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科技大學 710021)
伴隨著歷史的長河,我國的刺繡技法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相關資料顯示,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就已經有了織繡技術的痕跡。在五千五百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就有用“韋繡”技術制作的皮件。澄城刺繡同多數的民間刺繡一樣,是民間婦女在生產活動中衍生的一種民間藝術,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人生禮儀、歲時風俗等有著緊密的聯系,擁有久遠的歷史。婦女使用針線進行縫紉和紡織活動,用豐富飽滿的想象,充實穩定的構圖,和諧雅致的色彩,流動飛揚的氣勢,謳歌著生命起源和民族繁衍這一重大而古老的主題,進而繡出精美的圖案,。
農耕文明是澄城刺繡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文化環境。民俗文化是澄城刺繡圖飾題材的主要文化資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早已脫離了農耕文明,進入信息化的新時代,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嫁禮品、生子慶壽、喪俗祭祀等民俗活動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澄城刺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生存環境正在逐漸消逝。而面對時代的推進,我們既無法重構非遺生存的原生土壤,也不能讓非遺的傳承群體脫離現代的社會。
一方面,澄城刺繡有著豐富的品類,按使用功能劃分有枕頂、云肩、裙子、圍嘴、馬甲、肚兜、抱肚、鞋帽、遮裙帶、頭發夾、荷包、布藝、屏帳、圍嘴等。并且具有針工細膩、圖飾簡潔明快,配色和諧雅致的基本特征,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于一體。另一方面,澄城刺繡飽含著深刻的民俗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是保留了渭北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的手工藝。產生于民間婦女的生產活動之中,反映了民間婦女的智慧與淳樸,以及對藝術的追求,從它的構思、圖案、用途看,是研究渭北一帶民眾的信仰觀、人生觀、審美觀的最好材料,體現了普通民眾的感情氣質、心里素質和民族精神,因此也具有歷史與民學研究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計劃的提出,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對中西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其中,陜西民間刺繡以熱烈奔放的圖樣,艷麗的色彩、吉祥的寓意開始成為了人們喜愛的藝術品之一。然而,澄城刺繡在時代的影響下與遭受了重重阻礙。
首先,社會結構的改變對澄城刺繡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社會已然發展成為了“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人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西式審美的影響以及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導致現代人對于像澄城刺繡這樣的傳統文化少有問津。澄城刺繡豐富的樣式以及手工作坊的生產形勢也難以應對當今機器生產的沖擊。同時村民無法熟練的操作互聯網營銷,將自己的產品文化宣傳出去也是一大障礙。
其次,刺繡產品的品質高低沒有明確的指示。澄城刺繡作為古老的傳統手工藝技法,制作過程并不簡單,而且耗時較長。制作精良的澄城刺繡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卻很難在現代人的審美中獲得認同感。而流水線粗糙的藝術作品,雖然可以降低成本獲得短期效益卻將澄城刺繡的傳統藝術湮滅了。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需要立足于當下而面向未來的,這就要求在非遺保護中需要更加重視宣傳與傳播工作,來提高非遺在未來的生命力。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規定各締約國要“向公眾,尤其是向青年進行宣傳和傳播信息的教育計劃?!蔽覈?011年6月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也規定“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目前,澄城刺繡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多年來代表陜西參加了“中國民間藝術展”、“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新絲路文化藝術交流展”、“中國西部十一省、市(區)刺繡精品展”等大型展覽和交流活動。澄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已于2005年建立。已采取的保護措施有:對民間刺繡進行普查,對傳承藝人登記造冊;召開民間刺繡能手座談會,向民間藝人宣講政策;建立民間藝術展廳;收集民間繡品等。然而在目前現有的保護計劃中,可以發現整個項目重調查、記錄、存檔;輕宣傳與傳播。
從傳播環境來講: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有關部門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支持。其次,隨著“新絲路”戰略計劃的提出,陜西作為“新絲路”戰略計劃的起點,有著開篇立意,首當其沖的重要地位。“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陜西作為“新絲路”的起點,具有著良好的發展背景以及發展條件。第一,陜西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作為中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秦、漢等多個政權都在陜西境內建都,漢、唐文化在陜西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陜西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第二,陜西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當代陜西作為中部地區,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其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征。發展初期相比較其他地區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水平較低,導致了該地區的傳統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但也正因此,該地區的傳統文化保留了獨特的民俗魅力以及原生風貌。澄城刺繡的傳播有利于陜西本土文化發展,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
從傳播內容來講:澄城刺繡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藝術魅力,其表現形式花樣繁多,色彩搭配和諧雅致,制作手法繁雜多樣。由于陜西地域在信息時代還未到來之前,文化的發展深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因此澄城刺繡很好的保留了陜西本土文化中原始、淳樸的民族特點。原汁原味是陜西民間刺繡不可多得的優秀品質。
從傳播方式來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多媒體技術,給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變革。手機、電腦、數字化電視等多媒體設備成為了新的傳播媒介。傳播的平臺大多數也是以網絡為支持的數字化平臺。其中,動畫作為一種新興的多媒體傳播媒介,其內涵與功能十分豐富。動畫既是二維、三維空間獨特的造型藝術,又是載音載相的動態表演,高兼容性、趣味性與解構性的結合,讓動畫作為一種新媒介,為非遺的傳播貢獻了一份獨特的力量。動畫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豐富的表現手法與方式,同時,動畫“數字化”的基因也讓它的投放平臺更適用于網絡、數字電視、移動設備等新媒體平臺之上,傳播環境的擴散、傳播方式的靈活多樣、傳播受眾面的擴展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強化,都在為澄城刺繡的傳承與傳播錦上添花。
從傳播受眾來講:多媒體的傳播方式,可以讓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到澄城刺繡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非遺的保護行列之中也是非遺宣傳與傳播的主要目的之一。當代社會下,青年人在多媒體平臺接受信息的幅度和范圍逐漸增大。高信息量、快節奏的信息輸出成為了現代傳播媒介的主要特點之一,在這樣的特點之下,借助現代媒體的傳播特性,青年人將會對傳統文化擁有更好的接納性,而不僅僅是從書本上進行了解。
澄城刺繡作為實用與審美并存的民間藝術,在發揚陜西本土文化,中國民俗文化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新媒體環境下,澄城刺繡作為非遺在宣傳與傳播方面,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立足本土文化,采用多媒體的傳播手段,打開新時代青年的發展市場,提高澄城刺繡在人們心中的認識,尤其是讓更多的青年人可以了解到民族風俗的趣味以及民間刺繡的精致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