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10037)
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新時代的發展觀。這一舉措順應時代潮流,也體現出我國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開展了數年,關于保護生態的意識與行為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仍存在意識層面與行動的分離。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系統闡述了知與行的關系,“知行原是兩個字,只一個功夫”,強調了二者的不可分離性。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入運用這一思想,將會加快其進程,更快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
意識指導行動,培養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是成功建設生態文明的第一步。馬克思曾說:“我們知道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等大單位的的努力,更需要企業、公眾的深入了解,達到多方位協同推進。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公眾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來自于公眾。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要幫助公眾樹立生態整體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生態整體意識的建立,有助于幫助公眾意識到生態是一個整體,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員,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建立,有助于幫助公眾了解到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此讓人們節約資源,提升資源的利用率。這二者的結合,能夠使公眾逐漸轉變心態,將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首位,并深刻認識到自然是彼此共同的家園,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保護她。否則,自然作為慈母的同時,也隨時會轉變為冷酷的屠夫。
自然給予了人類豐富的物質精華,人類回贈的卻是物質的垃圾。我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正在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雖然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重要的地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公眾的環保意識依舊很落后。例如,在垃圾處理問題上,仍存在較嚴重的亂丟亂棄行為,其根源是環保思想意識教育的缺乏。即使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近年來其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不斷地上升,但仍需要對公眾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文化水平。環保觀念并非一朝一夕便能養成,所謂“潤物細無聲”,需要從點滴出發,逐步滲入到居民的生活當中。當在培養公眾環保觀念時,較為強制的方式可能會引起反感。采用文藝化的方式,將會增強公眾的學習興趣,也較為容易被公眾接受,例如環保小活動、微電影宣傳等。只有當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
荀子曰:“不聞不如聞之,聞之不如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意識的最終形態將通過行為來展現。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強調‘知’與‘行’的協調統一時,其重點還是偏在“行”上。知雖作為行的出發點,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了解所學是否正確,必須要投身到實踐中去。如果只顧著學習,等到達到‘會’時,才作出行動,將會導致知與行的脫離。公眾不能一味只學習生態文明思想,同時也要轉化為實際行動,并且邊學邊做,邊做邊學。“盡天下所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目前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不在少數,所取得的成果也被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但在這些研究中,仍無法清楚區分區域到底處于生態文明還是非生態文明,其根源是沒有科學的方法確定二者之間的界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相關環保制度的制定,因此也就無法正確指導政府、企業及公眾作出相應的行動。但是卻可以根據以往的研究結論,為以后的研究作參考,避免犯同種類的錯誤。“行動,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在實踐中進步,在實踐中促進知的深度。
“知而不行,則是未知”,“學而不能行之謂病”,并不是所有意識的建立,都可以轉化為行動,未能轉化為行動的意識,歸根到底是意識在公眾思維中的不深入。例如,在當今較為火熱的垃圾分類環保活動中,雖然大多數人知道有垃圾分類這件事,但并不能細致地按照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或者有些人覺得垃圾分類占用自己太多時間而直接選擇放棄分類,亂丟亂棄現象還是時常發生。而在美國、新加坡、日本、瑞典等國,孩子從小就會學習關于如何進行廢料管理,隨著年級的升高所學的知識也會逐漸深入,垃圾分類這一環保活動已做到極致。如果想要到這些國家生活,第一項必備的技能就是學習垃圾分類。我國開展垃圾分類的時間還較短,也沒有完全融入到學生教育中,目前無法與這些發達國家相媲美。但當今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的生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我們不得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為此國家和政府可以開展一定的獎懲措施,提高公眾對于環保活動的參與度,讓公眾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地了解生態環境問題,對環保活動作出自己的努力。只有當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公眾可以了解到人類自身是垃圾分類的最終受益者之一,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才可以作出相應的行動。即所謂的內化于心,外化為行。
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強調知行相統一時,還講究一定的時效性。與朱熹的“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不同的是,王陽明認為‘知’‘行’之間并無先后。王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講到:“今人卻就將知行分做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這就話也告訴我們知與行萬不可分開進行,也不可分先后,他們二者之間必定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必須要同時進行。“真知之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正的知必定是已在行的。在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人們在意識到自身對自然造成傷害的同時,必須及時采取行動去彌補過失,否則將使早已千瘡百孔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惡劣。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也提出“不能學歸學,說歸說,做歸做”,知行本是一體,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任何單位或個人都要做到認知到位,轉化為行,即知即改,才能從根本做好生態文明建設。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體現為意識與行動的一體性,在今日看來這一思想依舊在不同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生態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理解知行合一的內涵并運用到實際當中。知行必須相互結合,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始終,這一思想也將會對生態文明治理起到劃時代的促進作用。讓黃河流碧水,讓綠樹變青山,讓我們共建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