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少懷

說起宋朝的繁華,常常被人提起的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不過,最近頻頻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同時期的另一幅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它是由一位年僅18歲的天才少年創作的,耗時半年,畫成不久后他便過世了,留給世人的是一個傳奇的背影。
這幅畫如今被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是國寶級的文物。
2018年9月中旬,故宮以“千里江山”為主題,展出了一系列的古代青綠山水畫作品。當然,這幅《千里江山圖》是其中的最大亮點。據說,這幅畫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前前后后只展出過3次,連故宮的專家們都難得一見。
那么,這幅畫到底厲害在什么地方呢?
它的篇幅,比《清明上河圖》全卷還要長一倍!
它所使用的顏料,跟黃金一樣貴!
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只有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而它的作者,當時只有18歲。
當畫軸徐徐展開,層巒疊嶂,波光水色,“千里”錦繡河山就出現在了眼前。隨著“展卷”的步步推進,景色換了一處又一處,隨便停留在某一處,都是一處大氣磅礴又細節精妙的構圖。艷麗的顏色,雍容華貴。這是只能出現在年輕人筆下的景致,只有同時擁有那揮斥方遒的傲氣和睥睨天下的才氣,才能落下這樣的畫筆,成就這樣一幅傳世之作。
然而,它的作者,卻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
公元1113年,北宋政和三年,這幅《千里江山圖》畫成之時,被宋徽宗賜給了權臣蔡京。而蔡京在畫中的題跋,成了關于作者王希孟的唯一的一手資料。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從這段引文中我們知道,王希孟原來是“畫學”里的“生徒”,后被派入“文書庫”。這是什么意思呢?“畫學”是宋徽宗在1104年建立的皇家繪畫學校。這個機構專門培養繪畫人才,其中優秀的“生徒”,將來可以進入翰林院圖畫院工作。
而王希孟從畫學畢業后卻進入了“文書庫”,這是1106年宋徽宗設立的又一專屬機構,其職能相當于中央稅收檔案庫房。在里面,王希孟只能擔任一些抄賬、編目等書吏的工作。
為了改變命運,王希孟屢屢向宋徽宗進獻自己的畫作,但得到的反饋卻是“未甚工”。可以想象,王希孟遭遇的尷尬和不被認可。也許正是因為這段“明珠暗投”的時光,讓他憋住了一口氣,最后迸發出千古不滅的光芒。
機會終于來了,宋徽宗這個藝術皇帝獨具慧眼,發現了王希孟是個可塑之材。在宋徽宗的支持和親自教導下,王希孟在短時間內技藝大進。不到半年,就畫出了這幅《千里江山圖》,并得到了宋徽宗的激賞。宋徽宗將它賜給了當時最受寵的權臣——也是他藝術上的知音——蔡京。
遺憾的是,自此以后,王希孟幾乎在歷史上消失了。他的容貌如何?他的家庭怎么樣?他后來還有哪些經歷?我們都不得而知。
他最后一次出現,是在清代收藏家宋犖的一首詩中: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
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不過,《千里江山圖》有著清晰的收藏脈絡,宋犖既非畫作的收藏家,年代又距宋朝十分久遠,雖然他寫下了言之鑿鑿的詩注:“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余。”但真相是否如此,還是未知數。如果真是這樣,可真是天妒英才。一個用生命在作畫的少年,似綻放的一場絢麗迷人的櫻花,盛開過后就匆匆凋零。
如果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北宋開封的都市生活,那么這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描繪的就是大宋王朝的錦繡河山。城市和江山,宋朝的繁華盡在這兩幅圖中。
不過,《千里江山圖》雖然名字大氣,但畫中的景致,更接近江南山水。據著名建筑歷史學家、文物鑒定專家傅熹年考證,畫中除了主峰邊上的樓閣,其余多是山巒、煙水和村舍,村舍的建筑形式和北宋江南民間的建筑相吻合。
這的確也符合宋徽宗酷好江南風物的脾性,靡費無數的“艮岳”,即是以杭州鳳凰山為原型構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為宮廷畫師的王希孟,藝術風格又受到宋徽宗親自點撥,他所進奉的圖畫,必然會反映出宋徽宗個人的藝術喜好。
而這幅《千里江山圖》里呈現出的一派江南山水,也像是大宋王朝的倒影。繁華如夢的大宋江山,很快就遭遇了“靖康之變”,金軍鐵騎飲馬長江,汴京速遭兵燹,山河破碎,宋室南遷,盛極一時的宋王朝迅速衰落,從此不得不蜷縮于江南的湖光山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