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066004)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發揮率先引領力量。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教育建設提出了宏觀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1。《中國教育現代2035》文件2的發布明確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思考教育現代化問題,國內外長期以來不斷深化細化研究。
在教育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發生撞擊情況較多,問題比較尖銳和突出。比如,在現代道德教育中,如何對待傳統的忠孝、仁愛、信義這些傳統思想觀念還應不應該提倡,這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中國未來發展需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一手抓現代,傳統文化承載著中國的歷史與人文精神,現代化是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性文化優勢。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20世紀50年代學界開始反思社會模式轉向新的機制中產生的思潮,它關照了農耕社會向機械化社會轉換而產生的新觀點、新模式以及都市化進程。根據時代發展的不同有著不同階段,其主要指脫離了傳統農業社會后,職業分化復雜、文化多元繁榮以及政治平等民主等主要特征的社會狀態3。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代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歷史發展是分階段的,“現代”既是對當時人所處時代的一種時間概念,也主要反映一種由生產力變革所形成的社會發達階段4。當前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夢”的一部分,各行各業都提出了現代化的目標,因為知識和文化是現代化發展重要因素,因此中國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教育的。
“教育現代化”是多維多層多面系統,在我國最早提出教育現代化路徑的是鄧小平,他在1983年提出了“三個面向”,要求教育面向現代化,建構了治理現代化的理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5,提出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目標,深入探討教育現代化問題。可見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放棄過對教育現代化問題的思考,持續研究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教育發展。
同時,世界各國也都在思考教育如何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2006年歐洲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了《現代化高等教育》,強調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的路徑6。2010年歐盟理事會明確了“平等機會獲得優質教育”7,教育向現代化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也是人類面向世界的共同夢想。因各國地理歷史文化環境不同而產生了傳統文化,從中有些是適應現代化的,有些則是被歷史摒棄的內容,從而各國探索各不相同的轉化模式。
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面對傳統文化的轉化選擇了多元轉換模式,其途徑、方式、深度等方面表現出特殊性和偶然性,導致各個國家在奏響現代化的過程中分別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和模式。英國選擇了內生自發型模式,日本是外援促內型,而美國為集成交融型。英國是較早促進現代化的國家,對現代化的理解來自他們自身內部,其訴求是自發的,沒有他國因素的影響。而日本的現代化,西方列國特別是德國的影響是顯著的,同時日本國內人有著強烈的現代化發展愿望,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他國影響下促進內部改革的形態。美國是移民國家,它的性質決定著這個國家多種文化交集、相互碰撞、交融產生化學反應,產生了特有繼承交融形態現代化模式。
現代化有多種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現代化也存在多種模式,主要有內生型與追趕型類型。內生型教育現代化模式為社會內部自發地產生出教育現代化的因素,其運作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高度自覺,全體社會成員達成了發展教育的共同認識,能夠理性的對待教育問題,并通過改革使教育逐步由傳統向現代演變。歷史上繼英國等歐美國家啟動現代化進程之后,沒有停止過國家之間的追趕,這種模式可稱之為是應邀追趕型教育現代化模式。典型的有德國對西方其他先進國家的追趕,日本對美國的追趕,韓國對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追趕,傳統教育為現代社會延續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人民選擇多方面的教育增加了機會。在選擇現代化進程中,我們認為核心價值觀為傳統文化傳承的價值標準,是符合世界文明普遍發展趨勢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脈,是繼承與創新性發展新時代與物質文明比翼雙飛中國夢的堅實根基。以上我們可知,傳統文化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磐石,從中包括教育現代化需要層面,我們要甄別傳統文化中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屬性的部分,有利于社會建設體現健康價值觀因素的部分,有利于建設文明社會展示人類共同理想的,我們要甄別集成創新性的發展。而不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如宣揚登記文化,維護舊社會秩序的傳統,我們要果斷的摒棄。善于繼承的文化是符合當今社會價值觀的良好傳統,符合新時代的價值觀,善于創新有利于新作為的傳統。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在我國文化氛圍十分濃郁的國家,這是極需深入探討的問題。
1.培養保證黨領導與時俱進的學習型教學現代化團隊。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不可動搖的根本方向保證。打造一支能夠在政治信仰、政治追求的方向,提供正確保障的堅定教育領導團隊,是加持中國特色、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面對2035年教育現代化以先進社會主義理論來武裝,以核心價值觀為教育價值標準,以堅定的信念正確引領新時代的受教者。
2.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要在國家總規劃內實施推進。我國每一區域的獨特文化,形成獨有的中國特色。例如上海與新疆,哈爾濱與海南,有著鮮明的區域特色,其教育環境也是大不相同的。區域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每一地區的偉大使命,隨著經濟區域多邊發展,教育也呈現出不同區域不同特色。因而區域教育現代化在國家總目標指揮下,進行相應的教育活動,同時結合地域社會和經濟發展,人文傳統的特色而調整區域內教學活動,從而推動區域教學現代化發展。
3.精準實測統籌推進,改革先行系統推進。完善教育發展機制和教育對口支援機制,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深度挖掘基層豐富創造力,調動廣大人民的文化積極性,建設有利于長遠持久發展的教育機制。傳統經典民歌、器樂、歌舞、戲劇以現代方式呈現出來,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連接,把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對人生有深刻體驗,通過現代化模式與手法展示出來,并運用于教學之中成為教學特色。舉辦多種教學模式豐富藝術多樣性,同時擴展世界藝術的深度與緯度,提高藝術高度與格局。
信息化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新的理論知識的更新,現代技術的快速革新目不暇接。這給中國教育界帶來了超越發達國家教育水平的機會,知識膨脹時期誰領先掌握新技術誰就可以獲勝。
1.信息化來推進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新時代的中國,隨著手機與計算機走進教室與家庭,其信息化越來越普及化,學校教育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廣泛開發教育系統。通過網絡學校與家庭,還有社會教育進一步得到加強,不同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更為靈活運用知識,通過信息手段主動獲取知識,克服填鴨式被動式教育的智能方案。科學的教育理論,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互聯網,創造智能技術支撐的新型智慧課堂來力推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2.智能化管理為2035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優化教育環境。信息化時代構建中國教育現代化一項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建設智能化教育管理。在科技技術支撐下,逐漸構建校園管理的數據化,如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幫助教師一分鐘內完成,不用傳統教學式一一點名,且暖心幫助學生人性化請假,有根有據管理更為理性。不僅在教學,在生活中學生吃住行基礎生活用一手機均可完成,食堂用手機可以買飯,在圖書館可以刷手機借書還書,智能化管理滲入到學生的具體生活。同時也有利于與教師、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狀態診斷,根據數據分析拿出最佳解決問題方案。智能化管理也簡化了不同部門繁瑣的工作,學生輸入一次全面信息可以多個部門共享,入學到學習過程再到畢業環節,跟蹤管理是有利于學生有效模式。
3.現代技術是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必要條件。為此,教育部促進教育現代化舉辦了多場示范教學活動,包括智能教學現場觀摩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性思維能力為目標的信息化課堂教學。另承辦了”教育夢?中國行”主題的信息技術教學成果巡展,以優秀案例來促進信息化教學的普及。智能技術與智慧空間是助力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如超星學習通的環境中教師建課之后,上傳學習資料共享資源,可以在智慧環境”留”作業,學生而在這空間“交”給老師,老師也隨地隨時間解答,討論學習問題談心。
4.數字資源來完善2035中國教育現代化機制。精品課程的建構,微課、慕課的創立讓更多的學生享受高水平的學習資源。大師課不局限于211、985,普通院校的學生也通過網絡可以參與其討論,靈魂與靈魂交流迸發出更多智慧的深層交流。
面向2035的中國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突出標志和驅動力量。著眼于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實施過程,在梳理國家教育現代化概念內涵及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依據教育發展現況,認真學習《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教育現代化做詳細的梳理與考辨。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創造性發展實施路徑,一為打造保證黨領導與時俱進的學習型教學現代化團隊;二是通過信息智能化的管理教學模式有利于建構信息化教學環境;三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支撐有助于中國現代化提升到世界教學一流水平。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教育部新聞.繪制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教育部負責人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答記者問[OL].2019-2-22.
3.羅榮渠. 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
4.王靜修.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構建與反思[M].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6.
5.中國法制出版社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6.European Commission. Towards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London: Conference of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Ministers, 2007.
7.Steven Tigner. Social Dimension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Educes-LLConfernce,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