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敬嫻

史河科技CEO 許華旸服務運營會成為史河科技未來的主要盈利模式攝影| 路馬視覺
2015 年9 月成立于北京。
2016 年2 月,獲得種子輪投資,金額未公開,投資方為啟迪種子、泰有基金。
2018 年3 月,獲得天使輪投資,金額未公開,投資方為熊貓資本、老鷹基金。
2018 年12 月, 獲得Pre-A輪投資,金額2000 萬人民幣,由百度風投領投,熊貓資本、智能電網創投跟投。
2018年4月,爬壁機器人研發商史河科技(Robot++)報道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
八個月后,Robot++再次宣布完成2000萬元Pre-A輪融資,BV百度風投領投、智能電網創投跟投,老股東熊貓資本繼續追投,本輪融資完成后,Robot++估值1.2億元。
史河科技是一家為智能特種機器人工業、行業用戶以及高危特種作業提供智能化特種作業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公司,團隊主創人員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機器人領域實驗室。
爬壁機器人是一種將吸附技術與行走功能相結合的特種機器人,可用在船舶、化工、能源、建筑等高空作業場景,這些場景的共同特點是高危。過去,大家一般將特種機器人的作業空間分為海、陸、空三類,但在前述的這些高空作業場景中,還存在第四類作業空間——壁面空間,像船舶側壁、化工罐內外壁、火電鍋爐水冷壁、風電塔筒筒壁等。
高空作業傳統的解決方案,一種是用腳手架和吊籃,這種方式使用最普遍,同時也更危險、更低效;另一種是用高空作業車和登高作業車等工程機械設備,但這樣的設備通常需要多人操作,步驟復雜,成本較高。此外,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整個高空作業行業不得不面對“沒人愿意干”的困境,“用工荒”逐步凸顯。
從2017年正式推出爬壁機器人,再到2018年對多個場景實現商業閉合驗證,史河科技目前重點鎖定船舶除銹、化工噴涂、火電檢測、風電運維四個場景,并將在2019年選擇其中一個方向深耕挖掘,聚焦突破。
根據前述這些高空作業使用場景的共性需求,史河科技已推出“HML系列”爬壁機器人,H:重載型號,負載能力在100kg以上,主要用于打磨、焊接等場景;M:中載型號,負載能力在60kg左右,主要用于除銹、噴涂等場景;L:輕載型號,負載能力在20kg左右,主要用于檢測、探傷等場景。
但在不同的場景中,需求不盡相同,標準化產品只能夠覆蓋80%的需求,依然有20%的需求無法覆蓋。那么Robot++打算如何平衡產品標準化和客戶服務精準化呢?答案是:核心部件模塊化。
所謂部件模塊化,就是把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標準化,目前標準化的核心部件包括模塊化履帶和模塊化磁輪。以模塊化履帶為例,Robot++單個模塊化履帶載重能力在20kg?100kg,用戶可以通過串聯或并聯的方式進行組合,打造具備不同載重、適應多元化場景的爬壁機器人。前面提到的“HML系列”爬壁機器人正是基于Robot++的模塊化設計思想形成的,對于有更多個性化需求的用戶來說,這種模塊化思路可以節約時間,能夠更加快速地形成產品,不再需要重新從0到1進行研發設計。
爬壁機器人大致可分為吸附行走、電氣控制、功能上裝三部分。在吸附行走部分,史河科技通過若干的主動鉸鏈和被動鉸鏈將分布式的結構連接起來,實現對曲面的貼合,曲面適應能力是Robot++爬壁機器人實用性的關鍵保障;在控制算法部分,史河科技通過自主研發的導航定位控制算法,使機器人能夠進行自主軌跡規劃和行走,不需要人工干預,真正實現自主作業和無人化管理。
這兩個部分關乎整個爬壁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實用性,也是整個機器人區別于傳統方式的核心所在,因此史河科技的研發重點主要在這兩部分。
在商業化部分,史河科技目前以半定制化產品的銷售為主,客戶有中船重工、國電投、中石化、中國鋁業、風電服務商等。由于行業客戶的特性,產品以渠道銷售為主,半定制化產品平均售價在100萬元左右,以船舶行業為例,客戶可以在半年到一年內回本。
2019年,史河科技將會進入產品規?;瘡椭?,實現船舶除銹機器人的小批量生產。史河科技CEO許華旸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在中國,僅船舶除銹機器人就有3000臺的需求。
但從更穩定、更持續的角度來看,服務運營會成為史河科技未來的主要盈利模式,畢竟客戶真正的需求是解決問題,購買設備是一種方法,但流程繁瑣且資產太重。從目前來看,由于啟動資金要求大、管理經驗不足等因素,依靠服務運營盈利的條件暫時還不成熟。
對于爬壁機器人市場,國內雖然有不少相關研究,但大多集中在高校及研究所,相關樣機主要用于平面爬壁測試。國外有德國的Falch、加拿大的INUKTUN、美國的ICM等公司,但由于商務、服務、價格等多重門檻,這些公司的產品目前主要在海外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