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210037)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旅游時代已然到來,人們對旅游體驗的要求逐漸提高,對旅游資源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內涵化的趨勢,更加追求旅程中高質量的文化體驗。基于這一形勢,諸多旅游開發項目在開發過程中更加注重體現景區的文化價值,一方面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通過文化移植的方式,將不屬于本區域的文化與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對當地游客的文化吸引力,文化移植作為一個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對旅游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旅游項目通過文化移植很好的組合了旅游資源,成功吸引了當地游客,發展強勁;同時,許多缺乏文化底蘊的旅游開發項目簡單片面地進行文化移植,僵硬地將其他地區的文化植入到當地景區中,在這一過程中丟失了本土文化,嚴重浪費、破壞了旅游資源。
因旅游開發中進行文化移植而呈現出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一些新興景區為了滿足游客文化需求的快速發展,直接移植其他地區受眾較廣的文化,忽視挖掘自身文化內涵的重要性,不考慮當地文化空間的狀況,盲目的抄襲照搬,未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喪失了其自身原有的文化魅力,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這些景區在文化移植時陷入兩種誤區,一是刻板移植形式,忽視文化內核,二是移植的元素龐雜,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喪失文化的本真性,傳播給游客錯誤虛假的文化。二,過度的商業化與文化移植在發展中“相輔相成”,景區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過度商業化,商業網點大增、商鋪劇增,大型的裝修在損壞了建筑的傳統風格的同時,更干擾了景區試圖傳達的文化內涵。同時,文化移植現象的增生使得這一問題愈發嚴重,文化的移植完全為了商業服務,該問題在食物這個載體中表現顯著,各個景區都可以看到的長沙臭豆腐、大香腸……這些不屬于當地特色的商品的進入,使得具有當地特色、承載當地深厚文化底蘊的特色物品受到了沖擊,淹沒于商業化的大趨勢下,在此發展下,必然造成景區發展的同化與固化。
本研究著眼于旅游開發過程中文化移植不當的現象,結合成都龍潭水鄉、武漢光谷廣場等開發實例,探究旅游開發中文化移植應該規避的問題,幫助旅游項目開發者避免陷入開發誤區,合理利用文化移植的方式組合旅游資源,開發出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項目,在保護旅游資源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移植的原義是指將植物移動到其他地點種植,也可比喻為引進別處經驗、長處等。廣義的文化是指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人類社會的一切精神和實踐活動的總和。趙建華等人認為,文化移植是指一種文化進入另一文化環境,并在這一環境中扎根成長的過程,“亦即不同類型的文化遭遇后所發生的情形”。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文化移植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譯、法律、影視作品、建筑等方面。在翻譯學方面,張廣花等人認為,文化的對外傳播離不開譯者的翻譯活動,在文化對外移植過程中將源文化的信息從一種環境放到另一種環境中,且該文化信息能夠正常運行,這一過程也可以稱之為“文化移植”。在法律學方面,我國對西方法律的文化移植主要體現在法律制度的移植與本土文化的融合性與適應性上。在影視產業中,孫雁認為,當下電影作品的主題跨文化發展已經成為電影產業的流行趨勢。在國產影片中植入歐美元素,以中國文化為基調配以歐美元素的點綴,已經成為很多電影創作者展示作品文化內涵、吸引觀眾的主要手段,也確已構成很多新型影片的亮點。在建筑學方面,文化移植現象主要體現在近現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影響下下,許多近現代建筑在外觀設計上融合了西方的建筑藝術,人們認可并接受這種風格的建筑。根據文化移植在各個領域中的影響,本研究認為,文化移植是增強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方式,在利用這一手段的過程中,開發者只有注意規避開發誤區,才能有效發揮文化移植的影響力。
目前,國內對于旅游開發中文化移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移植在民族文化村開發過程中對民族文化的影響上,這些研究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許多學者對于文化移植的研究聚焦在民族文化村落旅游開發過程中,他們認為文化移植作為構建景區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必將在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中一直存在,開發者應當在規避其負面作用的前提下,盡量發揮其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文化移植必須在保護民族文化的本真性的基礎上,對特色文化加以保護和復興的前提下進行,任何背離這一原則、盲目和功利地進行文化移植是不可取的,它給民族文化帶來的危害是經濟效益彌補不了的,它不僅會削弱或扭曲民族的本真文化,還會誤導族群成員,使其形成一種功利主義的發展觀,阻礙民族的傳承與發展。二是部分學者對于文化移植的研究集中在將不同民族的文化異地移植到某一區域內集中展示的旅游開發模式上,他們認為這種模式下的文化移植會對民族文化造成嚴重的破壞。孫九霞等人認為,將族群文化截取、重組、包裝后移植到異地進行集中展示的旅游開發模式,會“導致完整的族群文化被片段式展示、神圣性族群文化被娛樂化運作、多樣性族群文化被集中性處理”,民族文化也將在游客偏好的影響下逐漸符號化、刻板化,失去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性。同時,這種旅游開發模式必將會導致游客對于民族文化的片面認知和錯誤認知,使游客體驗到虛假的民族文化。
結合學者們的已有研究經驗,研究者明確文化移植的含義是研究開展的前提,本研究將通過引入文化空間的概念,界定旅游開發過程中的文化移植行為。“文化空間(culture space)作為專門術語,首先被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The 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中,文化空間被定義為流行和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的場所。”“文化空間”是一個在時間和空間上相統一的概念, 它強調文化在固定的時間和場所中傳承和發展。李星明等人認為,“‘文化空間’是人們在一定的區域或環境中,經過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活動形成或構建的、當今仍具有生活和生產功能或性質的物理和意義空間或場所。”本研究強調文化空間的兩個特性,一是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具有區域性,二是在區域內人們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獨特的、穩定的區域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
本研究中的文化移植關注的是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其他文化空間的表現形式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服務當地居民的開發形式。目前我國這種形式的旅游項目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異國文化移植到本地,打造風情小鎮、步行街等,如上海泰晤士小鎮、武漢光谷步行街;一種是將國內其他文化空間的表現形式移植到本地,如致力打造“成都清明上河圖”的龍潭水鄉等。與前者相比,龍潭水鄉在正式運營時明顯后勁不足,客流量日漸減少,除了景區的資源、區位等因素的影響,開發時文化移植不當也是阻礙景區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將結合該景區的開發從文化移植的角度進行研究。
文化移植是當今旅游開發過程中一種較為普遍的開發模式,但不當的移植方式,極易使旅游目的地只呈現出膚淺文化,甚至是虛假文化。近年來許多新興景區為了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試圖依靠一味照搬知名景區的建筑形態、文化因素與發展模式等方式謀求發展,導致自身景區內部的文化表現形式過于龐雜,景觀過于雜糅,缺乏核心內涵,甚至并未考慮到當地文化,致使整體建設流于形式等。諸如此類“刻板化”的文化移植是無法營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氛圍,容易讓游客覺得毫無靈魂、缺乏意境,降低了景區文化的綜合吸引力。
各景區所屬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屬性的不同,導致旅游需求大相徑庭。例如,成都的龍潭水鄉景區,當地游客對江南水鄉的定位沒有明顯的偏好,甚至更趨向于本地特色,與當地的人造“江南水鄉”相比,游客更愿意去真正的江南水鄉去體驗,甚至不考慮旅游成本而追求文化的真實性。而武漢光谷步行街與上海泰晤士小鎮,雖然也是采取文化移植的方式構造景區,但滿足了游客感受異國風光的旅游需求,本質上以較少的成本在國內欣賞到國外的風土人情,因此備受游客青睞。事實證明,開發者必須考慮到文化移植是否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在充分的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構造景區,一旦市場定位和市場需求脫節,必定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在文化移植過程中,其他文化空間內的特色建筑移植成為了主要的移植方式之一。如西洋風格的雕像、精美絕倫的觀音墻、上海灘陳舊的石庫門、蘇州園林的雕花鏤窗、十二金釵的翠竹幽巷……雖然這些文化載體各具特色,但缺乏關聯性,一方面無法將其組整合成主題一致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這些載體的文化內涵各不相同,易造成文化氛圍的突兀與不協調。當然,武漢關谷廣場和上海泰晤士小鎮的文化移植卻是非常的成功,關鍵在于歐洲建筑元素的統一,主題風格的一致,與一些失敗的案例相比,使游客的關注點更為集中。
隨著文化移植現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景區只顧一味地接納適應商業化發展的“流行產品”,諸如全國普遍的長沙臭豆腐、大香腸,各地雷同的紀念品。這樣的情形在現今的景區發展中屢見不鮮,景區發展模式日趨同質化,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得不到凸顯與重視,嚴重的更是導致競爭力缺失,文化移植真正的魅力無法體現。
針對過度文化移植的現象,開發者要做到合理有效的開發利用,根植于當地,與當地文化、居民相聯系,立足于發展的核心文化,不要浮于表面。文化移植是要在結合當地切實情況的前提下適當進行的,以文化的本真性為基點,對特色文化加以保護和復興,同時要避免移植缺乏關聯性的物質形態,給游客造成混亂的文化觀感,造成文化誤區。
在景區旅游開發過程中,不僅要認真做好調研工作和科學規劃,旅游景區還要調查客源來源、市場需求,將文化移植合理地運用到景區發展中,使之在旅游景區開發運用中發揮出積極地作用。開發者需要調查不同風格的文化對于目標客源市場的吸引力,在移植過程中要著重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不能為了迎合市場,傳播給游客表層文化和虛假文化。
當前景區發展為了更大優勢的發揮出文化移植的魅力,試圖通過集合資源的移植方式來達到預期目標。但同時由于旅游資源的多樣化且毫無關聯性,無法形成統一的旅游資源、文化凝聚力困難,導致景區經營缺乏特色,給游客帶來混亂的觀感,無法打造富有主題風格的景區來吸引客源。景區在文化移植時一定要整合文化元素,挖掘其中的關聯性,合理摒棄無法協調的物質載體和表現形式,構造統一、協調的景區文化。
當前國內景區的文化氛圍、文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得不到體現,反而是通過文化移植使得“流行物品”進駐了當地,阻礙了當地的發展。在此情況下,景區發展要痛定思痛,不要盲目的移植知名景區文化元素和發展模式,要在突出當地特色資源和保護當地文化的前提下,有選擇的移植其他地區的文化,建設更有生命力的景區。
通過文化移植視角下的旅游開發研究,可以發現目前旅游開發中的文化移植主要有核心文化未凸顯、市場定位不準確、移植的文化元素間關聯性缺失這三個問題。開發者必須立足核心文化合理規劃,結合市場需求合理定位,整合文化元素進行集中展示,選擇性的進行文化移植,才能發揮文化移植的效用,提升景區的文化價值,吸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