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中國古人說:“縣郡穩,天下安”。縣域,是行政區劃的基礎版塊,是貫徹落實執政黨政治路線和經濟政策的戰略高地,是基層政權的樁基。縣域經濟,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鏈接紐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治、生態、文化、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振興鄉村,首先依賴縣域經濟的振興。如果縣域經濟停滯不前,鄉村振興就會原地踏步;如果縣域經濟倒退,鄉村振興將因為失去物質支撐而舉步維艱,甚至是走向衰敗。由此可見,鄉村振興,必要的、充分條件是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從時序上來說,振興縣域經濟在前,振興鄉村在后。
振興縣域經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各地出于實現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需要,就有廣泛的討論和探索性實踐。在新時代,面向“兩個百年”的發展目標,又給振興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內涵。研究實施振興縣域經濟,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縣域經濟”非昔日的“縣域經濟”,要看清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基礎、經濟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和所有制結構的深刻變化,要看到振興標準的升級,要看到縣域人文以及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
上世紀80年代我們研究、實踐和發展縣域經濟,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嚴格約束下的縣域經濟。當時,縣域發展什么企業,上什么項目,很少考慮縣域內的自然資源、運輸能力和產與銷的對接情況,完全是指令性計劃。生產什么產品,由誰來生產,生產資料的配置和產成品的銷售,完全按照國家計劃執行,企業作為生產者,不能面對市場,其職能是對生產計劃負責。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指導下,在高層次的國防、軍工、航天、科研等關系國計的領域,也充分發揮了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辦大事的優勢,把一聲令下即行動的優越性與科學家精忠效國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比如,“兩彈一星”飛天、萬噸巨輪下水、多處大中型水電火電站的并網發電,等等,也給中國人挺起脊梁增加了骨骼的強度。如果做一點理性結論,應該是:計劃經濟體制可以廢除;經濟發展的計劃性不能廢除。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來研究和發展縣域經濟,應該在國家、公有、共有、集體、個體和私營經濟競相發展的多元所有制理論指導下,堅決摒棄束縛人手腳、壓抑生產經營者積極性的陳規戒律,立足于以市場配置資源,遵循以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把國家產業發展規劃同本縣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人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打牢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力求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力求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力求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產業,力求生產出適銷對路的名、優、特、新產品,力求建立起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縣域經濟體制和良好的運行機制。
振興縣域經濟,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什么是過去的老路?大體上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投資,上馬生產經營項目。過去由政府出資興辦的地方國營工業比如造酒廠、制藥廠、機械廠、紡織廠等等;再比如地方國營百貨公司、食品公司、五金公司、建材公司等等,都因國營不得贏、投資效益低下、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最終都走了改組、改制的道路。汲取過去的教訓,就是要遵循政府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用于民生方面的社會保障兜底,不上生產經營項目。二是盲目跟風上項目。在沒有市場調研、充分論證的情況下,聽說甲縣有的項目生產經營情況較好,乙縣就籌資跟進,孰不知,甲縣先期發展占了先機,等乙縣的項目再投產,市場的情況可能變化了,也可能產品檔次低被市場淘汰了。一句話,上項目要看準市場的未來“股”,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三是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上,一定要觀念更新。過去有人講:“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現在的政策是:“留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過去有人講“先發展、后治理”,現在的政策是:“對于危害生態、破壞環境的項目一票否決”。切記,生態環境是一個硬杠杠,絕不允許有絲毫的突破,一定不得以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而換取一時的發展。
在現存條件下研究振興縣域經濟,最大的難點是要處理好縣長與市場的關系。縣、鄉兩級政府不管項目管什么?政府的職能是:“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市場監管、協調服務”。縣鄉兩級政府要在振興縣域經濟上有作為,其作為的基點就是遵循職能行事,要到位,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