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 430000)
當今的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現代人慢慢意識到審美教育的對于人生來說是有一定意義的,而且發現審美教育的功能是其他教育種類都不可能取代的,在學生時代,尤其是大學階段的教育,審美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哲學家鮑姆嘉通所創立的美學學科,他指出“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就是美。所謂感性認識,是指在嚴格的邏輯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綜合,包括感官的感受、想象、虛構、感覺、情感等”1,“美學”這個詞語的理解上來說,總是離不開“感受”、“感覺”,這與審美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從美學專業理解審美是什么,是有一定困難的。審美經驗、審美活動、審美態度、審美感受的理解,都有助于我們理解審美的含義,理解審美教育的意義。
審美,涉及到了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等,綜合方方面面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形成審美經驗,往往會被理解成為一種新的人生境界。一般而言,“審美”是指對于美的對象的認真分析理解,重點相關的詞語,諸如:審美知覺、審美判斷、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
席勒在其著作《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審美教育,“有身體健康的教育,有智力認識的教育,有倫理道德的教育,有審美趣味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感性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整體達到盡可能有的和諧2”。席勒在這里對審美教育進行較為具體的解釋,和我們理解和接受的審美教育是比較接近的。
20世紀早期,隨著一批學者的留學經歷,關于美學的思考漸漸進入我國的視野,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美育或者審美教育的理解,美學學者們有著不同的想法,個人比較贊同的是美育是可以將美學內容和教育學內容相結合,把美學的理論和美學的研究方法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進行滲透和應用。
我國目前來說,學校的教育的主要精力還是比較關注對學生的講授知識,學科方面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的講授上,尤其是在學生的審美能力的重視上,還是遠遠不夠的,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到應試教育一定會逐漸被素質教育替代。
高校的美學方面的課程很少,多數是賞析類課程,或者一少部分主要是藝術類的,而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教育中的那種審美感受則是基本被忽視,對學生對美的對象的感受,以及審美的情操培養和審美眼光、心胸的提高的相關培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當前高校美育實施內容單一,課程設置不全面,甚至是將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混為一談。這是不利于審美教育,也不利于藝術教育的發展的。要從理論上區別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可以承認的是審美教育的一個側重面確實是藝術教育,同樣是可以通過藝術教育來進行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在很多大學里已經被定義為是向學生教授一種技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生存技能,培養的是學生單一的藝術能力,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能可以感知并獲得某些不完整的枯燥的審美體驗。我們這里關注審美教育應該是從內到外的,內在感受為基礎,通過感受,可以更加廣泛的進行審美相關的教育,培養學生們的感受美的能力、欣賞美的能力以及非常重要的可以創造美的能力。這里必須再次強調,審美教育是審美教育,藝術教育是不能替代審美教育的,不論是否從事藝術創作,都是可以并且需要進行審美教育的。在美學專業上去理解美育,它是有著很寬泛的內容的。
開設審美課程絕對不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唯一方法,在當前高校做的很好,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養的重要手段。我們要認識到課堂內的審美教育是局限的,很重要的審美活動是在課外,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在活動中,在學生沒有發覺的情況下,對學生產生了審美感受,對美進行了理解,吸取了創造美的能量,美的創造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是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
大學生審美教育在指定其教育目的時,一定要明確其主要的意義,意在提高和熏陶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力和審美能力,在大學生時世界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期,要影響大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塑造完美、理想、健全的性格,實現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現在高校的教育確實存在片面化的問題,這是因為受到社會風氣以及社會壓力的影響,教師,學生,家長都是站在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適應多變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機械化的培養學生的技能,成為工具化的人,機械化的工具,失去了對美的發現,對美的感受,對美的創造,使得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功利化取向嚴重。曾經科學被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科學知識就能改變命運,就能獲得成果,這樣理解“科學”,狹隘的把教育變成獲得金錢的手段,高校教育就變成了功力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唯利是圖的機械人,變成了利益的奴隸。
功利化的教育帶來的影響就是進入到高校學習,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是學生審美能力仍然是處于較低水平,認為審美是為了放松和逃避,對于高雅和低俗,沒有辨別能力。審美教育需要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
高校的審美教育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基礎審美教育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還可以進一步面對高校學生有針對性的審美教育。
高校教師方面,從言行、穿著等多方面去思考關于美的問題,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課程的同時,身處于美的世界,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知道自己的所教授的科目里的審美因素,以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感染學生。教師精選細挖教材,加強自身美學修養,重視備課過程,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常規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審美化的教育中感受知識的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滲透著美的影響力,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
學生審美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在高校,高校開設的審美教育課程,審美教育的課程建設,就顯得比較重要。審美教育課程偏重于藝術學習,但并不是說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是無關的,恰恰相反,他們是互相聯系相互促進發展的。在課程設置時,要考慮適合大學生的審美活動,課內課外實踐活動的相配合,讓學生在高校階段的教育,對其一生的生活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學習到欣賞美、享受美、創造美的本領。高校還可以通過校內現有資源多方面多形式的推廣美學美育,讓學生逐步感受其對自己的影響,例如,建設校園文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宣傳,學校的文化氛圍與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相一致,力求在大學期間審美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學生心靈。
美學專業是一門研究美與審美活動的學科,是審美教育的理論基礎,美教育在美學理論的指導下更有效。但是在目前高校審美教育與美學理論大多與審美實踐相分離。學生不知道“美”是什么,這樣根本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審美理解,在審美實踐中有必要與美學理論相結合。通過對美的本質、形態、特征和范疇的學習,使學生對“美”有基本的認識才能更好的在生活里感受美。在掌握美學理論的同時,審美實踐進行,讓理論在實踐過程中,更容易被記憶。
高校課堂教學中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相結合外,還要滲透到生活里,讓高校大學生不沉迷于網絡游戲,低俗娛樂,而是走進畫展、音樂廳、劇院等環境,多感受藝術氛圍。同時,高校審美教育課程與高?,F有藝術資源相結合。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同樣可以開設涉及審美教育相關的課程,鼓勵和建議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一定修一門與審美教育相關的課程,同時鼓勵參與到藝術團或藝術學院舉辦的活動中去。
高校審美教育課程以審美實踐為主,加上基礎的美學理論知識的滲透,將審美實踐與美學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這不僅需要高校教師自身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了解和理解美學相關知識,而且高校教師還需要把美學的理論和自身專業知識有效結合,在有效的教師給學生。這對高校教師有一定要求,高校應該從青年教師的培養開始重視。
美是人類的生活理想,又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動力源泉。高校應該逐步消除傳統教育的弊端,重視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有發現美,享受美,感受美的能力的人。在自然界,社會生活,精神產品等不要忽視美的形式,審美教育無時不刻的在對人們的心靈進行渲染,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使得人們的心靈和行為等得到美化,從而使社會的整體的人們的道德素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