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21000)
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觀點下來看,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在生活中進行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發展而教育。生活和教育是不和分割的,教育應是一種貼近生活實際,具有生活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的活教育。新課程標準定位的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這一性質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具有內在的契合性。生活教育理論對現今教育改革以及對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生活教育是在生活上施行教育,以生活為中心,主張教育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為了教而教,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以及適應社會和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養。實際上就是要在生活中注入教育,教育在生活中進行。生活教育理論具體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方面主張。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其豐富的內涵和理論觀點,均聚向一個中心---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具有教育的作用,教育是為了改造實際生活,是供給人生活需要的教育,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教,必須在生活中進行,通過實際生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
社會是一個開放鮮活的大課堂,社會生活中無時無處不隱存教育的意義,可以說生活教育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也是全面的。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與生俱來,與生同去,與生命共始終。生活與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學習就不是真正的學習,只有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才能從人的生活實際出發,適應人的生活前進的需要。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的場所論。陶行知先生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打破學校與社會間的這座圍墻,打破傳統學校的時空界限,教育不能僅限在學校的圍墻內學習書本上的文字,社會這個大環境才是真正的教育場所,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在社會這個大校園里,有廣闊的教育的空間,豐富的教育材料和無盡的教育資源,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必須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
說到這里有人便會疑問,既然社會就是學校,那么還要建學校做什么?“社會即學校”是說教育應是廣泛的,大眾的,甚至是世界的。學校大門設有種種限制,把一部分人拒之門外,課堂上的知識更不能完全教會人們所需的各種社會生活的能力。所以我們要走出校門,走出城門,甚至走出國門,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教學做不是一件事,而是相互關聯的三件事,是具體的生活法和教學方法。這與教育改革所強調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內在一致性,教師要教好,學生要學好,怎樣將教好與學好共進呢?那就要做,就要實踐。會的人在做中教,不會的人在做中學,因而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統一,行是知之始,便是要在做中去探索去發現真理。所以說教學做這三件事是相互聯結,互相促進的。
想想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僅僅為了認識書本上的文字嗎,只是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嗎,或者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要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真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求真,不僅要學有所得還要學有所用,最終才能學有所成,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推動個人及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當今科技及工商業迅猛發展,教育卻日益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與生活相脫節,并且距離越來越大。當今教育改革加大力度,指出教育與生活在一個新的基礎上相結合。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在要求與本質屬性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是促進教育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現代科學的終身教育理論。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這恰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相契合。生活教育具有知識性、生活性、時代性、創造性、針對性和開放性,這為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生活教育理論對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構建和創新教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課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可以說生活教育理論是活動型課程構建的一個強大的理論支撐和重要的價值向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教育內容要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主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教育內容應源于生活,生活實踐與教育是相融合,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開放性有利于加強師生間的聯系,發揮學生主體性;在形式和內容上更生活化,更體現實踐性,使理論知識在生活中找到落腳點。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說,由于生活教育理論在課程中的逐步滲透,從而使課程有了一個質的改變和創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完善的活動型課程。
生活教育理論是促進教育現代化和人的現代話的理論。生活教育立是足于時代,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著眼于現代化而提出的現代科學的教育理論。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更新舊的教育理念,改革舊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創新教育方法手段、教學模式、教育評價體系及教育管理體制,以適應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生活教育理論提倡教育全民化、終身化、開放化、科學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培養人的現代素養。貫徹生活教育理論于課程實施中,立足生活實際,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真正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發展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上課形式仍然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加上課程內容缺乏趣味性,因此學生很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逐漸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教育理論為基礎構建活動型課程,將實際生活中特別是學生身邊的鮮活事例帶到課堂上來,與相關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創設情景,設置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做中學,切實感受知識理論的對生活的用處,培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育要以“生活”為基礎,不與實際生活相聯結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學了就能用,孩子就會有獲得感,就會愿意去學,愿意去生活中發現去探索。這也同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探索的熱情。求知的熱情比學什么更重要,學習熱情的培養也是以好的學習內容為基礎的,缺少了適當的學習內容,學習熱情也是窮乏的。所以設置貼近生活的課堂活動尤為重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提煉生活主題,合理設置議題,圍繞議題展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生活是動態的,設置具有時代性與開放性的議題,往往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通過鮮活的案列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內容。案列材料的選取要立足于生活實際,特別是學生的身邊人、身邊事,同時要貼近國家的時政方針及政策。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應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多種課內外探究活動設計,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澄清概念、深化認識,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在課堂上,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適當活動,如模擬政府、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模擬居民委員會等,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如果有條件或者需要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教學做合一。靈活安排教學內容,開發利用好校本課程資源,根據當地的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有所用,讓學生得以從學習知識走向學會生活,從學校生活走向社會生活。
生活教育理論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以人為本理念,強調人的個性發展,認知發展和人格發展,使學生適應并學會改造社會。同時重視人的社會實踐能力,強調教育的人文性。教學活動中,一是教學活動突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要了解每一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設置活動時盡可能按每位同學性格特點,氣質類型進行分組合作讓每一位學生得到與自己心理品質相適應的鍛煉,逐步提高學科核心素養。二是從“教學做合一”思想出發,學校應當把教育轉移到學生的活動上來,通過學生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在生活中運用為止。這一點上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合力,共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大環境。
雖然現在教育課改、課程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沒有取得多少成效。原因有很多,其中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是一個很大的影響落實的因素。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的就是高考這個終極評價,傳統灌輸式的教學其實也是由于高考這個終極評價,高考看的就是卷面上的分數,老師和學生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里灌輸,死記硬背住理論知識爭取在高考中勝出。這嚴重忽略了學生核心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評價方式的革新尤為重要,必須落到實處。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同時評價要有針對性,利用好互聯網建立完善的檔案袋評價。
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的構建,應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生活為中心,理論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的活動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