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 410000)
《天上取樣,人間織》是湖南省博物館網站改版后的重頭板塊“動畫學園”首波推出的網絡動畫系列短片。此系列短片分別以湖南省博物館館藏藏品素紗襌衣、羅地“信期繡”絲綿袍、印花敷彩絲棉袍為主題,各制作5分鐘文物知識宣傳短片,用生動活潑有趣的動畫形式來講解服飾背后的故事,結合視聽一體的傳播方式,彌補參觀者不能親臨現場觀看文物的遺憾。
此次動畫的素材主要來源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件絲織品服裝,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在動畫劇情設置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其歷史的嚴謹性,讓觀眾可以更多的了解和探求在服飾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素紗襌衣其衣料為輕薄的平紋方孔絲織物素紗,它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僅重49克。這一特性使其在動畫的畫面表現上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劇情把重點放在了它的材質工藝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之一,而素紗襌衣正代表了當時制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漢代繅絲、織綢和印染工藝的流程并沒有具體的圖像參考,若以其他朝代的工藝流程圖代替也不能準確將歷史還原,因此創作者選擇了其另一個奧妙來表現。據專家研究,古代的蠶一生要經歷三次蛻皮,稱為三眠蠶。三眠蠶的幼蟲期短,食桑量少,所以蠶繭的繭形小,絲量少,可以生產細纖度的生絲。動畫通過設置三眠蠶蛻皮至吐絲的情節來表現素紗襌衣服裝材質的特殊性。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被稱之為迄今所見最早的“畫衣”,它是用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在輕薄的方孔紗組織的絲織品上,進行印染加工而成,織物紋路清晰、細致且均勻,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繡紋飾的束縛。為了體現其“畫衣”顏色的特質,劇情根據古人顏色的制作方法,設置了畫匠從植物和礦物制作染料的情節,還原當時人們染織原料的過程,讓人們了解其工藝過程。
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是漢代貴族婦女寒天的時裝,“信期繡”紋飾中的長尾小鳥,似燕。燕為定期南遷北歸的候鳥,所謂“誠信有期”,由此而得名?!靶牌诶C”上燕子的紋樣并不寫實,很多是把燕子的尾翼、眼睛等部位特征提取抽象寫意而成,加上年代久遠,服裝上的紋飾在普通的觀看中很難辨認,更難產生有關“燕子”的聯想。為了讓觀者迅速了解“信期繡”的來由,創作者把燕子擬人化,并與一個小女孩嬉戲、玩耍、建立朋友關系,女孩用圖像畫下這段友誼,最終被繡工們加工成繡品的紋樣。故事化情節的設置有助于服裝內容的表現力,改變信息的單一傳達,使得知識的傳播變得生動、有吸引力。
這次角色造型設計跟以往設計的方法有所區別,是由服裝的樣式來確定人物的形象,選擇最能契合服裝的人物角色造型。由于三件服裝各自的特征和它所具有的文化信息暗示各不相同,導致穿戴三件服裝的角色形象不盡相同。
素紗襌衣據專家考證,它上下連屬,無襯里,有人解釋為穿在袍服里面的襯衣,也有人解釋為罩在外面的單衣,考慮到服飾輕盈剔透的質感,把穿戴它的人物設定為18歲的妙齡女子。彎彎的柳葉眉,眉形彎曲幅度大,眉宇中透著一股靈氣,既溫柔又善良;一雙水靈的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清新紅潤的面龐,略施粉黛,盡顯青春氣質;飄逸的長發,精致的發飾,體現出年輕女性的獨特魅力。女子的動作造型是優美的站姿,在湘江邊迎風而立,飄飄然盡顯女子紗衣的輕柔、飄逸的質感。并里著粉白色的綿袍,增強了服飾層次感和素紗襌衣晶瑩剔透的特性。
印花敷彩紗絲綿袍是直裾樣式,多為日常所穿的衣服。配合其特征,人物設定為大約30歲左右的成熟女子,略顯豐滿,眉毛微微上挑,完全褪去了妙齡女子時代的青澀,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種老練、精干,發型更加貼合臉部,修飾臉部線條,發飾逐漸豐富、華麗,給人一種成熟穩重、氣定神閑、韻味十足的女性形象。
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是漢代典型的曲裾款式禮服,貴婦用來接待貴賓時的穿著。因此人物設定為50歲左右的老夫人,雍容華貴,氣質優雅,雖然眉毛稀疏,有些魚尾紋,但臉上的笑容卻展現出一種貴族的氣質,慈祥而深沉。較低的盤發,絳紅的服飾,更趨于和藹可親、至尊至善的感覺。
服裝樣式如果過于照搬文物、完全復制原樣,并不適合動畫片這種表現形式,會顯得過于生硬、呆板、缺乏生氣。在服飾表現上,既要滿足民族和時代特征,又要遵循動畫設計原則,創作者在兩者之間選取最佳的平衡點。
首先,在短片三款服飾表現的過程中,均保留和沿用了漢代服飾的樣式和輪廓特征,如具有代表性的交領、右衽的直裾或曲裾樣式;領、袖上有較厚重的紋錦緣邊等,使服飾歷史感顯得真實、自然。其次,把紋樣適度簡化。服飾上的紋樣有云紋、動植物紋以及幾何紋樣,但在動畫表現中繁瑣的紋樣會影響動作設計的流暢,適當減少繁復多樣的花紋裝飾,抽象簡化其特征,滿足了現代人對服飾的審美。再者,突出色彩搭配,以及面料質感的表現。如素紗襌衣的表現,考慮到服飾面料的懸垂感、光澤度等,最終選用透明色,以便襯出里服的粉白色。而印花敷彩絲棉袍和羅地“信期繡”絲綿袍的顏色則選用帶有純正、天然、鮮明的大地棕黃色和絳紅色,這也是是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隨葬衣袍的主要色調中挑選出契合貴婦氣質的顏色。
動畫短片中設置有多處室外場景,包括素紗襌衣的妙齡女子站著的湘江邊、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的染房空地,以及羅地“信期繡”絲綿袍中小女孩和燕子玩耍的屋外。這需要構建包括漢代古城、建筑、園林在內的若干環境背景。由于漢代歷史久遠,現存漢代建、構筑物僅有石墓、石祠等少數案例,而且經歷不同程度的風化、損毀,僅能作為參考。因此本片在場景制作過程中主要從兩方面來對設計進行導向。
首先,以各類典籍文字描述作為構思藍本。據考證,多部當時及后代的古籍都對漢代的居住生活及形態有一定的描述和記錄,如《漢書?晁錯傳》、《論衡?別通篇》等。但文字記錄終究過于抽象,而且古籍往往并非建筑園林方面的專著,可獲取的圖形信息相對有限。因此,從文字記錄中更多的是可以了解到漢代建筑在空間格局上的形制和規律。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周禮的“匠人營國”體制影響深遠,“兩漢堂室猶存周制”。秦漢時期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大多繼承春秋戰國,具體而言,建筑以庭院式、樓閣式和干欄式居多,中型以上住宅則有明顯的中軸線,并以四合院為組成建筑群。這些研究都為場景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次,通過出土文物獲取直觀形象。漢代出土的反映建筑形態的文物主要有陶器、明器、磚瓦等。較有參考價值的如漢墓中出土的塔式陶樓,低的為兩三層,高的達五層,其中一種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上施勾欄;漢代建筑石刻畫,門庭雙闕渾然一體,前后布局合理勻稱,主次分明。通過將各地出土的多種類型文物的信息加以綜合,可以發現漢代建筑在斗拱應用、屋頂形式、基礎堆臺樓層布局等方面的形式特點,從而指導動畫場景設計。
短片中沒有設置人物對白,只有旁白解說。通過旁白,可以傳遞更豐富的藏品文化信息。通過畫面外的人聲對動畫的故事情節、以及意境的描述加以敘述、抒情,表達出特定的文化情感,啟發觀眾思考和回味。其中配上緩慢、優雅的詩詞旁白,如“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薄胺路鹳馊糨p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弊層^者穿越時光隧道,感染觀眾情緒。在背景音樂方面,考證到馬王堆漢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編鐘、編磬等樂器,為了營造服裝特定的背景氣氛,選擇古琴音樂配樂,以此來深化視覺效果并讓觀者深切的品味其韻味。此外,還加入豐富的動效以此豐富和擴大畫面的真實感。
此次《天上取樣,人間織》動畫系列短片的創作是湖南省博物館在網絡平臺上建設博物館遠程教育終端進行的嘗試,突破傳統的以實物、圖片加解說為主的簡單化的展品陳列方式,充分挖掘并發揮動畫藝術在藏品展示、空間、資金、以及文化背景方面所獨具的綜合優勢,將服飾藏品的空間轉換為一個關于歷史、文化和知識的娛樂體驗空間,不僅讓原本有距離感和歷史感的文物欣賞變成一種普通、輕松、親切和容易令人愉悅的體驗,而且還可以增加博物館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