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大部分人都遇到了與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的心理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約有2.1億人一生中需要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心理疾病已成為當代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了國家性和世界性的社會問題。開展全民性的,普惠性的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日益增大。
社區作為基本的社會基層組織和基本單元,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開展規范有效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可以有效的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合理和完善的一級預防以及二級預防,改善居民的生存狀態,構建和諧,美好,安定的良好社區氛圍。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則是指在社區服務工作中,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原則來保持與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即通過講究心理衛生,培養人們的健康心理,從而達到預防心身兩方面疾病的目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致力于促進兒童,青少年的正常發展,保持成年人的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消除種種不良心理因素。
首先,從理論上來看,目前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相關理論基礎為心理學以及社區心理學,隨著實踐活動的開展,相關理論也能夠一并豐富和發展。其次,從現實上來看,從國家的角度而言,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得到規范有效的實踐也將為更好的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基礎;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將心理健康服務普及進社區,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以及和諧發展,有利于降低社會犯罪以及極端事件的發生率;從社區居民的角度而言,有效的,系統的心理健康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有助于加強居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度和關注度,獲得專業的心理輔導,了解常見的解壓技巧,幫助他們建立和維護良好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家庭關系、社交關系等,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21世紀初,安徽省開始積極進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探索和實踐。2014年10月,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成立社區重癥心理干預門診,為省內首家。門診通過心理危機援助和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提高社區居民承受挫折和情緒調節能力,為應對危機做好心理準備。2018年3月,馬鞍山市政府根據相關行政法規規定在全市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社區將設立50個心理輔導室,組織開展十期社會工作者心理健康短期培訓,組織心理健康咨詢進學校、進社區,對5000人以上的中小學生和老年人進行心理健康評估、篩查和測量。2018年3月,安徽省首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陽光心理工作室”落戶于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四里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截至2018年9月底,已經為近500名社區居民提供了心理咨詢、睡眠監測、家庭治療和雙向轉診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務。2018年11月,蕪湖市鏡湖區家庭心理健康關愛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將從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出發,建立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疾病的預防、干預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活動,為婦女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由此可見,安徽省內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大多具備如下特點:大多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提供技術支持,以安徽省蕪湖市為例,專業的心理技術支持主要來源于安徽師范大學,皖南醫學院,蕪湖市精神衛生指導中心,蕪湖市第四人民醫院以及相關心理協會組織如蕪湖心怡人文幫扶中心等。各項工作的開展大多由各級政府主導,從規劃到實施都有明確的規定,如馬鞍山市精神衛生工作計劃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了2018年開展心理健康篩查評估5000人次,接受心理健康規范服務3000人次,免費救治心理障礙人員200人次,以及具體的設立心理輔導室,招募由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心理危機干預服務隊伍等一系列舉措。社區心理健康咨詢工作多數以門診式工作室的模式為主,大部分以專業的醫生或者心理咨詢師以坐班坐診的方式接待前來的咨詢者。并輔以其他活動形式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講座,心理劇比賽,心理拓展訓練等一系列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相結合的各種形式。目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主要服務對象為社區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特殊女性,關注的主要重點集中在親子關系、婚姻關系、家庭關系這幾個方面。
1.相關制度不完善
目前雖然各級政府重視心理健康,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并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是并沒有形成相關的制度,也未建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沒有具體的預測、評估、追責機制,因此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缺乏有效保障機制。
2.專業人才匱乏
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專業性較強,專業的從業人員并非具有專業知識或者資格證書就可以從業,還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截至2015年12月31日,安徽省內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891名,全省精神科醫師密度平均為1.46名/10萬人,160余名心理治療師,而能夠提供專業服務的心理咨詢師不到2000人,專業心理服務人才極度匱乏,從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缺口則會更大。同時,目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從業人員大多數兼職,較少專職,流動性大。外聘的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以及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每周固定天數和時間坐診,工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無法保證。同時,很多工作交給了社區的工作人員兼任,專業性也受到了影響。
3.大多以“坐在家”等待居民上門咨詢為主,而沒有“走出門”
活動形式相對單一,針對人群也比較單一,對象主要是心理疾病患者,前來求助的居民和緊急(突發)事件的當事人。服務并未覆蓋到每一個居民,這樣的服務是受到局限的,不完整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
4.居民的認識度不高,參與度低
隨著社區居民總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近幾年來國家的宣傳和引導,居民對心理健康有著較為客觀的認識,但是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關注仍然較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度不高,參與進來的居民更是少數。
依托社區居委會,物業以及其他能夠接觸到本轄區全部居民的組織和單位,在平時的入戶調查以及日常登記信息的工作中,如本社區的常駐人口以及流動人口管理,女性婚姻生育信息管理等,在這些能夠大面積覆蓋社區人群的工作環節中加入心理普查的問卷調查,收集本轄區居民的第一手心理狀況信息,進行篩查做好一級預防,對于需要進行干預的人員及時做出反應和處理。
建立社區與各大醫院精神科的長期綠色通道,在女性生殖健康免費體檢、婚檢、年度體檢這類覆蓋率較廣的檢查基礎上加入心理體檢的內容,將醫院與社區的收集到的信息共同整合后建立本轄區居民的心理檔案或者心理病歷本,與身份證或者社保卡(醫保卡)綁定,同時加強私密性的保護,當出現犯罪傾向或者疑似犯罪行為時,連貫的,長期的心理檔案可以為相關機關提供判斷依據。除此以外,也可以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工作提供數據基礎。
最大限度的利用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如高校心理學專業的專家、心理咨詢師、心理學專業本科三年級以上的學生、相關心理健康組織、醫院精神科醫師、心理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等等,邀請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加入到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來,全職與兼職工作人員兼顧,合理配比,做到醫院與社區合作將治療流程簡明化,高校與社區對接使優質專業人力資源引入,和社會團體或個人進駐社區形成常態工作范式三種模式相結合。
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制度,流程和規范明細化和標準化,做到每月、每日、甚至每時的工作都有明確的范本和先例進行參照,完善相關的評估以及責任制度。
活動方式、工作內容多樣化。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應提供更為全面,廣泛的服務,涉及到轄區的每一位居民,工作內容中不僅包括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也包括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從預防、發現到治療,為居民提供更為周到的服務體系,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實際效果。目前社區主要提供的是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的講座和特定節日的活動,增加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提高居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吸引社區居民主動走進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而不是被迫以“病人”的角色進入。
關注人群廣泛化。目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關注主要人群為青少年、老年人,以及特殊女性,其他群體如中年男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實也值得關注。特定群體如弱勢群體心理方面的關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也可以有更多的作為。對于心理疾病患者,社區矯正也應該成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總之,找到適合我省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和方法,更好地提高本省居民的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和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在不斷總結,實踐的基礎上,找到真正適合本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