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阮橋鎮綜合文化站 236650)
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絕不是空談,在國家的努力下,它已成為十九大精神中的重要內涵。時代創造了歷史,歷史給予了人們發展方向。在經濟快速穩健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已是時代所迫,大勢所趨,它已成為振興鄉村,乃至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然要求。本文從五大方向闡述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現實意義,希望能夠給有關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也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保障。現階段,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經濟態勢,正與世界進行全面性的接軌。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有助于提升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力,是我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必要準備條件。從國家發展角度上講,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的有效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幾千年來,我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從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農民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農民是養育中華民族兒女的功臣,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因此,國家絕不能忘本忘源,必須本著吃水不忘打井人的觀念,全面推進鄉村建設,保證鄉村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習主席明確指出“三農”問題,并且將“三農”問題列為國家和黨工作的重點事項,而且習主席也強調了推動鄉村文化繁榮就是振興鄉村的重點內容。眾所周知,振興鄉村是全面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重點要求。那么鄉村何以振興呢?振興鄉村依賴于鄉村文明建設,想要建設好鄉村文明就必須要加快鄉村的文化發展。推進鄉村文化繁榮的策略,符合當下的國情,它能夠滿足廣大農民的共同愿望,它也是鄉村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也是強大中國的必經之路。
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只體現在它的經濟實力上,它的文化實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文化力為依托,國家大廈很容易崩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平與發展已成了時代的主題。但在這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斗,更多地體現在經濟和文化上。一個國家再強大,缺少經濟實力,它就容易被經濟戰爭所打敗;一個國家再強大,缺少文化實力,它就容易被文化戰爭所打敗。我國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已遠超其他國家,但由于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不夠平衡,這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為了防止外來勢力的破壞,國家必須要打造文化文明建設,通過以文化武器為依托,保障國家各項事業建設的安全。
中華民族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人文精神,在全世界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進一步提升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國家已經從國際角度、國內角度、地區角度、個人角度進行了積極的文化建設部署,力求實現各地區的文化平衡。黨不曾懈怠過,國家不曾懈怠過。從建國初期,國家對文化建設就未曾停歇過。從一次次文化體制改革,從一次次文化戰略政策上,每一個公民都能看到國家和黨在文化建設中所做的努力。一直以來,鄉村是國家發展中的弱點和短板,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國家不能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鄉村建設中,致使鄉村與城市存在明顯的差異。然而在國家強大后,鄉村建設已成為了國家和黨最為關心的問題。為此,國家和黨在數次大會中,已對相關政府、相關人員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要求將建設鄉村作為時代發展要務,并現已經邁入這偉大的征程中。
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人們就不得不想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面貌。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體現了經濟繁榮,也體現了文化繁榮。在經濟上,高水平的經濟結構,能夠充分發揮新農村的經濟作用和經濟價值,各行各業協調發展,充分帶動新農村的經濟效益。在文化上,高質量的文化結構,能夠充分發揮新農村的文化作用和文化價值。在新的文化面貌帶動下,新農村能夠成為象征國家發展的一個基本點,能夠為國家呈現出更多的繁榮景象。在生態環境、資源開發、資源利用、文化教育等方面,新農村走得都是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始終為國家的發展樹立方向,從而以點帶面地推動國家全方位的發展。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夢想,它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輝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只有全面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才能使農民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在弘揚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國家通過給予相應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祖國的積極性,從而凝聚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更好地推動國家和整個民族的發展。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也是振興鄉村的重要任務,更是實現國家和社會富強的有效標準。
由于自然條件、交通能力、資源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我國的經濟文化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征。沿海地區由于自身特性,以及國家放寬了相應的政策,它們的發展非常迅速。短短幾十年,一些沿海城市就已發展到國際性大都市的水平。這些城市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已成為時代的引領者。沿海城市周圍的鄉村,能夠依托于城市,更好地發展自身經濟,從而有了獨特的經濟優勢。在以經濟為基礎,這些鄉村的文化建設也已日益完善,并且能夠充分發揮出鄉村的文化功能和作用,從而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內陸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差,交通不夠便利,資源不夠豐富,很難發展自身經濟,致使這些城市與沿海地區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文化差距。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這些內陸城市,借助市場的力量,逐漸完善自身機制,不斷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從而也進入了現代化城市的行列。然而這些城市周圍的鄉村,卻很難贏得契機,發展自身經濟,從而使自身變得越來越貧瘠,思想越來越落后,這已嚴重不利于國家全面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基于此,國家已重視縮小城鄉經濟、文化差距,通過以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為發展龍頭,不斷提升邊遠地區農民的思想意識,不斷為當地鄉村注入文化活力和動力,從而解決鄉村與城市之間的文化矛盾,加速鄉村的建設進程。通過以加快鄉村文化建設,協調各地區的文化差距,這是均衡各地區文化、城鄉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有效途徑。
文化意識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思維層次。為了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思維層次,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現階段,我國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仍處于落后水平。這既是一個客觀事實,也為政府敲響了警鐘。在一些文化基礎薄弱的農村,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勢力的侵襲,從而使當地鄉村失去社會控制力,當地信仰遭到破壞,進而不利于建設新農村。基于此,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能夠有效提升當地文化凝聚力,抵制外來文化侵襲。通過形成有效的文化保護機制,保證當地文化市場的秩序,推進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國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問題。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與各種文化需求相脫軌,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不平衡,都已嚴重制約了國家的發展速度。為了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必須要以振興鄉村為目標。通過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提升農民精神文化意識,從而保證鄉村各項事業的穩步進行。歷史是用血和淚堆積的,盡管中華民族在文化上取得過偉大的成就,但由于國際局勢的變化,我們必須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時刻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通過不斷地揚長避短,不斷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總而言之,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具有十分巨大的現實意義。它能夠解決我國文化上的矛盾,能夠緩解文化市場的壓力,更能帶動農村全面性的發展與建設。通過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注入更多的動力,提供更多的后方保障,從而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彰顯中華民族的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