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鋼
春節回到老家,閑暇時去父親的菜地轉轉,發現周邊不少土地拋荒嚴重,有些地雜草叢生,有些地甚至長出了比人還高的不知名灌木。沿著田埂走一圈,兒時“雙搶”農忙時熱火朝天的場景還不時浮現,如今見到這般“荒涼”,觸目很深、感慨萬千。通過與父輩、村民、村干部等聊天獲知,不少人選擇“寧愿讓土地撂荒”,主要有“三個不”的原因:
不愿種,“寧愿讓土地撂荒去打點零工”。村民算了筆賬,種地“面朝土地背朝天”起早摸黑辛苦不說,一年下來除去農藥、化肥等成本,賺不了幾個錢,還不如去打個零工一天至少有150元的收入。
不會種,“寧愿讓土地撂荒不想折騰”。以前有推廣種柑桔的,但前些年因雨雪冰凍天氣基本都凍死了,也有自發嘗試種草莓、甜瓜等的,但因技術、市場等各種原因收益不好,甚至虧了錢。
不想轉,“寧愿讓土地撂荒不流轉”。這片土地緊臨剛整治過的溪灘公園,鄉政府有意引進工商資本把土地統一流轉開發搞觀光農業,但絕大部分村民卻不同意。有些怕流轉后自己的地“丟了”或“變差了”,但更多的還是對每年每畝300-500元的流轉費興趣不大,表示“不差這幾個錢”。
土地拋荒看似農民不再那么“依戀土地”,但背后折射的是沒有把產業這篇大文章做足做好。鄉村振興,要聚焦聚力產業興旺這個關鍵先導,因地制宜,真抓實干,把農村的“人、地、錢”等要素充分用起來,提“地氣”、聚“財氣”、增“人氣”,真正讓土地生“金”,讓百姓增收。
第一,要帶著農民干。積極支持有志青年、杰出鄉賢等回農村助推和反哺鄉村建設,有效發揮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等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能人把產業先搞起來,把致富路子趟出來,讓農民“眼紅”跟著干。比如,鄰村有位返鄉黨員,在村里支持下發展白茶產業,一開始只有25畝,村民見經濟效益好,也跟著一起種,目前已發展到170余畝,產生了規模效應,帶動了許多農戶增收致富。
第二,要聯合農民干。一個村到底搞什么產業、怎么搞,可以多聽聽農民怎么想,不能簡單化搞長官意志。農民不想干的,或是還沒想通的,如果就推著他們干,往往會事倍功半。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但土地流轉必須尊重農民意愿,要變千方百計“逼”農民流轉為農民心甘情愿“找”上門流轉,這里面的關鍵就是讓農民成為利益聯合體的一員,保護小農戶利益,真正讓地生“錢”,而不僅僅是支付少許流轉費。記得前兩年我在景寧李寶村掛職擔任村第一書記時,村里成功引進了工商資本發展農旅融合產業,除了支付村民土地流轉費外,還讓村民成為股民享受收益分紅,優先吸納村民尤其是低收入村民就業、租用閑置農房開辦高端民宿、購買村民農產品等,多管齊下,一年就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0 余元。村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自然愿意把土地貢獻出來搞規模經營,農村也有了持續增收的“造血”產業。
第三,要支持農民干。重點幫助農民解決產業發展“錢從哪里來”“東西賣哪里去”等問題。解決資金問題方面,建議加快建立健全農民信用信息征集和評價體系,探索完善無抵押、無擔保的小額信用貸款,探索開展農戶資金互助,加大農戶貸款擔保、貼息扶持力度,整合政府涉農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等等。解決市場問題方面,建議在農業科技、農村電商、農產品區域品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加快精品農業、歷史經典農業、生態農業、鄉愁產業等發展,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春節假期結束,我又到菜地收割了不少蔬菜準備帶回杭州。看著雨后鄉村沃野宛如一幅洇開的生態水墨畫,頓時對這片瘡痍的土地有些釋然,重燃了希望。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片土地將成為鄉村振興追夢奔跑的一片希望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