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華

《失落的藝術》諾亞·查尼著,李小均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1月
會寫暢銷小說的藝術史學者諾亞·查尼繼《藝術竊賊》《偽造的藝術》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失落的藝術。在其新作《失落的藝術》中,他開篇點明主旨:“想象一家失落藝術品博物館,其經典藏品數量超過全世界現有博物館藏量的總和……這樣一家收藏失落藝術品的‘博物館,刻骨銘心地提醒著世人,人間珍寶得之難而失之易。”雖然還沒有進入他布下的故事,這樣的開頭已經帶著些微的傷感和苦澀,讓人感嘆藝術品的脆弱,感嘆經由不同的方式,諸如偷竊、破壞,經歷戰爭,被搗毀或被藝術家自己毀掉,都會造成藝術品的失落,就是好好地收藏在博物館里的藝術品也不安全。
《失落的藝術》不同于慣常的藝術史,把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品做出嚴肅認真的羅列。這本書把大量失落的藝術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數家珍般講給讀者聽。這本書既可以拓展藝術生閱讀的邊界,也為非藝術生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端口,可以進入其中,一覽失落藝術的風貌。諾亞·查尼說:“今日大多數的藝術史聚焦于大約200件幸存的重要作品,反復對它們加以說明和討論。但還有許多失落的藝術品,在它們存世之時,與這些幸存藝術品同樣重要,同樣值得贊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部尋找被毀、失竊、遭到破壞的藝術品的另類藝術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成為我們最主流藝術史之外的藝術指南。我們也可以說,它首要的是填補了現有藝術史的空白。《布魯克林鐵路》評價說:“這本書的范圍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熟知的藝術史的學科。”
作者諾亞·查尼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熟知每一個失落藝術背后的故事,并具備高超的駕馭文字的能力。一個個關于失落藝術的故事,在他的生花妙筆下,生動地還原了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每一段歷史的背后,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2002年12月7日,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失竊了兩幅梵高作品:《席凡寧根的海景》和《離開紐恩南的教堂》。2016年9月,這兩幅畫在那不勒斯黑手黨組織‘克莫拉一個黨徒度假村的墻上發現。”再比如,講到“犯罪界的拿破侖”亞當·沃斯與偵探威廉·平克頓的關系時,他如此寫道:“亞當·沃斯主動找到威廉·平克頓,想請他當中間人,將20多年來盜來的庚斯博羅還給阿格紐美術館……在這場交易期間,亞當·沃斯用了3天時間向威廉·平克頓傾吐衷腸。反諷的是,他覺得唯一剩下的朋友卻是他的克星。這場不尋常友誼的結果是,庚斯博羅的失竊畫作回到了阿格紐美術館。”還有那些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的藝術大師,比如畢加索、莫奈等人曾經親手銷毀過自己的作品。
這些失落的藝術不僅局限于繪畫、建筑、書籍、影像、雕塑、器物,還包括失落的城市、失落的遺物等。那些永遠消失藝術品令諾亞·查尼心懷戚戚焉:“研究藝術史最大的挫折之一,就是知道了許多聽上去神奇的作品失落了。”所以他發出這樣的呼聲:“失落的藝術品能夠復制嗎?”作為讀者,大家自然在扼腕嘆息之余,也希望有一天借助現代科技,這些失落的藝術品可以起死回生。
此書一出,迎來多家媒體的評論。《泰晤士報·星期六評論》點評道:“本書暗示,若有一家專門搜藏失落藝術品的博物館,其藏量會超過現有一切博物館藏量的總和。這或許聽上去像一個傷感的統計數字。不過,你會即刻明白,那些藝術品當初激發的奇跡,仍可大致找到。”《布法羅新聞》的評論是:“這是一本出色的藝術指南,插圖精美;書中藝術品的命運,往往殘酷得令人驚心。”
作為一個長期與兒童有著密切接觸的作家,蘇梅很好地把握住了自身的優勢。在這部作品中,蘇梅一如既往地體現出了自己對兒童體驗和兒童心理的精準把控,童話中到處都滲透著孩子們最當下的日常體驗,還加入了許多孩童化的想象,用貼近孩子心理的幽默,讓每一個孩子讀完都捧腹開懷。同時,蘇梅從未放棄在兒童文學領域的美學探索,她的作品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三者兼具,以自己的作品來尋求更多的創作可能性,從而為兒童文學作品打開了全新的構思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