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金山小學)
長期以來,實用主義在語文教學中橫行,一切圍繞應試、高分。我們所追求的高效課堂,以及努力遵循的兒童認知規律,都沒有真正重視兒童的主體意識。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語文教學應順應兒童天性,從兒童實際出發開展教學活動。”明代的李贄說過“夫童心者,真心也。”從他們的表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童真的推崇。
那么,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又應該怎樣去對待我們的兒童呢?時代在進步,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從過去提出“以人為本”到今天的“兒童本位”“大語文理念”,表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管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充滿童真、童趣,把“兒童本位”的思想落到實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語文課堂教學只要充滿兒童色彩、生活色彩,就能讓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充分得到發展,就能激活童心,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下面,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談談讓課堂充滿兒童色彩的體會和做法。
一是激活童心,賦予靈性。兒童是單純樸素的,童心是晶瑩透明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習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讓童心賦予學習內容的靈性,使童心與文本和諧統一。
比如在教學《夢已被染綠》時,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春風、春光、春色、春之聲的無窮美妙和勃勃生機,我首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天里大地新綠、小河解凍、小鳥歡歌、小朋友戶外活動多起來的景象,營造深厚的“春”。然后插入導語:“小作者的夢是怎樣被染綠的呢?老師帶著大家一起看看吧!”緊接著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伴隨著歡快、熟悉的旋律,我以導游者的身份范讀課文。此時,孩子們的視覺感受是美麗的山水畫卷,聽覺感受是優美的音樂和入情的課文朗讀,他們已完全陶醉于春天秀美的景色中。讓孩子心動的情境創設和充滿情趣的自主、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極大地撞擊了孩子們的童心,孩子們用童心品讀,用童心感悟,用童心述說著美麗的春天:“春天來了,桃花開了,柳樹發芽了。”“春雨沙沙,唱著歌兒來了。”“春天來了,小蝌蚪也來了。”“春天來了,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大地穿上了綠衣裳說明春姑娘來了。”孩子們感受到和體驗到了春天的美,這春天的美通過文字和語言進入了孩子的心靈,把課堂學習與生活主動地銜接在一起了。
二是飛揚童心,震撼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孩子不能領略所讀書籍中詞句的美,他就看不到周圍環境的絢麗多彩。”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首先得下水,也就是教師一定要在課堂上朗讀,聲情并茂地朗讀,讀出感情,讓學生稚嫩的情感與教師的激情產生共鳴。
語文教學不應該死板的說教,它要求教師像個詩人,激情四溢;像個畫家,洋洋灑灑……根據教材的需要,教師的角色要不斷地轉換,使整個課堂充滿激情,讓孩子們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充實。在教學寫景散文《海上日出》時,我總是滿懷激情地范讀課文,或輕松愉悅,或激情昂揚,或如春風拂面,或似陽光沐浴。當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歌時,我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楊萬里,在一個夏日的早晨,我來到凈慈寺,送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六月西湖,不由得作起一首小詩,與朋友共勉,即興搖頭晃腦地朗誦起來。
語文是文化之樞,生命之聲。語文教學要讓孩子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就是要讓孩子在語文課堂上聽到教師的激情朗讀之聲,領會語言的藝術之美。
三是鮮活童趣,精彩飛揚。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任何一個優秀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課程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老師。”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是兒童,兒童能對事物感興趣,并進行探索的標志之一便是學習內容是否充滿童趣。
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歌時,一個孩子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汪倫唱的什么歌呀?”其實,這個問題不在我的教學預設中。但這是童趣,正需要這樣的童趣,才能把孩子帶入作品意境,新課程不也強調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發自內心的好奇心。于是,我調整了教案,改變了教學思路,讓他們認真體會詩歌意境,想一想汪倫究竟會唱什么歌。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可能會唱《朋友》這首歌,說著就像模像樣地唱了起來;有的說可能是在唱《吻別》,馬上就有人反駁那是戀人之間唱的情歌,汪倫唱給李白不合適。接著有人飽含深情地唱起了《朋友》這首歌,后來班上的“小百靈”又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首詩譜上曲子唱了起來,還真有股依依惜別的味兒呢。
整堂課中,無須教師過多講解,李白與汪倫的深情厚誼已經在歌聲中飛揚。在這樣的課堂中,孩子們的童真童趣得到了充分表現,課堂本身也是無限精彩。
四是放飛童真,豐富想象。孩子的世界是豐富的、五彩的、充滿著童真童趣的,他們的想象力常常超乎我們的想象,就看我們做老師的如何去引導好、運用好。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很注意幫助孩子們沖破各種無形的束縛,讓他們徜徉在語文課堂那色彩斑斕的天空,釋放自己的本真,在自由的空間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大膽質疑、大膽發現、大膽表達自己雖然帶著稚氣童真卻充滿想象的心聲。
學完柳宗元的《江雪》一課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真的是在釣魚嗎?”是啊,不在釣魚又是為什么呢?過了一會兒,孩子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萬里江山,粉妝玉砌,漁翁之意不在魚,在于雪景之美也!”多妙的發現啊!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看起來很清高。”詩人那種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跡不正隱含其中嗎?最后有一位孩子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一語雙關!是啊,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詩人在遭受重重打擊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來嗎?
五是解讀童心,點燃智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把握時機,送上“回答很精彩!”“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你的感受很獨特,老師為你高興!”等鼓勵性的評價,這樣能讓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得到迸發,并使火花熊熊燃燒,照亮全班,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教學《晏子使楚》時,班上一個孩子的表現引起了我的注意。原來這個孩子正根據課文內容一邊讀一邊搖頭晃腦,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那豐富的表情動作,惟妙惟肖的語調別提多美了。于是,我對全班孩子說:“剛才老師發現了一個朗讀大王——小曾同學,他一邊讀一邊做動作,表情豐富,讀得可美啦,老師相信我們班肯定有更多這樣的大王。”聽了我的話,被賞識的小曾同學讀得更帶勁了,其他同學也模仿著興趣盎然地讀開了:有的聲情并茂,搖頭晃腦;有的邊讀邊做動作表達自己對課文的感受;還有的竟站起來朗讀……課堂的學習氛圍更加熱烈了。
怎樣讓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是每個語文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圍繞生活,營造氛圍,把童真童趣融入語文課堂,如此,構建高效課堂才不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