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平
舟山是杭州灣區的重要城市,是杭州灣“△”型空間結構的一個頂點(另兩個頂點為上海和杭州)。近年來,舟山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政策優勢非常明顯。在當前深入實施杭州灣大灣區戰略、全面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格局下,省委省政府應繼續對舟山高看一眼,全力支持。舟山自身更應預研預判、精準定位,積極參與灣區建設,主動融入長三角,以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綜合實力,形成長三角新的經濟增長點。
舟山與杭州灣大灣區的發展訴求高度契合,這種契合主要表現為資源、產業和政策等多個方面。
從資源來看,舟山所擁有的海島、岸線、海洋生物、海洋能等海洋資源是杭州灣區拓展新的產業空間、優化區域生態體系、實現開放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舟山最核心的資源是海洋資源,舟山擁有2.08萬平方公里海域,擁有豐富的魚類、貝類、藻類等海洋生物資源;舟山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風能、潮流能、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是清潔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1390多個島嶼,形態各異,風景優美,是打造濱海旅游目的地的絕佳資源;舟山擁有280公里深水岸線適宜建設萬噸級以上的大型碼頭泊位,再加上優良的錨地和航道,為舟山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在杭州灣大灣區發展過程中,舟山作為重要港口,是灣區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節點和物流樞紐。
從產業來看,舟山的臨港型重化工業、港航服務業等產業將與灣區其他產業形成較強的互補作用。舟山所形成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承擔著為其他國民經濟部門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必要裝備作用,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臨港大型石化基地一方面為灣區發展提供各類成品油等基礎燃料,另一方面,衍生出的烯烴工業、合成化工則為灣區內的紡織、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提供重要的生產資料。依托海島與岸線所建立的油品、礦砂、煤炭等資源能源儲備產業則為灣區的制造業提供最主要的基礎原材料。以港口為基礎的港航服務業則顯著提升灣區與國際國內市場的物流效率,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從政策來看,舟山群島新區、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戰略給舟山帶來豐厚的政策紅利,將使其在杭州灣區中發揮“增長極”“開放門戶”的作用。密集的國家戰略顯著提升了舟山集聚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各類要素的能力。舟山可利用自身在海洋經濟方面的發展優勢,積極吸引灣區內的資本和企業布局海洋產業,并通過產業空間的拓展、產業鏈的延伸、產業發展模式為其他地區參與海洋經濟探索新途徑。借助自貿試驗區這一開放平臺,探索對外開放政策,創新自由貿易制度,為其他地區開放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經驗,為灣區對外開放提供重要保障。
舟山在浙江大灣區戰略中將扮演什么角色,或者說應該“做什么”,必須充分考慮灣區經濟的現實需要。
溝通世界的航運服務樞紐。加快開辟新的國際貿易航線,依托輻射全球的航運網絡、聯通長江經濟帶的江海聯運服務體系、大宗商品儲備基地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為杭州灣大灣區的石化、鋼鐵、汽車、機電設備等加工制造業提供原材料、中間產品與能源的供應保障,成為灣區資源流、產品流、資金流、信息流、服務流的配置基地、物流供應鏈節點城市。
協同發展的先行示范城市。以“陸海統籌”為基本思路,與灣區內城市共建共享交通、電力、能源管網等基礎設施,積極支持灣區城市建立協商機制,加強產業政策、公共服務、執法領域的協商合作,促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在灣區內高效便捷流動,形成分工明確、差異化發展、規模效應明顯的聯動發展格局。
面向國際的開放發展平臺。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水平,重點圍繞大宗商品貿易自由化、金融及航運服務領域開放、外商投資管理制度創新等方面,加快探索與國際貿易規則對接的自由貿易制度,將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為引領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參與全球分工、集聚國際高端要素的重要載體,成為杭州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內聚外合的海洋科創基地。以推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為目標,支持灣區內高校、科研機構及創新平臺加強交流合作,集聚科研力量,協同開展海洋科技創新。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吸引國內外海洋科學研究機構,將海洋科學城打造為杭州灣乃至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基地。
美麗宜居的海上花園城市。充分發揮舟山的生態環境與海島景觀優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區,將“山”“海”等自然元素融入居民區、商業區、城市公園、道路、景觀帶的規劃建設之中,形成“城在海上,山在城中”的特色城市風格,使舟山成為杭州灣獨具海島風情、美麗宜居的“后花園”。
應在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將長三角一體化、舟山群島新區、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自貿試驗區與杭州灣大灣區的發展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舟山在杭州灣大灣區中的戰略地位。
積極構建政策溝通協調機制。積極倡議灣區城市共同建立“浙江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城市聯盟”等協調方式,形成主要領導定期會晤、業務部門橫向對接、多部門全方位協商、專家學者深度參與的多層次溝通協商機制。圍繞灣區建設,適當調整地區發展規劃,在產業政策上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協調,避免產業同構、無序競爭;支持區域內港口深度整合,合理分工,統一規劃、開發港口岸線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及金融服務;破除行政壁壘與地域限制,共同構建促進人員、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一體化管理體制機制;在勞動監察、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商業糾紛等方面加強跨區域執法合作。
加快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呼吁省有關部門積極發起灣區一體化發展投資基金,重點推動高鐵、軌道交通、高速公路、能源管網等領域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積極發展海島通用航空,與周邊城市共同構建通用航空網絡。對舟山建設連接杭州、寧波的城際軌道網絡進行可行性研究,預留建設空間。以新奧LNG項目為核心,吸引國內外資本建設、經營跨區域天然氣輸送管道,為灣區城市提供可靠的燃氣供應。推動電子政務平臺跨部門跨城市橫向對接和數據共享,建立城市群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機制,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群”。
大力促進產業集群合作互動。建議省級層面協調灣區城市的土地政策、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在灣區內實現產業轉移,探索產業轉移稅收公平分享、跨區域企業補貼成本共擔的實現方式,在灣區內形成分工更加合理、聯系更加緊密的新型產業集群。依托波音飛機交付完工中心大力發展航空產業,鼓勵飛機制造在灣區內形成完善的配套生產體系,打造跨地區航空產業鏈。推動魚山石化基地在烯烴工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領域延伸,進而與杭州灣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機電設備等產業集群形成更加緊密的供求關系。
加快構建跨國商貿服務網絡。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沿線國家港口建立直通航線,與東南亞、南美、非洲國家構建更加緊密的互補性商貿關系,拓展新的資源能源進口渠道。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吸引國內外電商平臺入駐浙江自貿試驗區,形成覆蓋全球的“網上絲綢之路”;在自貿試驗區建立商貿服務集聚區,鼓勵國際資本以合資合作、共建共管的方式打造跨境物流園區、專業市場、交易展示平臺等國際貿易平臺。
主動探索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先行先試,認真梳理阻礙灣區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地方政策、法規,率先在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領域探索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加強灣區城市教育合作,探索初高中及職業高中跨地區招生的辦法。推行醫保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養老保險跨地區轉移、異地退休人員就醫實時結算。在信息資源互聯共享的基礎上,促進市民卡互通管理,為灣區其它城市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車、享受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資源提供便利。
不斷完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以政策引導、財稅扶持為重要手段,整合海洋高等教育、海洋科研機構、涉海企業等各方面力量,進一步理順產學研關系,構建完善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實行企業科技創新獎勵計劃,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載體,根據其創新投入適當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支持企業在上海、杭州、寧波等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城市設立科研機構,共建創新服務聯盟,培育協同創新服務機構。積極吸引浙商資本介入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創投”“孵化”過程,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市場,為海洋科技的產業化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