義法。吳孟復先生評此書“是我國文章學專書,迄今還沒有一部書可以代替它”(《桐城文派概論》)2,可見此書的重要地位。
“文學”在先秦時期是一個泛文化的代名詞3。與經(jīng)、史、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中國古代,文學的作用不可小覷。魏文帝曹丕以“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一語,對文學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4。《文學研究法》是一部教材性質(zhì)的文學研究讀本,由姚永樸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編寫,供師生研習之用。該書以國立法政學校講義《國文學》四卷為藍本,以類相從,共計四卷,又分二十四目:起原、根本、范圍、綱領、門類、功效;運會、派別、著述、告語、記載、詩歌;性情、狀態(tài)、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剛柔、奇正、雅俗、繁簡、疵瑕、工夫。書尾還有一篇結論對全書做了概括性總結。
第一卷主要講了文學本質(zhì)論和文學特征論,講清文之所以為文的特質(zhì)。本卷以文學為中心發(fā)散,對文學的起源,文學的作用,文學的本質(zhì)特征,文學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清晰了這些關于文學的概念。通過厘定文學及與文學相關的概念,為姚氏宏整的文章學體系打下基礎。《起原》《根本》兩篇探討了文學的產(chǎn)生和根本特質(zhì),《范圍》一篇言明文學有廣義之范圍及狹義之范圍,《綱領》篇說的是以“義法”為首的桐城派文學綱領,《門類》篇詳細介紹了姚鼐《古文辭類纂》中所分的十三類文學體裁,《功效》篇強調(diào)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即論學、匡時、紀事、達情、觀人、博物。第二卷詳細介紹了文學的發(fā)展過程和具體的文學體裁。《運會》一篇探討的是今之文學史觀,囊括文章的具體運用問題。《派別》介紹了各種文學流派的產(chǎn)生及在歷史進程和文學發(fā)展中的意義,兼含文體論和風格論。此卷中《著述》《告語》《記載》《詩歌》則對具體的文學體裁及其基本特征作了詳盡的闡釋。第三卷是文學作品構成論,姚氏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討論了文學作品的構成要求。《性情》《狀態(tài)》《神理》《氣味》構成了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性情》篇要求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狀態(tài)》篇討論了文章的格調(diào)品位問題,兼含文品與人品問題,《神理》《氣味》兩篇則重點關注文章的內(nèi)在氣韻。《格律》《聲色》探討的則是作品的形式要求,強調(diào)文學作品的聲律之美及“因聲求氣”之法。第四卷是文學作品風格論。《剛柔》是風格的內(nèi)在特征,此篇詳細介紹了姚鼐的陰陽剛柔文論之說。《奇正》是風格的外在表現(xiàn),《雅俗》《繁簡》《疵瑕》《工夫》四篇分別闡述了文學作品的不同語言風格問題。
姚永樸先生學富而宏,博稽約取,在論述中廣泛引用各家之言。其征引之博大鴻富,不是泛泛者所能為。據(jù)統(tǒng)計,在卷一《根本》一目中,引用資料有《左傳》《論語》《禮記》《孟子》、韓愈《答尉遲生書》、韓愈《答李翊書》《勸學》《法言》、王充《論衡》、徐幹《中論》、顏之推《家訓》《易?賁卦》《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吨芏Y?地官》、韓愈《送孟冬野序》、王通《中說?天地》、韓愈《答李秀才書》、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后》、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宗元《報崔黯秀才書》、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柳開《應責》、穆修《答喬適書》、歐陽修《答吳沖秀才書》、蘇軾《祭歐陽公夫人文》、曾鞏《贈黎安二生序》、司馬君實《迂書》、周子《通書》、《莊子》、《史記》、王介甫《上人書》、王介甫《上邵學士書》、程子《答朱長文書》、顧炎武《日知錄》、顧炎武《與友人書》、黃庭堅《答秦少章書》、蘇軾《與李方叔書》、姚鼐《答魯賓之書》、吳定《與友人論文書》、錢儀吉《與弟警石書》、曾國藩《日記》凡四十一條。作者自己的觀點則簡明扼要,通過引用的著述表現(xiàn)出來。
《文學研究法》“其發(fā)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龍》”5,該書共四卷二十五篇,在體例與結構上與《文心雕龍》相呼應。《文心雕龍》共五十篇,除《序志》外可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分別闡述了文章寫作的總原則、體裁論、寫作方法論、創(chuàng)作風格論。《文學研究法》師法《文心雕龍》,共四卷,除《結論》外,共二十四篇。每卷的內(nèi)容上文已有詳細介紹,不再贅述。除了在體例、結構上取法《文心雕龍》,在內(nèi)容論述上,《文學研究法》也大量吸收了《文心雕龍》的觀點。“其在范疇界定、命題闡釋、文學史論等方面大量征引《文心雕龍》”6,據(jù)葉當前先生統(tǒng)計,“《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龍》共62條”7,因此,《文心雕龍》可以說是貫穿了《文學研究法》始終,成為本書不可缺少的理論來源。舉例來說,《功效》篇引用了《物色》440余字,占《物色》原文的三分之二;《運會》篇引用《時序》1921字,基本將《時序》原文全部引用,占原文十分之九;《性情》篇征引《情采》300余字,占原文三分之一;《神理》篇引《神思》370余字,占45%8。這些數(shù)據(jù)足以見本書對于《文心雕龍》內(nèi)容、思想的傳承。關于本書中對《文心雕龍》的具體引用條目,可參見葉當前先生的《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龍>考》。
在桐城派眾多作家中, 方苞、劉大櫆、姚鼐并稱為“桐城派三祖9。姚永樸先生作為桐城派嫡傳,在此書中“恪守姚氏家法”10,對本派代代傳承流傳下來的文學思想進行了整合。從具體數(shù)據(jù)上來看,據(jù)葉當前先生統(tǒng)計,《文學研究法》征引姚范文論40條,征引姚鼐文論69條,征引方苞文論26條,征引劉大槐《論文偶記》55條,征引曾國藩文論50條,征引方東樹《昭昧詹言》22條11。而根據(jù)汪瑩先生的統(tǒng)計,《文學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論多達84處, 主要出自《惜抱軒尺牘》《惜抱軒詩文集》《古文辭類纂評注》和《今體詩鈔》四部著作12。《文學研究法》各處還融入、穿插了桐城派其他作家如梅曾亮、吳汝綸、張裕釗、戴鈞衡等人重要文論觀點。可以說,通過此書中的征引,可以管中窺豹,大體了解桐城派主要的文論觀點與思想主張。
《文學研究法》撰寫于1914年,此時正值舊學與新學交替之際。作者本人既是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也是北京大學這所新式學堂的文科教員。肩負了雙重身份,作者對傳統(tǒng)的桐城派文論進行了新的調(diào)整與闡述,試圖努力證明桐城“義法”適應時代要求的可行性13,自覺不自覺地將桐城文論與時代接上軌,有效糾補了桐城派文章理論的不足。作者在桐城派文論的宏觀基礎上容納百家,集其大成,著成此書,不僅僅對本派文論做了經(jīng)典的總結,還為本派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其在新舊觀念交替之際,保持活力,活躍于文壇。
注釋:
1.姚永樸著,許結講評.文學研究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吳孟復.桐城文派概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80.
3.程嫩生,文洋.經(jīng)史之學與清代書院科舉文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06):95-100.
4.程嫩生.清代書院“以古文為時文”教育論析[J].中州學刊,2018(12):136-141.
5.姚永樸著, 張瑋序.文學研究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16:卷首.
6.葉當前.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龍》考[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一輯)——中國文論的詮釋學傳統(tǒng)[C].: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2015:16.
7.8.11.葉當前.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龍》考[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四十一輯)——中國文論的詮釋學傳統(tǒng)[C].: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2015:55.
9.程嫩生,陳苗苗.“桐城派三祖”論科舉與時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為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8(03):123-128.
10.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 (上編)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63.
12.汪瑩.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論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4):7-14.
13.楊福生.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述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5):85-8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